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生产正逐渐谈出荆楚大地

 

在荆楚大地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计划经济时期,曾经上演过早稻生产威武雄壮的话剧。那时的早稻生产无论是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占整个稻谷生产的半壁江山。卖公粮的时候,那热闹的场面分外动人,粮食收购场所被大车、小车塞得水泄不通,排队等号成了卖公粮者的家常便饭,甚至出现了“卖粮难”。然而至今,早稻生产的总面积仅占整个稻谷生产面积的六分之一左右,总产量只占稻谷总产量的七分之一,现在的收购场所再也见不到人山人海的热闹场景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早稻生产逐渐淡出荆楚大地的呢? 

 jpg早稻.jpg

受产业调整等方面的影响 

在监利采访,作者碰到了一个昔日在乡镇任职的干部。谈起计划经济时期的早稻生产,他记忆犹新。

他对者讲,监利县过去是早稻生产的主产区。每当春耕生产来临时,监利大地到处是早稻两段育秧的感人场面。几乎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打的打泥,整的整田,人人忙得不亦乐乎。一段时间以后,你去野外走走,会看到早稻田里用白色薄膜覆盖的两段秧,在春天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显眼。有的农户为了把两段秧育得更好,干脆就在门前摆开了战场。门前的场地不够,干脆将屋里的门下下来,用凳子一搁,开始立体育两段秧。

但经历过多次卖粮难以后,监利农民生产早稻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早稻生产的面积也开始逐年减少。2001年以后,监利开始大面积调整产业结构,由于监利水面居多,开挖精养鱼池一时成为监利上上下下主抓的工作之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早稻生产的红火场面风光不再。

除了开挖精养鱼池以外,有的地方开始大面积种植西瓜,有的地方尝试种植大棚蔬菜。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监利许多地方的早稻生产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位干部还告诉记者,现在监利的早稻生产监南几个乡镇稍多一点,监北有的乡镇几乎看不到早稻生产了。当然因素多种多样,但主要原因还是在经过产业调整以后,早稻面积开始一减再减,现在全县早稻生产的面积仅仅维持在几十万亩左右,与过去的早稻生产面积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沿监利北上,仙桃境内沿公路两旁,过去也是早稻生产的重要地方,然而现在也很难觅到早稻生产的踪影。这里现在已是工厂林立,或者被所建的私房而取代。在武汉市的葛店开发区与鄂州交界处,过去这里也盛产早稻,随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这里的土地被政府征用,早稻生产早已成为历史。安陆李畈镇的游先生,他家与随州交界。自农业税取消了以后,他的家乡就再也不种早稻了。因为除了气候因素外,水源也比较紧张,这些都成为制约早稻生产发展的瓶颈。 

劳动力结构起了变化 

家住孝昌县花园镇的刘老汉,他家过去种有3亩多田的早稻,可至今一分田也没种了。问其原因,他主要讲了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种早稻那是年轻人的活路。前几年,他儿子媳妇没有外出打工,又没有其它营生,唯一的出路就是种几亩田,自己就在一旁帮衬着,比如跟他整田,帮他做些管理上的事。自从儿子媳妇外出打工以后,他已是快70的人了,如果种一季还好说,假如种两季的话,自己这把老骨头非累断不可;其次,他们那里收割早稻的时候常常下雨,刘老汉说自己那么大年纪了,假如抢收不及时,收割后的早稻会全部沤到田里,到时就会生芽、发霉,你说我敢种吗?再就是这个时节正是天气热的时候,收了早稻又要抢种晚稻,自己这把老骨头怎么受得了,所以只有放弃种早稻了。现在我和老伴在家,每年只种一亩田的中谷,其它田都给别人种去了。

即使有双劳力的家庭,他们也放弃了种早稻。据家住监利县新沟镇中岭村的严先生说,他之所以不种早稻,原因是他把别人的田接了几亩过来了,现在家里的田达到10多亩。这么多田,如果种两季,肯定忙不过来,所以只选择了种一季中稻。加之他要种西瓜,如果种早稻的话,西瓜就种不成了。再说种西瓜比种早稻划算,如果遇到好的年成,一亩田的西瓜要卖大几千元,而早稻只能卖几百元,甚至1000元都不到。如果加上种子、农药、肥料等,这些开支就占了近600元,还有人力物力,几乎挣不到钱,你说我还种早稻吗? 

生活质量有了提高 

天门市蒋场镇的王老汉,谈起种不种早稻的事,他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

他说,他和老伴在家种了一亩中稻,中稻的品种好,每亩能产1600多斤。去年他们不仅能吃饱,而且还卖了800斤粮食。者一算帐,王老汉和老伴仅剩下800多斤粮食,如果把这些粮食加工成米,按70%出米率计算,仅500多斤米,两位老人能吃得饱吗?那不要饿肚子呀!

王老汉哈哈一笑说:“饿肚子谈不上吧。我们现在的生活跟过去大不一样了,过去这点粮食肯定吃不饱,但现在我们的餐桌上不单是米饭一类的了。我老伴会包饺子,过两天我们就改善一下伙食;另外我经常做点木工活,加上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每年给我们寄点钱过来,所以手头较宽裕,因此我们经常买点鱼肉放在家里。由于副食吃得多了,米饭当然就吃得少了。你算一算,我说的不饿肚子是事实吧。”

王老汉最后说,既然一季中稻就够我们两老生活,所以种不种早稻对于我们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荆楚农村,类似王老汉这样的家庭确实很多。仙桃市通海口镇的刘先生,儿子媳妇在外划玻璃,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大老板,每年年底儿媳回家,都要给老人大几千元。过去老人还种点中稻,现在什么田也不种了,如果需要粮米,只需一个电话,镇上就有人专门送过来,老人的生活过得十分滋润。 

发展早稻尚需市场拉动 

就早稻生产正在淡出荆楚大地的现状,者前往省粮食局采访了调控处的有关干部。

这位干部告诉记者,我省的早稻生产现在大体分布在荆州、武汉、黄冈、黄石、鄂州等地,其他如恩施、襄樊、随州等地因气候因素,基本上没有种什么早稻。现在这些种早稻的地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人多地少。如鄂州市华容镇的李先生说,他家只有7分田,因此种早稻是他家的首选。这几年来,这些种早稻的地区,面积基本维持一个现状,最近几年来增减幅度不大,这当然得益于国家的粮食综合直补及国家的收购政策。比如2004年国家出台了早稻最低收购价,每斤0.7元。这一政策于2005年正式启动。2007年至2008年没有启动,因为当年市场收购价高于早稻最低收购价。今年国家又出台了早稻最低收购价,每斤0.9元。据监利粮食局的最新统计,受早稻收购政策的剌激,今年监利早稻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0多万亩。

另外早稻生产的市场供求基本平衡。过去我们的早稻大都调往广东、广西等南方省市,现在那里需求量有所减少,这也是导致早稻生产出现徘徊局面的原因之一。加之国家每年要进口一部分大豆,这些大豆变成豆制品后,也弥补了粮食生产的不足,当前国内的粮食生产总体来说是供求平衡的。(作者系本网工作人员)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