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大手笔引资引才引智

 ——本网年终盘点大武汉之一  

    2017年1月13日,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武汉市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研判当前形势,武汉发展遇到了阶段性困境,面临新的挑战,即“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这里说的前有标兵,是指2016年,深圳GDP为1.95万亿元,武汉为1.19万亿元,比深圳低了0.76万亿元,差距拉大成都的GDP首次超越武汉,位列第三,武汉落居第四。因此陈一新提出了经济发展需要奋力拼搏赶超的口号,那就是“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那么,武汉市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复兴又该怎样开局呢?

jpg陈一新在城市建设研讨会上.jpg

                            抓住机遇开新局

鄂籍一些著名企业家陈东升、雷军等认为,武汉经济复兴现在到了最佳时期。

一是有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2016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以发改规划[2016]2650号文复函湖北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函指出,武汉市作为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唯的人口超千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加上其自身优势,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

二是武汉优势明显。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与汉水分隔出武汉三镇,京广、京九等5条铁路线在此交汇。以武汉为圆心,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还是西安,都在直径为1000公里左右的圆周范围内,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武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武汉综合科教实力居全国前列。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9所普通本专科高校,30多个国家实验室、63名两院院士以及130万在校大学生。

三是大武汉享誉世界。

自晚清以来,武汉就是工业重镇。张之洞督鄂以来发展了汉阳铁厂等20多个实业,至20世纪初,“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武汉已经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从此,武汉有东方“芝加哥”之称,“大武汉”也由此而得名。

四是武汉有自知之明。2011年,武汉实施工业培增计划,GDP每年以1000亿元的速度增长,2012年超过杭州和青岛,2014年首次突破万亿,在全国15座副省级城市中,武汉超越成都,排名第三。但是,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发现,“十二五”期间,通过综合比较服务业增加占比、消费/投资、城镇化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外贸依存度和实际得用外资/全社会固定投资等6个反映经济结构状况的指标可以得出结论,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排名第10位,和它的经济规模(排名第7位)和经济累计增幅(排名第2名)都不相匹配。因此,专家指出,与发达副省级城市比,武汉经济增长更多还是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仍处在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

     因此,专家认为,武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转型发展的动力不足。

一方面武汉缺少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弱;另一方面,由于武汉是传统的工业重镇,以武钢、东风汽车等为代表的央企、国企是武汉的经济支柱,民营经济一直是武汉发展的短板。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湖北省民营经济占全省GDP比重,已稳步上升至55.1%,而武汉市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为42%,比湖北省占比低了1301个百分点。与之相对,成都市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0.8%,比武汉高了18个百分点。再者,武汉的科教实力为全国第三,但武汉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只有35%,且80%流向外地。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调查了解、解剖麻雀之后,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打响了“发展经济要奋勇拼搏赶超”的发令枪。

招商引资推新政

2017年12月5日,武汉市召开了招商引资大会,会上公布了本年度前11个月的成绩单: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04个,投资总额23640亿元,为去年全年的6.3倍。其中引进投资规模5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2个,是去年的1.7倍。引进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27个,是去年的4倍。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05个,是去年的1.3倍,新增世界500强13家,比去年多3家,累计达到256家,居中部第一。一大批企业总部落户武汉。其中吸小米科技、科大讯飞、摩拜单车、奇虎360、小红书等25家民营科技型企业,扎堆在汉设立“第二总部”,数量居全国第一。

jpg招商引资大会.jpg

实际到位资金7625.8亿元,同比增长39.5%,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这份金色的成绩单,是本年度武汉市推出的一系列新政的结晶。

全员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市委领导率先垂范。市委书记陈一新亲自拜访小米总裁陈东升、雷军等商界大婉。陈东升乘机落地武汉,市委组织部长杨汉军亲自接机。市里成立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陈一新担任组长,各区党政一把手都披挂上阵招商。同时,加强市区间的联动,实现招商人员、信息、平台、项目互动交流。建立招商引资综合绩效考核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拼搏赶超交流会”,交流招商引资的规模和增幅,又交流引进项目的结构,引导各区更加注重引进重大项目、外资项目、世界500强、民营500强企业等。因为市委、区委大员上阵,万斤重担众人挑,武汉市全体干部人人头上有指标,推动了武汉市招商引资如火如荼地进行。

聘任招商大使。截止11月中旬,市里共聘请“招商大使”包括陈东升等在内的商界大腕共计33人。

在全国首创“校友招商”。2017年年度武汉深挖校友资源,大力发展新时代校友经济,先后携手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共8所高校,举办了9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专场活动,累计签约达13014亿元,平均每场1600亿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委书记陈一新提出“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改革模式:马上办就是即来即办,立等可取,企业和民众现场办事可以在1小时内办结。网上办即让企业和民众随时随地可以在网上办理,24小时内均可提交材料,会有专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核。一次办即让企业和群众最多跑一次现场,“一件事情,一次办结”。

招才引智出新策

 

人才是影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资源要素,2017年度武汉市将其定为“一把手工程”。

jpg招才大使.jpg

陈一新明确了武汉市“招才引智”行动路线图:建立务实管用人才政策体系;做足做好“一留一回,两个百万”大文章;策划开展系列招才引智推介活动;量身定制”招才项目”;“一人一策”做好服务……他要求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将武汉打造成为人才高地和创新创业圣地。

武汉市成立“招才局”,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行,挂靠市委组织部,与市人才办合署办公。在统筹人才支持政策方面,通过政策的梳理、整合、清理,形成招才引智的“一张政策清单”,“一张政策导图”。

聘请“招才顾问”和“招才大使”。2017年度先后聘请雷军、陈东升、程一兵、阎志、汪潮涌、陈宗年等17位“招才顾问”、10位“招才大使”。

邀请“城市合伙人”回汉发展。在实行招商引资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了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不仅仅是邀请了一批企业家回汉投资,而且也是邀请了一批优秀的校友回到武汉发展,成为“城市合伙人”。这些高端人才的引进,正如陈一新所讲,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就能集聚一个创新团队,培育一个创新企业,甚至带动一个创新产业。

喊话百万大学生留汉创新创业。2017年6月,武汉市打包推出“大学生留汉九条”。10月11日,武汉市针对大学生留汉发布3个文件,进一步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提出留汉大学毕业生年龄不满40周岁,凭毕业证即可登记武汉市常住户口;硕士研究生、博士生不受年龄限制。另外,未来5年,武汉将建设和筹集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争取让更多留汉就业创业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租到租赁房。同时让招才顾问、招才大使喊话百万大学生,让他们留在武汉创新创业谋发展。

对于大武汉留住百万大学生的意义,陈一新是这以看的。他说:“100万大学生留下来不是简单的留人问题,而是一个人口战略。100万是个什么概念?武汉目前人口1076万,也就是说,武汉5年内人口优化10%,这个城市将是青年之城、梦想之城、活力之城、创新之城。

民营经济揭新篇

陈一新书记在民营经济前面加了一个“新”字,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备受关注,而且不断被接受提问。不久,武汉市民营经济大会召开,会上对新民营经济概念给出了清晰响亮而系统的回答:“创业主体新、产业领域新、发展动力新、融资方式新、集聚格局新、商业模式新、市场需求新、治理结构新”。这一概念,不仅融入了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发展理念,更在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高度。

新民营经济的主体究竟指哪些人?主体简称为“新四军”,即新近毕业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和职业经理人。

当前,武汉新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遇到了哪些瓶颈?

据《中国新闻周刊》采写的有关文章看到,当前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民企融资难。如有一个公司承接了一笔海外订单,遇到了资金瓶颈,但金融机构认为他的海外订单不属于国内常见的法律文书,因此拒绝发放贷款。这与沿海城市相比,武汉金融机构的外向性和开放度都亟待提升。

二是武汉的民企在夹缝中求生存。武汉有闻名全国的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大型国企,从195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大型国企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武汉经济的发展,但也垄断了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核心资源,使武汉的民企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国企不愿意被民营企业抢夺资源,加之有的领导干部对民企也心存疑虑,有时会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所以民企会在某些领域遇到“弹簧门”、“旋转门”、“玻璃门”。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少。武汉的科教资源虽然丰富,但很多高校都是部属院校,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科研也并非围绕武汉的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武汉市首先采取的破题之举是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局。该局与招才局类似,专门负责在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承担统筹协调、服务对接和监督落实工作,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在科技成果转化局成立的当天,科技成果转化局还组建了院士专家顾问团,李德仁、陈焕春、叶朝辉、余少华、姜德生等5位院士获聘。

这次会上,武汉市提出一个目标,力争5年内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占比达到80%,着力打通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陈一新称此举,不论是吸引大学生、校友、海归三类人才留汉回汉来汉,还是鼓励20多万现有教学科研人员投身创新创业;不论是集聚产业核心龙头项目,还是孵化培育“四新”经济-关键都取决于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和转化。

另外,武汉针对“国有企业这条腿长、民营企业这条腿短”的现状,2017年度武汉创新发展新民营经济,启动新民营经济招商大会系列专场,吸引浙商、闽商、粤商、楚商等“商帮”聚汉发展,招商效应前所未有。数据显示,武汉市2017年度前11个月已签约中国民营500强投资项目36个,民企到位资金3986.8亿元,占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的52.8%,拉动全市民间投资由负转正,同比增长6.4%

我们深信,当武汉新民营经济瞄准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进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中,一定会激发出辟波斩浪的市场伟力,开辟出一个又一个的蓝海,完成新时代征程中的华丽转身。

(此文系本网编辑部根据采访材料和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