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人物漫话之附篇· 风骤雨疏 海棠依旧(上)

——海派文人秦瘦鸥和他的《秋海棠》

 

编者按:作者曾任过医学专业教师,之前下过乡,之后援过藏,仕途一片光明。然而,他却辞职下海,依然做得风声水起。他沉心静性坟典索丘,孜孜以求探幽寻微,用汪洋恣肆、酣畅淋漓的笔墨,把那个风起云涌年代的汉滨人物,一个个鲜活地推到我们面前,读后让人感慨良多。本网特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未命名图片.jpg

晚年的秦瘦鸥先生


上海滩作家秦瘦鸥在上世纪40年代初发表的长篇小说《秋海棠》,号称“民国第一言情小说”“民国第一悲剧”,问世后火得一塌糊涂。再版N次,改编为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到了WG后乃至新世纪,多家重印,专家热评,还两次搬上荧屏,赚得广告费和泪珠儿无数。

不过,这并非我撰写本文的理由。《秋海棠》最初是被报社退了稿的,后来,秦瘦鸥译述德龄公主作品《御香缥缈录》《瀛台泣血记》,在中国数一数二的大报《申报》副刊连载。正是有译介这两本书在上海滩闯出的名头,《秋海棠》才得以发表,并暴得大名。

这是笔者在整理“汉滨人物漫话系列”资料过程中留下的“边角余料”,故本文应属写裕氏姐妹文章的副产品,也叫附篇吧。这叫“扯出萝卜带出泥”,就像当初因辜鸿铭推介过“德龄公主”,我专辟一章写辜鸿铭一样。辜鸿铭当然值得写,而围绕秦瘦鸥其人其作发生的故事,映照的社会文化大观斑斓而宏阔,具有考察中国现代小说源流、嬗变的标本意义。

 

一、译述德龄作品—秦瘦鸥从文青到作家的进阶之旅

秦瘦鸥出生于上海嘉定的一个诗礼之家,祖上也是出过状元及大官的。他说自己打小就是“不可救药的戏迷”,节令或庙会都有草台班子来搭台唱戏,哪里有戏他就去哪看,像迅哥儿赶社戏的场子。《秋海棠》之专写京剧名伶,和鲁迅借阿Q口唱“我手执钢鞭将你打”,都是有情结兼有童子功在身的。

秦瘦鸥14岁离家外出读书,在上海读完中学后又入商科大学(现在的上海财经大学)读银行系。他说:“我所以读商科大学,原因是祖父替人经营过一爿小店。我父亲死得早,祖父希望我继承祖业,从商。”1927年大学毕业,秦瘦鸥却没有遂祖父的愿,他去铁道部下属的“京沪沪杭甬铁路局”当职员,一干上10年。他的同事,有后来的民革中央副主席钱昌照,据说还有个更有名的,曾经的上海市长汪道涵。一文人、一民主人士、一高官,这个铁路局比现在遍地开花的“某某孵化器”牛叉多了。

坐落在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的河滨大楼,有“远东第一公寓”之称,沙逊洋行的产业,由近代上海犹太裔巨商维克多·沙逊投资建造,“京沪沪杭甬铁路局”在1933年至1936年间的办公场所。秦瘦鸥先后在总务处、会计处当课员(彭晓亮《河滨大楼》.澎湃新闻2021-04-05)。

上海人精细,秦瘦鸥学的又是金融,算盘好,他可以将铁路局租用“河滨大楼”数年的房租开支明细,记述到小数点后两位(秦瘦鸥:《一再毁于炮火的两路管理局》《政汇报》1942.6.11

2.jpg

租用河滨大楼的京沪沪杭甬铁路局旧址

 

但秦瘦鸥志不在此,他要当作家。他说自己在“最初的10年里,真可以说是一味的瞎想瞎写(《秋海棠》初版前言)。”读大学时,他的第一篇小说《恩仇善恶》发表于上海出版家吴拯寰先生所办三民图书公司旗下媒体,吴是秦的亲姐夫,似有走后门之嫌。刚毕业那年还给时事新报《青光》副刊写了一个长篇《孽海涛》,通俗小说笔调,写市井百态,没产生什么影响。现在一些论及秦瘦鸥的文章竟把《孽海涛》写成《孽海花》,大谬。《孽海花》为清末民初一部抨击官僚士大夫的谴责小说,得到过鲁迅赏识。作者曾朴为光绪17年举人,次年赴京会试,弄了个“墨污考卷”被赶出考场,一股腌臜不平之气倾泻在了小说中。

辛苦的文青秦瘦鸥利用业余时间不停写作、不停投稿。漫漫成名路,有个好伙伴——医生陈存仁。

陈存仁非等闲人物,上海名医,曾给肝癌晚期的孙中山治过病。陈大夫还是多产作家,主编了300余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现代生物分类学诠释的中药辞典。还出版了近30种著作,如《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阅世品人录:章太炎家书及其他》等。

陈存仁创办《康健报》时,借龙泉园路朋友家作编辑工作,他回忆:

那时节上海穿西装的人十不得一,有一位西装革履者,年纪和我相仿,常常坐在我桌旁看我工作,稍有余暇,彼此就攀谈起来,这才知道他姓“秦”名“怪风”。  日久之后,我和他成为朋友,两人相约到沈大成或是到高长兴去随意小酌。我笑说:“你的大号叫怪风,叫起来未免有些不雅。”他说:“我的学名叫‘秦思沛’,怪风是我写稿时的笔名......我实在欢喜写作,以写稿作为消遣。”......我说:“这件事我或许可以帮忙,因为我的诊所,在南京路望平街转角,下午四时之后空闲着,(新闻报)《快活林》主编严独鹤先生利用我诊所四点后的空余时间,作为他们打牌之用,所以我天天能见到严独鹤,你以后可以到我诊所来,我介绍你认识独鹤先生。

几个月后,他写好一篇小说叫做《秋海棠》,署名怪风。厚厚的一沓稿笺,面交独鹤,不料,从此音讯全无。隔了三个月之后,独鹤把《秋海棠》原稿交还给我,说:“现在‘快活林’正在刊登李涵秋的长篇小说,登完了之后,由报馆当局通过要登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怪风的《秋海棠》,因为著作人的名气与地位还够不上,而且怪风这个笔名,登在大报上也有些不雅。”说完就将原稿退回了。怪风一听到原稿退回的消息,顿时嗒然若失(陈存仁:《阅世品人录:章太炎家书及其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3.jpg 

陈存仁及其所著《银元时代生活史》

 

名字不雅,名气不够,书稿好不好不管,“包装”有一票否决权,这也是可以列入国粹的。秦瘦鸥后来说,书稿送出后,他隔三差五给严独鹤送点洋点心之类的伴手礼。最终还是被退稿,说的话也不好听,好多盒“朱古力”算是白送了。

出师不利的秦瘦鸥转移了战场,他说自己是出于“猎奇心理”,凭着大学时扎实的外语底子,开始翻译美国朋友寄给他的、刚在纽约出版的德龄公主写慈禧的书,这就是《御香缥缈录》。书成后,他听从陈存仁建议,弃用“怪风”笔名,正式以“秦瘦鸥”之名投稿。这次,经《申报·自由谈》编辑、“鸳鸯蝴蝶派”主将周瘦鹃竭力推荐,《御香缥缈录》开始在《申报》连载。

《申报》是开中国现代报纸先河的大报。小说连载一些天后,读者反映超好,每天都有人跑到报馆来索要报纸。发行部、广告部向报馆高层反映,说最好把每天刊载1000字增加到1500字,以吸引更多读者,《御香缥缈录》意外打响。秦瘦鸥趁热打铁又翻译了《瀛台泣血记》,继续连载。

4.jpg 

秦瘦鸥译述德龄作品(作者藏书)

 

秦瘦鸥的译本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译述。他比勘《清史稿》等多种史料,多次就具体史实求证于容龄、勋龄兄妹,还在陈存仁陪同下,拜访回国省亲来到上海的德龄,订正了一些失实之处(《御香缥缈录·前言》)。他的译笔优美,不仅正确传达出原作原意,而且将德龄所处环境的气氛与细微的心理感受烘托出来。书名也煞费苦心,英文原版书名是Imperial Incense,直译为“帝国之香”,秦译为《御香缥缈录》,兼顾原意和汉语含蓄隽永的韵味及当时读者的阅读趣味,给原著增了色。接着翻译连载的德龄另一部作品,英文书名为Son of Heaven,“天堂之子”,秦瘦鸥译成《瀛台泣血记》,扯得有点远,但似乎更符合内文意旨,风格也与《御香缥缈录》一致。

1934年到1936年,随着两本译述的连载,秦瘦鸥隐然成为《申报》副刊的“首席撰稿人”。出版商趁势推出两书的单行本,且一版再版。秦瘦鸥一举成名,到《大美晚报》《大英夜报》等报刊任副刊编辑,还兼任上海持志学院中文系、大夏大学文学院讲师。

成名后的秦瘦鸥据说一度单恋过徐志摩的未亡夫人陆小曼。长住上海滩的陆小曼谙昆曲、善皮黄,应该与“戏迷”秦瘦鸥有交集。据笔者所知,陆小曼的按摩医生翁瑞午和陆小曼一样擅长书画诗文,长年和陆小曼在一起吞云吐雾吸鸦片,彼时两人已同居,秦瘦鸥应该没什么机会。偏偏陈存仁也是追求一个叫爱丽丝的女孩不成。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友同病相怜,常在一起喝酒解闷,彼此奚落打趣。两人结婚也在同一天,秦瘦鸥找的是贤淑的嘉定姑娘王茵玖,还是老家的人靠谱(《秦瘦鸥与《秋海棠》.《嘉定报2010.4.26》)。

5.jpg 

秦瘦鸥与王茵玖女士新婚照

 

二、《秋海棠》—奠定秦瘦鸥文学史地位之作

情场一度失意,文坛春风得意,此时的秦瘦鸥已成上海文坛的香饽饽,报社邀约秦瘦鸥写自己的原创长篇小说。不巧此时“八·一三事件”爆发,战事趋紧,各大报的副刊均停刊。接下来的几年,秦瘦鸥沉下心来精心修改《秋海棠》,数易其稿。

《秋海棠》写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一段悲惨故事。热河镇守使袁宝藩在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上,看上了代表学生致词的女学生罗湘绮,强娶为姨太太。罗湘绮后来认识了京剧名伶秋海棠,两人互相爱慕,私下相好,生下女儿梅宝。袁宝藩知晓后,派人将秋海棠的脸用刀砍了一个大大的十字。毁容后的秋海棠带着女儿躲到了乡下苟且偷生。17年后,梅宝在上海巧遇母亲罗湘绮。这时的秋海棠已患重疾,终死在罗湘绮怀里。

秦瘦鸥说自己“一生有两大嗜好:写作与看戏。”(丁言昭《想起秦瘦鸥》《新民晚报》2020.11.16)。他五六岁时便迷上京昆,买了花枪、薄底靴苦练,家里的东西屡屡被他练功时打得稀巴烂。后来他又跟京剧名角陈鹤峰学麒派戏,与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王传淞,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炳淑、童祥苓等亦有往来。熟悉京剧名伶生活、同情他们遭遇的秦瘦鸥,将一腔心血和无限热爱倾注在《秋海棠》中。

仍然选择《申报》,这一次不是投稿,而是应约赐稿,无须送礼。19411月,《秋海棠》开始在周瘦鹃主编的《申报.春秋副刊》上连载,一登就是一年,直到1942213日连载完。连载不久就引起轰动,不到半年就推出了单行本。该书在“孤岛”时期的上海迅速超越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成为最畅销书。民国时期先后再版8次,发行数百万册,创下出版界的奇迹。

6.jpg

《申报》连载《秋海棠》(连载之一.1942.1.6

 

《秋海棠》“火”到什么程度?很多人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当时的盛况。

香港作家刘以鬯回忆,他的祖母是《秋海棠》迷,每天《申报》送来后,老人家就取走《副刊》,谁也不敢和她抢。那时节,上海大户人家的太太、小姐每天都抢着看这个连载。连张爱玲都感叹“《秋海棠》风靡了上海滩。”(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它》.《古今》半月刊.1943.11

同年12月,秦瘦鸥与人合作编剧的同名话剧开演,连演150场,创下国内话剧界记录。《秋海棠》被改编成评弹和其他戏剧。评弹由评弹女皇范雪君出演,大受欢迎。同名沪剧上演后连续6个月场场爆满,演员纷纷病倒。翌年,《秋海棠》被搬上银幕。

7.jpg 

电影《秋海棠》剧照,主演吕玉堃、李丽华(1943

 

无数红男绿女争看《秋海棠》,自动代入剧情,揪心、愤懑、嗟叹,“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最初,观演的多为有头有面的中产阶级,后来“引车卖浆者流”也纷纷涌进剧场,苏杭、南京的人也赶来凑热闹。戏票需提前一月预订,比时下的春运高铁票还紧俏。劳苦大众没有那些体面君子的斯文作派,苦了工役,散场后,剧场满地瓜子花生壳和橘子香蕉皮。

话剧演员因过度劳累,体力不支,纷纷病倒,饰演秋海棠的A角石挥倒下,B角张伐上;张伐倒下,C角乔奇上。更有沪剧中扮演秋海棠的演员英子,在台上连日嚎哭,得了肺痨,骨瘦如柴,终至不治。

8.jpg 

沪剧《秋海棠》戏目水牌(上海.1943

 

祸福无常,有人欢喜有人忧。石挥因主演话剧《秋海棠》中的男主角走红,次年获得“话剧皇帝”冠。这位在中国话剧史上留名的人物,主演的《我这一辈子》是早期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其在解放后还导演了电影《鸡毛信》,1957年被划为右派后离奇地不知所踪。张伐,后来在老版电影《红日》中饰演军长沈振新,也是个曾被关了4年,在干校劳动5年的苦主,所幸熬了过来,晚年成为获授“特别荣誉奖”的12位“电影表演艺术家”之一。乔奇命硬,影坛常青树,曾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团长,WG后还在潘虹主演的《苦恼人的笑》中扮演过老记者。

在经历了上世纪中叶的长时期沉寂后,《秋海棠》又被多家出版社找出来重版发行。且在1985年和2007年两次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前者为上海电视台拍摄,刘伟明、龚雪主演,主题曲由吕其明作曲,蒋大为演唱;后者由辛柏青、黄奕、王学圻主演,央视8套开播,各地方台争相转播,成一时之盛。

9.jpg 

电视连续剧《秋海棠》剧照(央视2007年版)

 

《秋海棠》走红是时代烙印,有着深刻而广阔的社会背景。“五·四”后风气渐开,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观念日益为公众所接受。《秋海棠》中底层人物的欲望与情爱、追求与挣扎无疑戳中了平头百姓的痛点。书中人物拼尽全力也要冲破牢笼,谋求美好生活,体现出的韧性和顽强生命力令人们产生强烈共鸣。秦瘦鸥熟谙中外文学,写作中自觉融入现代文学元素,小说突破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将叙事场景从青楼、后院移向社会大舞台。既承继传统理念,也引入都市文化,还有京剧氛围的营造,笔墨细腻、人物生动、情节曲折。尤其是写情而不滥情,有揭露有鞭挞,有歌颂有哀悯,坚持悲剧性结局,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写出了一个情怀作家在动荡年月的人生感受和苍凉意味。如今看来,书中一些桥段比较俗套,人物性格稍显肤浅。但我们的现当代小说正是在对前辈的承继中才实现了超越,《秋海棠》理应获得足够的敬重。

10.jpg

《秋海棠》,左:上海文化出版社50年代版;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23250009315294.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谢力军,笔名小熬浆糊,祖籍湖北天门,曾作为知青下农村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长期从事医学教育工作,现居武汉。上世纪90年代曾在《芳草》头条发表中篇小说,并由《中篇小说选刊》转载,以后没有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近年来,主编《鸿渐风》微信公号,并重拾笔墨,在相关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表散文、诗歌多种,作品入选“天门历史文化作品汇展”。其近著《沧浪之歌——谢力军散文选》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