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清国学误区的建言

人物名片:郭齐勇,男,1947年生,湖北武汉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教学名师。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学科评审组专家、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曾被邀请为哈佛大学、关西大学、台湾大学高访学者,被聘为德国特里尔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客座教授,在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慕尼黑大学、莱比锡大学、俄罗斯科学院、首尔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讲学。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专长为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主要著作有《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郭齐勇自选集》《文化学概论》等,主编有《儒家文化研究(辑刊)》

近日,笔者就近年来举国上下掀起的国学热有关问题专访了郭齐勇教授。郭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前瞻的眼光,缜密的思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较好地诠释了当前兴起的国学热中有关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

郭老师5.jpg讲座.jpg 

    笔者:您什么时候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者说是从读哪部经典开始的?

郭教授:我出身于武昌城边巡司河畔一个小商的家庭,祖父在当地属于社会贤达,家里堂屋里有书法家路达写的“忠”“恕”两个大字,同时有神龕,供奉着祖宗牌位。故而,我从小就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笔者:社会上对于开展国学研究、尤其是对于儒学研究的学者,往往有些误解,认为儒学近乎迂腐,这些人都成了迂腐先生。您遇到过这样的误解吗?

    郭教授: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我的生命也有一段时间误入歧途,简单化地批判儒学与传统文化。1990年以后,我转到同情地理解与绍述的立场,对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学的正视与开掘更为自觉,抓住先秦和现代两头,立志发潜德之幽光,努力阐扬中国哲学智慧的特点与优长。我现在以守先待后、光前裕后为志业。

    笔者:发端于2000多年前的儒学,毕竟与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时间相去甚远,您认为儒学等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还有哪些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教授:尽管儒学以及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过去百年里饱受诟病,但儒学的价值并不因此而沦亡,她以其自身的草根性,仍活在百姓日用伦常之间。我深知,民间家庭、社群、人性、人心之主流,老百姓的生活信念和工作伦理还是儒家式的,主要价值理念仍是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我想强调儒学并不只属于文化精英,实际上,儒学具有平民化与草根性的特点。我深刻地感受到,儒学始终不离民间社会,儒学也不离现代生活,儒学内部蕴含着中国现代化足资借用的深厚资源,其价值具有经历现代转化进而呈现出新的深度和广度的可能,儒学发展的历史曾证明了这一点,儒学思想史上的人物,通过他们的人格与慧识,无时无刻不向我们传递这一点。可以说,儒学与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既蕴含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又具有平民化与草根性的特点。它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儒学的兴盛与儒学的复兴是一体之两面。

    儒学为经济全球化可能提供如下的精神资源和人文智慧:第一,礼乐文明的再创,文化空间的开拓与社会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人的情熵的培育;第二,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礼、智、信”,“敬业乐群”等对于建构现代全球伦理、社群伦理、家庭伦理、工作伦理和新的人与人之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三,“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等理念有助于建构新的生态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第四,天命、天道、神圣、敬畏感与人的终极信念,“极高明而道中庸”所透显的圣凡关系与现代性问题密切相关。总之,中华人文精神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等价值,在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效应之后,完全可以提炼、转化其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而作为价值指导,治疗现代社会的病症,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人的意义世界,重建人与“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动的关系。

郭老师6.jpg南昌大学讲座.jpg

    笔者:您如何评价“五四”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打倒孔家店”等否定传统文化的行为?

    郭教授:五四以来,作为中国人的国民性的负面的或所谓丑陋的中国人等等的揭露,有些过头,伤害了我们的民族性。尔虞我诈,内斗内耗,我们出现过一些丑恶的现象(其实西方也有),但人们往往就会把帐算在国民性上,或要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承担责任。然而,中华人文精神的特质,恰好在于不与宗教对立、不与自然对立、不与科学对立。儒学和基督教一样,虽然不能直接开出科学、民主、自由、人权,但通过批判继承、创造转化,她可以更好地转化并吸纳现当代价值,使现代价值健康地根植于既有的文化土壤。因此,儒学是参与现代化的积极力量。我认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是以“仁爱”为中心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价值系统,其中的内容随时代扬弃,在自觉注入时代精神,改造其内涵之后,当代中国仍必须以此为基础重建中国人的真正具有内在约束力的文化认同、伦理共识、精神信仰、终极关怀。在全球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时代,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要有相当的文化自觉。因此,我呼吁以“仁爱”和“诚信”为核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仁爱”与“诚信”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可以与全球文明、宗教对话的核心价值。我觉得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真髓,养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诚的理念,作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的仁爱思想,浩然正气,正道直行,人格修养等等,大大地弘扬出来。我不认为这是高头讲章。比方说,老百姓中,其实有很多相互关爱的品格与事例,我们要把这些日用而不知的民间留存的仁爱忠信,仁义礼智信等的道德资源加以保护、拓展。我们现在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把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有生命力的、有内蕴的价值启导出来。

   笔者: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重兴儒学是倒退,企图用礼制这一套的东西束缚人们的手脚,那么,孔子所崇尚的周礼其本质真是用来束缚人们手脚的吗?

    郭教授:这大概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误解。“礼”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内容,我国历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事实上,“礼”的涵盖面是很广的。一般说来,它涵盖了宗教信仰、社会规范、文化制度、行为方式,有的方面还带有“法”的性质与内容。我们今天的社会、政治、法律、伦理、宗教、艺术、哲学等,这些内容其实都在“礼”之中。儒家的礼节如冠、婚、丧、祭等,都有其具体含义。在传统社会,礼中蕴含着一定时空对全社会具有经束力的信念、价值、规范。即便在当代,这些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并且,文明间的对话也需要有“礼”的精神的调剂与“礼”的智慧。例如“礼”的秩序原理中所包含的规范、有序、宗义、扶弱的因素,节度原理中所包含的节制、恰当、分寸、适度的原则,交往原理中礼尚往来、尊重他人、敬、让、轻财重礼、不骄不淫、相互沟通与理解的内涵,和谐原理中的和亲、谐民、仁爱、交融的精神,均是走出自我,走向他者、社群、国家、天下的相互伦理,而具有普世价值。我们对礼学的这些原理可以作创造性的转化,并使之在文明间的交往、沟通、对话、理解中,逐渐成为可普遍化的伦理。

    笔者:您当前正致力于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来普及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其意义何在?

    郭教授:国文与国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与社会教育。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棋琴书画,对幼儿、少年、青年乃至成年人的性情的养育都有益处。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博雅教育、心性修养教育与君子人格的培养。让儿童与少年愉快地适当地背诵一点蒙学读物、古代诗词与《论语》等,很有好处,终身受益无穷。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过去一些有名的自然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文史哲的功底,例如数学家华罗庚院士、李国平院士,生物学家吴熙载教授等,都擅长诗词书法。他们从小都背过经典,接受的教育很全面。“四书”的教育,贯穿、渗透到社会、家庭的各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培养一个对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栋梁之材,不管他将来做什么事业,根子要扎正,特别是做人的教育,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应视为根本。这正是“四书”进中学课堂的重要理由。

    笔者:阅读精典与传承传统文化有内在联系吗?您建议人们阅读哪些精典?

    郭教授:当然有内在联系。中华传统文化的各方面,例如包括中华各民族从古代到今天的蒙学读物、衣冠文物、习俗、礼仪、语言、文字、天学、地学、农学、医学、工艺、建筑、数学与数术方伎、音乐、歌舞、戏剧、绘画、书法、思想、心理、信念等,无不与我们的精神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精典著作当中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民俗、制度、生活世界的内涵,特别反映在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方面,同时又是中华人文精神之根,是我们民族的终极信念的所在,是安身立命之本。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的最基本的经典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还有:《老子》、《庄子》、《六祖坛经》、《史记》、《汉书》、《诗经》、《楚辞》等。

郭老师.jpg讲学.jpg

    笔者:我所在的有关刊物和网站,一直秉承“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典”的宗旨,并正在做一定的力所能及的工作。您对我们的杂志和网站有什么希望和要求?

    郭教授: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既蕴含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又具有平民化与草根性的特点。儒学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儒学的兴盛与儒学的复兴是一体之两面。近十多年来,各地自发形成了草根民间社会与民间儒学的再生运动,在民间组织的推动下,儒学在民间、在日常生活世界里重新扎下灵根。因此,我希望,同时也相信你所在的杂志和网站能够通过民族经典的宏扬,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展示在引导国人理性、理智地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能够结合儒学的民间性,对百姓善加引导,把会议儒学、书本儒学转化为民间儒学、生命儒学,让儒家精神价值慢慢地内在化,重新成为中国人的内在的心灵。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