李金明近照
9月上旬的一天,我们一行4人来到北京八大处公园的一处景点,那里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底下是鹅卵石。巨石之上雕刻有乾隆皇帝的题词。见证苍海桑田,这里是最好的课堂之一。
鹅卵石当时处于海底,这一地理事物是由板块的挤压而成了今天的现状。我们当时都非常感慨,世事变幻无常,而鹅卵石不变的是垫底的精神,才有了今天的荣光。同行的著名军旅作家、军史专家李金明说,作为一个作家,也要有鹅卵石这种垫底的精神,只有沉下心来写作品,终究有一日作品会彰显其厚度。
我们一致认为,李金明身上就有鹅卵石这种垫底的精神。
魏巍看中的人才
1979年初,魏巍在北京军区文化工作会议上讲:要注意保留文学骨干。河北军区有个战士,叫李金明,小说、散文都写得不错。像这样的战士,要保留下来。
魏巍,影响至今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时任北京军区文化部长。魏巍怎么会认识李金明?
李金明入伍以来,除了学习训练外,稍有空闲时间,他就拿起笔来写写画画。几年的时间,在北京军区政治部主办的《连队文艺》、《战友报》上经常发表小说、散文。李金明名字频繁的出现,引起了魏巍的重视。有一次,他就连队的文化生活到河北省军区调研,就特地了解了李金明的具体情况。当时,李金明在河北省军区保定军分区某部七连服役,时任班长,工作踏实肯干,是连队的军事、文化骨干。那些作品,都是李金明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来的。
李金明当时系超期服役,随时可退出现役。为了保留文化骨干,从李金明这一个案再到整个北京军区,魏巍觉得连队现在不是文化人才多了,而是太少,因此,魏巍在这次文化工作会议上专门讲了这段话,并提出了李金明的名字。
北京军区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不久,河北省军区领导非常重视,组织部门派出专人对李金明进行了考核。考核中了解到,李金明之所以能做到政治学习、军事训练两不误,而且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如此成就,完全在于李金明充分利用了业余时间。比如,早、中晚餐过后,他就开始为连队办黑板报,他说办黑板报也是在练笔,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新闻敏感能力,也提高了自己写作的艺术水平;中午他一般不休息,利用这点时间读书;晚上,出完小操后,他就开始写作。熄灯号吹过,他经过请示连队领导,可以迟睡一会儿,为了不影响战友们体息,他把书拿到路灯底下去读。李金明当班长后,工作比以前繁忙多了。但他能做到忙里偷闲,除抓好班里的全盘工作外,仍然笔耕不辍。
李金明与莫言留影
在连队,干部战士向考核组反映,李金明有些散文、小说写的就是我们身边事和身边人,有的是训练标兵,有的是学习积极分子。而这些稿子大多都是李金明晚上趴在被窝、用手电筒光照着写成的。因为他只要夜半来了灵感,马上就爬起来写,有时是一气呵成。所以读李金明的文章,既感到亲切,又在精神上深受鼓舞。
考核组经过考核,认为李金明确实是一个人才。不久保定军分区某部根据干部管理权限,报经上级批准,将李金明提拔为干部。
李金明提干之前,与魏巍并不相识。但魏巍因多次看到李金明的作品,就与李金明成了神交。李金明提干后曾专门去看望这位神交的老师,谈及提干一事,李金明深表感激之情。魏巍褒扬说,文化工作需要后继有人,希望你用手中的笔,多写歌颂战士的作品,就是对我最好的感激。说完,还特意为李金明写了一幅唐诗的书法作品《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勉励李金明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后来李金明调到北京军区政治部工作,与魏巍成了莫逆之交。魏巍对后辈非常关爱,几次赠给李金明书法作品,鼓励他在工作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0年魏巍去世,李金明不仅自己前往八宝山为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送行,还专门叫来保定3个热爱文学的作者前来悼念恩师。
不想当先进反成先进
1981年,李金明被调到保定军分区新成立的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工作,任负责人。上任伊始,李金明就率领党史办公室工作人员深入各县、市采访,工作抓得非常紧。工作人员觉得工作量很大,有些吃不消。
李金明做工作说,我也希望工作轻闲一点,但时不我待。有的老红军、老八路都70、80好几岁了,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万一他们哪天走了,我们悔断肠子又有何用?因此,我们只有多辛苦一点,才能抢救性挖掘一些更多更好的党史资料。再说,冀中平原是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把这些史料搜集整理出来,也是我们当前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
北京作协与《中国作家》研讨李金明发表的剧本《敢死队请求火力支援》
李金明十分注重言传身教,要求工作人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每次采访归来,他都是第一个将采访稿件写出来,这让工作人员十分感动。在他的带领下,当年第一、二季度无论是稿件采集量、还是质量都在河北省军区排名第一。
工作人员以为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办公室会放几天假放松放松一下。然而,李金明不仅没放假,反而重新动员、重新部署新的征集工作。他说,我们的工作目标不是拼数量,也不是做给上面看的;也不是想图表扬、当先进。我认为应该把这项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做,也可以说是党的事业,也可以认为是自己的事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是文学爱好者,搞文学创作,关键是要掌握第一手素材,素材越多,我们写出的作品就越厚重。党史征集工作,无论是为我们积累素质、还是提高写作艺术都大有裨益,所以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
这种设身处地为自己、为他人着想的工作方法,不是大话又实在,让工作人员服气。因此,当年保定军分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在李金明的带领下,大家像上足了发条的闹钟,分秒必争地工作。李金明不仅采访了一些健在的老红军、老八路,还采访了国民党起义过来的一些将领,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他的家里除了书外,就是成堆的史料,他睡的床底下也是一排纸箱子,全装的是他征集和积累的史料。这为他日后完成《晋察冀抗日战争征战纪实》《黄浦对决》等大型史诗般的历史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保定军分的党史征料征集工作不仅超额完成了河北省军区下达的工作任务,而且有近20篇稿件被《解放军报》《星火燎原》《战友报》等报刊发表,其中有多篇稿件被《文摘报》等报刊转载。保定军分区党史资料资集办公室当年被评为河北省军区先进单位,李金明也在全区大会上介绍了工作经验。
李金明先后在保定军分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工作5年,后来一直在保定军分区政治部工作,1992年调到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室。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后来成长为我军著名的军史专家之一。
塑造的文学形象享誉文坛
大型军事文学刊物《昆仑》曾经推出李金明一部中篇小说《小城三怪》,该小说发表后,李金明引起文学界广泛重视。有评论文章称,该小说塑造的人物为我国文学画廊增添了一组个性鲜明的人物;有作家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有读者认为这是其毕生以来能够记住的少有的几个人物之一。
李金明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留影
《小城三怪》写的是一个看似荒诞的冀中抗日故事,延伸到改革开放年代。凝聚了中国农民40多年的血泪和探索。该小说塑造了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第一个是性格刚毅的中共地下党员刘铁,第二个是一个心眼灵活,从我党的县大队长到汉奸,再到国军的墙头草秦太;第三个是一个知识分子贺老麦,他先被押去日本作劳工,建国后遣返新中国,开始了长期上访。只为了洗清叛徒罪名,恢复党籍。这3人后来一直成为小城人们关注的风云人物,成为小城人们茶余饭后的经典谈资。
李金明祖藉这座小城。儿时在这座小城长大,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也熟悉那里人们的音容笑貌。因此,在构织这部中篇小说人物的经纬线时,驾轻就熟,写起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加之李金明在这部小说中始终注重刻划人物的个性,所以把这些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读来宛在眼前。这是这部中篇小说的人物形象让人们记住的关键。
用写实的笔法写史,难以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李金明在实践中体会到,如果用文学的笔法写史,既能写出历史,也能彰显丰满的人物形象,如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等。
李金明曾著过几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如《晋察冀抗日战争征战纪实》《黄浦对诀》等,塑造出的英雄群像有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刘志丹等,并被史学界和文学界广泛认可。
李金明这位军史专家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靠舆论捧出来的,而是解放军出版社从万里挑一中挑出来的。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1993年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大型抗日战争史丛书,该书要求于1995年8月出版。1994年年初,解放军出版社开始落实这一决定。当时,全国各抗日根据地都找到了写家,唯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一块的人员还没有落实。解放军出版社的要求是,这个人既要懂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又要懂文学。他们先是找了全国一位有名的记者,回答说写不了,后来又找了北京丰台的一位女作家,先是说能写,后来由于材实不厚实,又推了。这下解放军出版社就急了,因为这时已到了1994年的9月。没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史书,那这部丛书就缺了一大块。怎么办?他们于是广发英雄帖,征集揭榜人。这时有人推荐说,北京军区组织部的一位干部叫李金明,很符合你们要找的人的条件。于是,解放军出版社专门派了两名编辑找李金明,问李金明熟不熟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情况。
李金明回答说,写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要从八路军115师投身抗战开始。平型关大捷后,115师开到五台山,中共中央决定聂荣臻不要走了,说华北要沦陷,要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给他留下了2000多人的部队。后来,在聂荣臻的领导下,至抗战结束,正规军发展到20万,民兵80万,根据地人口达4500万,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两位编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又问,你能不能写这段历史,李金明回答说能写。两位编辑终于松了这段时间以来长期憋在胸口的一口气,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柳岸花明又一村,马上掏出协议书,与李金明签订了创作协议。
李金明在击毙日军阿布规秀的农家小院采访
李金明揭下了这份“皇榜”,当天下班后,回去把床一拉开,满满的一大摞一大摞的资料出现在了眼前,这是他集20年来的心血,搜集、收藏和整理的资料,这些资料始终伴随他转战南北,一直没有扔掉。这些资料有采访回忆录、简报、内部小册子,都是些原始资料。从此,他白天上班,晚上苦战到深夜,一直坚持半年多,终于完成了一部32万字的《晋察冀抗日战争征战纪实》,书稿送到军事科学院审稿时,很快被通过。后来这部丛书获第九届全国图书奖、第一届全军图书奖。
李金明后来又写了62万字的《黄埔对诀》等史学性著作。这部书后来被台湾再版,一些黄埔老将看过这部书后,评价这部书不仅人物形象丰满、史料翔实,而且评价客观公正。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成就,这得益李金明在党史征集工作中,既采访我党的高级将领,也采访过起义投诚过来的国民党将领,如在张家口战役中起义过来的国民党原军长袁庆荣等。
李金明以其实力奠定了他的军史专家地位,现在只要写军史,李金明成了我军军史圈子内最重要的被邀约人之一。
莫言为石景山作协站台
2009年3月,已是北京石景山区作协主席的李金明,聘请莫言任石景山区作协名誉主席,莫言慨然同意。并来石景山区,参加换届大会,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这是我担任的第一个主席。过去还没有当过主席呢。
李金明出版的作品
这时的莫言,还没有在中国文坛唱红。李金明聘请莫言当名誉主席,主要基于他的作品和他们二人之间的友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李金明、莫言、现任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都是保定文学刊物《莲池》《花山》杂志的骨干作者,杂志社每每召开文学会议,都邀请他们参加,所以他们经常有机会相聚在一起。因为彼此的了解和共同爱好,李金明和莫言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对文友们说,我只有个中国作协会员的身份,可李金明却聘请我当石景山区作协主席,这让我非常高兴。文友说,你们是老朋友,李金明是个既重作品、又重感情的人,他聘你还是因为你当之无愧!
莫言获得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石景山区作协,特别是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行供给侧体制改革的大战略转移中,在参加中国作协举行的有关会议上,又成为他们见面的机会。他们认为,作协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正能量,支持作者写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
而今,李金明把石景山区作协工作抓的风声水起,作协不仅建了网站,还推出了微信公众号;作协每月都会组织活动,如诗歌、小说作品研讨会,作者赴基层采风会,今年8月还进行了一次如何操作微信的培训会,这些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作协的凝聚力,现在石景山区作协会员由他上任之初的30多人发展到了180多人。。
除此之外,李金明念念不忘的还是鼓励作者多出作品。每年他都要为作者看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并提出具体意见。这样一来,会占用他的时间,影响他的很多工作。但李金明说,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我过去写了作品,许多人帮我看过,如徐光耀、韩映山、铁凝、梁斌、刘真等,他们不仅看的认真,而且提出的意见指导性强。这是中国作协的一个好传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其传承下去。
李金明在石景山区作协举办的微信培训会上
李金明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依然忘我地写作。他说,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我们要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喊口号是喊不出来的,必须脚踏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历经十年功夫,他现在已写出了一部40万字初名为《不废江河》的长篇小说,小说写了冀中三代人的血泪追求,一直写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时代,歌颂了冀中人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达目的誓不休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