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临空港经济开启腾飞之路

11月2日,我国C919大飞机总装下线。C919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商用干线飞机,标准航程型设计航程为4075公里,增大航程型设计航程为5555公里,可满足航空公司对不同航线的运营需求。其基本型全经济级布局为168座,混合级布局为158座。在这架大飞机上,有武汉临空港制造的产品,他们是临空港的航达科技。航达科技初期以拉杆研发制造为主,后来进行深度合作后,包括机舱中温度、气压调节的环境控制系统,均由航达科技参与研发供应。

而今,武汉临空港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基础雄厚的产业之区。食品加工业高度集聚。可口可乐、双汇等国内外食品行业巨头均落户此地,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区,被工信部授牌为“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形成了以TCL为代表的机械制造集群,以矽感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产业集群,以东风实业为代表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现代物流业聚集发展。形成了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板块,以美国联邦快递为代表的快递板块,以美国安博为代表的现代物流板块,以汉欧国际公司为代表的多式联运板块,以全球商品直销中心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板块。总部经济和商贸服务业繁荣发展。集聚了三江航天、中国电建、湖北中烟等区域总部经济项目,武汉客厅等大型文化创意会展项目,初步形成了集商务会展、总部办公、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这里目前已成为武汉万亿倍增的重要地区之一,其经济腾飞之势指日可待。

 

201310011058457532.jpg

 

国家战略起宏图

天河机场,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当这个机场1994年建成投入使用后,本来是可以借借“天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然而,几年下来,“天机”发展成了“天机不可泄露”。究其原因,武汉大学高鑫博士说出了其中的真谛。他说,“天河机场”偏安于城外的农田之中,仅作为飞机的起落场地,机场的集聚效应一开始便被传统的认识误区所禁锢,结果不仅未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升级,机场自身的发展也陷入困境,后来甚至出现赤字运转,其发展速度远远被其他机场甩在后面。

如何破解这个困局,经济学家、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支招:机场作为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与流通各种资源的快速通道,为城市的发展与壮大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撑。因此,应以全新的观念与创新的思维来看待城市与机场的共生关系,破除认识误区的影响。机场为什么会出现赤字运转?实质上没有把握好优势资源的盈利能力。机场巨大的旅客资源与空港周边的空间土地资源,可以带来丰厚的非航空专业收入,在合理安排机场规模和大力发展空港经济区的双重作用下,机场这种具有区域垄断性的发展“晶核”,是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

如何发展空港经济,当时专家层面也给出了好的参考答案,因为已有成熟的经验可循:早在1959年,爱尔兰的香农机场便开始尝试。这里作为飞机横跨大西洋的中转站,香农机场依托机场的便利运输条件和巨大的人流、物流,成立了香农国际航空自由贸易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金和原料,发展起了加工出口工业,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发展;后来随着航空业的进步,类似的空港经济区和航空城便在各主要国际机场周围蓬勃发展起来。如日本的关西国际机场、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希斯浦东机场、中国香港新机场等。

更有可资借鉴的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美国孟菲斯在诸多方面惊人相似。从地理位置看,都位于内陆地区。从人口和幅员面积看,两地基本相当。从交通条件看,从孟菲斯乘飞机2小时、汽车10小时可达美国大多数城市,拥有全美第四大内河港—密西西比河港;从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乘飞机2小时,高铁4小时可达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覆盖全国90%的GDP和85%的人口,与全国第二大内河港-阳逻新港相连。从产业结构看,均致力于发展现代物流、食品医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

那么作为武汉空港经济的发展指向,应该是依托空港经济区的巨大集聚辐射作用,发展以航空运输(人流、物流)为指向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将形成具有自我增强机制的聚集效应,不断引致周边产业的发展、调整、升级和趋同,在机场周边形成空港配套服务业、临空型制造产业集群,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与航空运输相关的产业集群,进而形成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独特经济发展实体,奠定空港经济区、乃至空港经济发展的基础。

作为政府层面,武汉市政府积极推动武汉临空港国家经济开发区的成立。2013年5月15日,武汉市东西湖区宣布,经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国务院批准,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更名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湖北省首个发展临空港经济的国家级功能区。

在这更名的背后,曾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早先对武汉临空港经济开发区究竟花落谁家,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是坐拥武汉天河机场的黄陂区,而率先提出发展临空经济的也是黄陂区。所以,黄陂区获批“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该是毫无悬念。然而,此次拿到入场券的却是东西湖区的吴家山开发区。

其因是吴家山开发区早在2010年就跻身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毗连天河国际机场,区内公路直接连通机场高速。

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后,他们随即着手大手笔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并邀请国际、国内知名设计机构,编制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临空港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456-1752.jpg

 

打造五大产业区

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几年来,认真贯彻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万亿倍增目标,确立工作新目标、新任务,谋划发展新产业、新项目,拓展城市建设新空间、新功能,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突破、新亮点,目前,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武汉“四新”建设的主战场之一,逐步将这里打造成了八大产业区:

多式联运的通达之区。形成了铁、水、公、空四路齐备的立体交通网络。机场通道迅捷高效。三条快速通道将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融为一体,形成了10分钟空港交通动脉。铁路交通直达欧亚。沪汉蓉铁路、汉丹铁路穿城而过。“汉新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每周发车。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沪蓉高速、京港澳高速等交通干线贯通全境。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243公里,居湖北首位。水运航道通江达海。区内拥有36公里的汉江航道和舵落口港、青锋港两个港口,并与全国铁路集装箱武汉中心站实现铁水联运。公共交通完善。在湖北率先实现全域公交直达。规划有10条轨道交通线路,现已开通2条,在建5条。

基础雄厚的产业之区。本文开篇已经作了介绍。

迈向国际化的开放之区。外资及世界500强企业不断涌入。全区已有外商投资企业337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9家。全球食品企业10强中的7家,联邦快递等国际快递四大巨头,法国家乐福、日本永旺等世界顶级零售商聚集于此。台资企业纷至沓来。引进统一、台玻等台资企业103家,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台资聚集区。口岸功能日益完善。聚集了国家铁路口岸、湖北电子口岸、公路口岸三大实体口岸,保税物流区与天河机场搭建了“虚拟空港”口岸。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北大附中国际学校、协和国际医院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定期举办国际啤酒节暨食品节、国际赛马节、汽车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临空经济国际高峰论坛等活动。

竞相创业的活力之区。市场主体繁荣活跃。全区拥有各类市场主体5万8千家,注册资本金1051亿元。中央企业争相落户。吸引神华集团、中信集团、中粮集团等32家中央企业来密集投资,近三年央企投资额超过300亿元。

滨江滨湖的生态之区。东西湖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区,生态禀赋良好,汉江绕城、径河穿城、府河护城。拥有湖泊21个,水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21%。拥有金银湖、杜公湖两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15年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主会场就设在东西湖。一个特色鲜明、颇具风格,具有现代化气息、国际化元素,又不失乡愁的滨江滨湖生态新城已见雏形。

 

Nipic_4582261_20110520101742519142.jpg

 

未来蓝图已绘就

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长江中游,汉江之滨,幅员面积5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与东西湖区实行“区区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人均GDP和财政收入连续九年位居湖北省第一。如何推进临空港更好更快的跨越式发展,实行弯道超越,武汉临空港经济开发区大手笔绘就了未来发展蓝图:

一是定位发展目标: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重要机遇,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之区、转型升级之区、开放之区、体制机制创新之区”为发展方向,按照“产城融合、资源集约、功能互补”的发展原则,做大做强临空产业链,深度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将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中部地区国际门户、国家重要的临空经济发展基地。

二是定位发展格局。形成“一城、五园”的空间布局。

一城,即临空港新城。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重点建设三大核心。一是泛金银湖商务中心,引进航空、金融、商贸企业总部,建设临空港CBD。二是径河新城中心,以临空港政务大厦建成使用为契机,不断完善政务、医疗、教育、居住、娱乐等公共服务。三是海峡创业中心,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五园,即食品医药产业园、临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综合物流产业园、临空高科技产业园、都市农业生态示范园。

食品医药产业园。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快销食品、时尚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中部地区绿色食品之都。

临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发展以电子元件、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电子产业集群;以汽车零部件、模具制造等为代表的机电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建成中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综合物流产业园。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加工、保税展示等核心业务,建设辐射中部、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枢纽型综合物流园区。

临空高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飞机零部件制造、航空电子、航空维修、航空新材料等临空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成为中部地区航空科技创新基地。

都市农业生态示范园。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打造都市农业“样板间”。

为了切实完成两大战略定位,当前,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着手整体规划,重点突破。围绕省里提出“两市三区”1100平方公里大临空经济区发展目标,为发展临空经济描绘出宏伟蓝图。长远来讲,通过整合“两市三区”资源,促进三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融合发展,有利于湖北在国内外临空产业分工中抢占发展先机,占据有利地位。当前,临空经济发展竞争激烈,为避免三区利益协调难而延缓我省临空经济发展,现阶段,不应贪大求全,建议充分利用国家级临空港开发区的政策、功能和品牌优势,借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模式,通过“整体布局,重点突破”,重点发展并优先做实做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临空经济区“西延、北拓”,带动整体发展。

争取政策,高位推动。目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等新兴临空经济区,都是举全市乃至全省之力实现突破发展,争抢产业制高点。我省临空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武汉临空港经济开发区为了争取政策,力争省市加强领导,在临空开发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航线开辟、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临空经济发展创造优厚环境,重大项目优先向临空开发区布局、专项资金优先向临空开发区倾斜、改革试点优先在临空开发区推进。

以开放促开发。 2014年,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增加20%。2015年,经开区登高折桂,利用外资金额目标锁定为同比再增长20%。

每周,有一班从经开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驶出的国际班列,沿着“汉新欧”这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大通道,奔向欧洲。今年,“汉新欧”班列继续向西欧拓展,在去年抵达捷克的基础上,延伸到德国汉堡。“汉新欧”班列,将经开区与西欧的路上距离缩短到15天。围绕大通道,经开区布下“大平台、大通关、大通道”三位一体的一盘开放好棋。

目前作为大平台的武汉空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已经取得实质进展,占地3.05平方公里的综保区已经做好网前准备工作;做实大通关,经开区配合武汉海关等部门建成了185亩海关监管区、公路口岸和铁路集装箱一类铁路口岸。

“最大程度发挥周边航空、航运、铁路、公路等独特优势,促进全方位开放,使经开区成为‘新丝绸之路’的新起点,成为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经开区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继续推进“区区联动”、“区港联动”,促进综保区与天河机场、阳逻港紧密衔接,使三者成为引领武汉对外开放的共同体。

 同时,在对外招商、对外平台和对外营销上,主动“亮剑”。今年,经开区在已有驻韩、日、俄和国内长三角、珠三角招商代表处的网络基础上,成立经开区投资促进中心,以更为主动的姿态、更加集中的资源谋划和布局全球性招商。
(本文系本刊编辑部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