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三十人 ·夙夜在会三十年

——记武汉现代管理科学研究会原党支部书记刘汉林

微信图片_20251014064724.jpg

刘汉林在写作中



这里没有半分薪资,有的只是任务的情况下,你能在这里待多长时间呢?知道这里情况的人说多数人可能能待个月,顶多也就两个月吧有可能时间多一点,最多半年吧因为这里是一个研究会,名头还蛮响。然有个人,他打这里创办起就是三驾马车之一,一直以这里为家,整整三十年。他就是武汉现代管理科学研究会原党支部书记刘汉林。

 

不计名利乐淘淘

他虽然有82岁高龄,刚过胡须的脸上略显清癯,却神采奕奕精神焕发,一双眼睛炯炯发光看上去就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精明干、能力超群的人。

是的,他三十多岁的年纪就已摘得正处桂冠

微信图片_20251014065150.jpg

1990年1月20日武汉市社科联常委合影。前排左起:王保畬、杨湘海、王明权、谢培栋、王永;后排左起:郑宝雄、余育德、张述传、刘汉林


他毕业于武汉市财贸干部学校,三十岁不到就在武汉市革命委员会文教办公室给邓主任邓小平的弟弟当秘书,随后就在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干处任副科级干部。1976年,市委组建工作队进驻长江日报社,市委宣传部方先副部长任工作队长,他任工作队资料员秘书1976年留任长江日报社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后来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读了一年半。接着市里下来政策为了全体学员取得大专文凭培训班里有部分学员没有大专文凭,然而这是他的又一个大专文凭,又读了半年。

正在毕业重新分配工作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他人生的大事。他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前些年学过世界语。那时他兼职湖北省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武汉市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和中华全国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办公室主任。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薛之是湖北省世界语协会理事长,兼任中华全国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校长。函校下设一室二处:校办公室设在武汉,刘汉林任办公室主任;教务处设在北京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世界语组,谢玉明任副校长兼教务处主任;办事处设在贵阳市云岩区的中北文化服务社,钱宏诚任副校长兼办事处主任。

1982年12月的一天,贵阳市来了两位外调人员,来意是调查贵阳市云岩区中北文化服务社社长、中华全国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副校长兼办事处主任钱宏诚。调查组经与武汉市纪委联系,前来找刘汉林。他们说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是个非法组织,钱宏诚犯了诈骗和贪污罪,要刘汉林揭发钱宏诚的罪行。他们问钱宏诚是不是寄了贪污的5000元钱给你,刘汉林马上回答说是寄了6000元钱,是寄来买函授学校办公楼的,函校招生(每个学生收费一年5元)收的钱,不是他贪污的钱,钱宏诚寄来后,这笔钱用在购买武昌农讲所旁边一处带院子的房子,作为中华全国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校本部办公用,总价是壹万伍仟元左右,正在与房主协商过程中。来人要刘汉林划清界限,揭发罪行,叫写个证明函授学校是诈骗组织,钱宏诚是贪污犯。

刘汉林说,这我不能证明,他明明是按校务委员会研究决定寄来购买房子的款,事实清楚明白,我怎么睁着眼睛说瞎话,说人家是贪污的钱呢?相互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当时调查组的人还拍了桌子,大声训斥,说他包庇贪污犯,弄得党校人人皆知。即使在这样的高压下,刘汉林也没有屈服,调查组向武汉市纪委做了汇报,武汉市纪委发了简报。简报上说,刘汉林参与诈骗组织,包庇贪污犯钱宏诚。

这时毕业分配开始了,当时在市委党校筹备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的负责人王宝畲跟刘汉林说,你跟我去社科院吧,我们正在组建社会科学院,先成立一个社科所,正缺人手,你来这里当办公室主任如何?刘汉林当时就爽快的答应了。社科所成立后,市委宣传部批准刘汉林担任社科所办公室主任。不久,市委宣传部又发文任命刘汉林为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兼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

刘汉林到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所上班后,市纪委的简报就发到了单位。简报上有市委书记辛甫的一个批示:“此人不要重用”。当时收到简报的机要员看这关系到刘汉林本人,简报没有给时任办公室主任的刘汉林看,并对他保密,刘汉林一直蒙在鼓里。市委书记的这几个字影响了他的后半生。从此,刘汉林一直在正处级,没有再被提拔,而这时他才40岁,又是作为后备干部培训了两年的接班人。

1988年,钱宏诚被平了反,函校被迫停办两年后恢复了办学,证明那时组织上的处理是错误的,事实也证明刘汉林没有包庇贪污犯,同时也证明了刘汉林也并非不可重用。然而,刘汉林的政治生命从四十岁起永远定格在正处级上,一直没有提拔。

刘汉林知晓这个情况是在10年后,1993年初,筹备召开武汉市社会科学界第三次代表大会,当时社科联专职副主席余育德退休,要选用一个接替专职副主席职位的人,这个人选刘汉林的呼声最高,可是没有定他。这时已经离开社科院的办公室机要员告诉刘汉林,10年前,辛甫书记在贵阳来人调查钱宏诚贪污的简报上批示过“此人不要重用”,果然不会重用。同事们跟他开玩笑说,要不是这个事,你的级别早就提上去了,你不后悔吗?他淡淡的笑了笑说,世界哪有后悔药?为人诚实正直,该坚持的坚持了,心里就不会后悔了,如果当时做了伪证,让别人多坐一两年牢,那才后悔呢。

他的这个故事,后来一直被人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说刘汉林拿政治生命抵制作伪证,虽然大官没当成,但却成就了刘汉林为人率真、刚正不阿,令人钦佩的一段佳话。

 

学术交流热心人

1986年3-5月由中共武汉市委直接组织领导市社科院和社科联承担筹备和组织工作的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理论研讨会由刘汉林负责邀请和接待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到会。5月15日《长江日报》刊登了刘汉林和报社记者专访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张友渔同志的文章同年7月下旬至8月初刘汉林到北京参加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張友渔老先生专程到会议代表地来见他接着他又回访了张老

微信图片_20251014065142.jpg

1990年刘汉林在全国城市史研讨会上讲话


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83年12月23日成立,刘汉林先后担任市社科联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委、秘书长兼市社科院办公室主任整整十年时间。市社科联首届主席由市委书记黎智担任;第二届主席由市委副书记谢培栋担任;第三届主席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蒲林担任。市社科联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培刚(华中科技大学资深教授、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和宗师)、副主任陶德麟(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杨湘海(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第一副校长)、李权时(武汉市社科院院长),学术委员有马克昌(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冯天瑜(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安湖(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中荣(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刘荣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陈梦浓(武汉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吴仲炎(市委党史办公室研究员)、罗玉珍(中南政法学院院长、副教授)等。刘汉林说:社科联的这些领导和专家学者就是他作为秘书长要经常联系、沟通、请示汇报、交流和服务的对象,同他们打交道十年。期间虽然辛苦忙碌,但在为他们服务的过程中,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使自己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提高。

在社科联工作的十年中,刘汉林团结和联系武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反映社科界的诉求,维护社科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先后审核并报请学术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武汉市社会学会、武汉市成人教育协会、武汉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武汉市税务学会、武汉市经济法研究会、武汉港口协会、武汉市商业会计学会、武汉市卫生经济学会、武汉新闻工作者协会、武汉市法学会、武汉市城市金融学会、武汉市农村金融学会、武汉市教育学会、武汉历史学会、武汉市计划生育协会、武汉市群众文化学会、武汉市地方志协会等数十家学会……

刘汉林说,社科联是团结和联系武汉地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发挥“联系、联合、联动”的优势和桥梁纽带、决策咨询、宣传普及的作用,积极开展理论宣传研究、学术交流、社科普及、咨询服务和社团管理等的重要机构。在社科联工作的十年中,除了自己不停歇地进行理论研究外,对秘书长工作尽职尽责,他积极组织或参与了很多有重大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如:1983年主持筹备组织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1984年6月在东湖召开的“武汉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理论讨论会”、1984年9月召开的以“敞开三镇、搞活流通、增强武汉经济实力”为主题的专题讨论会、1991年5日市社科联和市社科院联合召开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理论研讨会”,刘汉林都十分认真地完成了组织筹备任务……

不仅与会人员称赞他组织得好,而且还得到了领导的表扬。在荣誉面前,他说,作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书长,这是他的份内职责。也觉得十分值得。因为他参加每一个研讨会都要讲话或者发言,不仅锻炼了他社交工作的能力,还学到了许多知识。因社会科学包含许多学科刘汉林要尽可能多涉猎,如果不懂,那与大家交流自己就会成为“障碍。因为他懂的比较多,同事们都赞美他为杂家秘书他总是乐呵呵地谦虚说,职业养成了我杂看、杂记杂谈的习惯,哪能算什么“家”呢。

他不仅是一位杂家,还是一位乐于干杂事的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黄鹤楼》出自研究会一位副会长之手。该书写成后,被作为黄鹤楼公园布局重组和管理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黄鹤楼重建工作完成后,按他的话说,他又开始“操瞎心”了。他十分留意报纸、电台上的新闻,当时就有组建这联盟那联盟的,还有什么酒类联盟,他就琢磨能不能把江南三大名楼打包,搞个旅游联盟?他将此意提出来后,得到了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的一致响应,很快成立了“江南三大名楼旅游联盟”,几经打造,这条旅游线路不仅成了打卡地,还推动了三大名楼的经济发展。后来,三大名楼旅游联盟前来感谢刘汉林,刘汉林说这是我份内的事,谁让我们是同船过渡人!并婉拒了他们的好意!

 

一本好书惊天下

2021年9月,一本好书风靡武汉,不仅得到了一些大中专学校、小学生看好,而且得到了一些专家的青睐。并得到了一些学会学者的首肯与评价。该书书名为《家庭家教家风》,该书的写作者正是刘汉林。

微信图片_20251011055640.jpg


据刘汉林同志回忆,写这本书的初衷源于一次研究会上领导之间的对话。一次湖北省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研究会顾问缪启明与研究会执行副会长赵训清闲谈,缪启明部长说,我的一个孙子好难管,任性的很,爸爸妈妈难以驾驭,爷爷奶奶更是管不了,不知你们研究会有没有好办法?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时,刘汉林同志听进了心里。是啊,他虽然是研究会的成员,但也是一位老师,此时,他正任职于武汉南华光电职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老领导缪启明直击了当前家长的痛点。孩子确实比过去难管了,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一结婚就离开父母独立成家,而且多为“421”家庭。金字塔结构的模式,六个长辈围绕着一个独生子女转,好吃好喝,首先满足小太子、小公主,小时候上学要送,放学要接,百事依着捧着,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从小娇生惯养。不少孩子长大了,工作怕苦怕累,花钱大手大脚,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孝道教育欠缺,不会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有的连一向关系最紧密的夫妻都不讲情义,只讲利害;有的婆媳不和,水火不相容,家里经常吵架,不得安宁;有的子女不成器,好逸恶劳,赌博吸毒,家庭关系紧张;有的邻里之间长期争强好胜,打架谩骂、动刀杀人等。虽然这只是一少部分家庭存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教缺失、家风不良,说明了开展优良家庭关系建设,弘扬优良家庭家教家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家庭是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授给孩子,引导他们养成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这时,他虽然没有在讨论中提出什么金玉良言,但此刻他心里滋生了写一部有关家庭教育方面书籍的念头。一次,他还在学校有关会议结束后,与校长、研究会会长刘建基当面讨论过这一话题。原来,他以为刘建基校长不会看好这个项目,因为当时学校工作很忙,有好几个班的学生面临毕业,学校精力顾不过来。可刘建基校长不仅表态大力支持,还说愿意积极配合。此后,刘建基校长不仅经常过问,还把自己的心得笔记和想到的问题当做素材提供给他,刘建基校长还跟他谈心,说现在家庭教育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再不重视学校管理任务将会更加艰巨,你在写作中有什么困难尽管提。

他们本来就是一对好搭档,早在这所学校成立之前,他们就是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的同事,后来两人共同创办了这所学校,一个任校长,一个任书记。为此,他将大量心血倾注在党员的发展培养上,发展了好几批党员,让这块土地成为党组织成长壮大的沃土。

刘汉林原来还担心时间不够。庚子年新冠疫情爆发,武汉封城,刘汉林就一心扑在了书的写作上。

爬梳剔抉。他从故纸堆里找第一手素材,然后择优选材,如孟母三迁及二十四孝故事、古代学前教育概况等。这些虽然遥远,但又离我们很近,至今读来更觉亲切。

衣带渐宽。自从有了这门“副业”,刘汉林熬夜就成了常事。一段时间之后,当人们再次见到他时,以为他生了病,他连说,没病啊。人家问,您为什么瘦了这么多啊?他笑笑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这是古语啊,有什么不好呢?

反复修正。这本书的初稿写成后,武汉现代管理科学研究会、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南华光电职业技术学校曾经组织了有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贤达参与的多次研讨会。研讨会后,刘汉林又不断修改打磨,特别是这部书在修改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加强家风有关方面建设的指示,刘汉林又增添了新的一章关于家风建设的内容,又夜以继日的写作。

该书还把立德作为最高境界,为国立心,为民族铸魂。所以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好评。后来,该书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并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图书出版二等奖。

湖北省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武汉现代管理科学研究会顾问缪启明在该书的序中写道:“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家庭是怎么产生的,家的本质是什么,家与国是什么关系。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上讲清并回答这些问题,搜集整理大量史料,深入学校及社会基层座谈调研,吸收运用历史、社会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对家庭的起源及历史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分析,较为全面系统地概述了家的内涵与外延,阐明家庭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关系的产物,家国同构是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之所以没有间断,就是因为有家庭的存在做重要支撑。弄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这个道理,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前行的坚定力量。”

武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罗友松认为,该书是一部弘扬家庭教育的力作。

一是精准阐发,认知家庭。对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让“孝道爱亲”这项良好教育的风向标牢牢的树立在读者的心田。

二是深情启迪,爱家重教。作者深情论述了“家是什么”,怎样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做了合情合理的论述,重点列举了“孩子心中的十类好妈妈、孩子心中的十类好爸爸”,语言生动活泼,没有丝毫说教的成分。

三是凝心聚力,传承家风。该书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家风是文明的传承和传统家风的核心精神,从现实层面论述了优良家风引领社会风气,特别是对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赋予家风新时代的内涵引经据典,在实现学术性与趣味性有效融合的同时,对于传承家风发出了强烈的呼吁。

学生们对该书评价十分中肯,他们称很接地气。有的学生说,家长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把我们的一切都寄望于学校,忽略了家才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地方。这本书不仅对于我们很有用,对于改变父母观念也十分必要。

 

不须扬鞭自奋蹄

见过刘汉林的人都记得,他的胸前经常佩戴一枚党徽,是他向别人标榜自己是共产党员光荣吗?非也。用他自己的话说:随时佩戴党徽是为了时时处处提醒自己做个好人,自觉接受别人监督,尽可能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多么高尚的思想境界!

刘汉林还在为世界语奔走呼号


2025年3月,因为年龄关系,刘汉林主动提出辞去研究会党支部书记。然而他退出研究会领导职务的第一件事仍然去写他的家谱。他为什么如此念念不忘?是不是他写书赚了钱呢?《家庭家教家风》出版后,他所赚的稿费不到5000元,这些稿费还是主编之一的刘建基会长垫支的,这些稿费他分给了研究会的同事,大家不肯要。他说,这本书没有大家的支持是写不成的,再说书出来了,我就高兴了,不在于稿费不稿费的,本来是要请大家的客的,反过来一想,如果大家共享,不如大家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岂不更自在?

家谱写成了谁给发稿费?因此稿费一说是不能成立的。那又是为什么?刘汉林是这样回答的:人生在世,不在于风光,只在于为人,一生诚恳正直为人,对别人有益,为社会做贡献,个人利害得失不计较,过去的经历不后悔,多写点东西教育后代怎么立德树人是最重要的。受过的挫折算什么,老怨天怨地怎么行?关键是要把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家史就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历经半年时间,他个人的家谱正式脱稿,这下他可以随心所欲干点想干的事了吧,非也。有人说这个年纪该享受享受了,外出旅游散散心多好。他婉言拒绝了别人,然而他还是身不由己,大任务又来找他了。他的这个房头有20多户,大家要他写个家谱,这个任务能推吗?家谱印出来了,大刘家湾几百户人家族谱找他续谱,他谦虚地说,没有这个水平。族人反驳说,您写的《家庭家教家风》我们人人读过了写得很好,你还编了本几十万字的《刘氏文化概要》,把家族内容写得有根有据,有声有色,没有几把刷子能行吗?再说,你帮了我们,我们族里亏不了您的,数万的稿费还是给得起的。他马上打断了族人,说我们族里人不缺钱,但我一分钱稿费都不要,我的两个孩子都在银行工作,他们的薪资足可以养家。我一个月工资还可以,每月多有结余,我还要钱干什么?不过,族人既然这么诚心,那我也应该有所付出。因此他决定走马上任。过去他只能两只手抓一个鱼,现在他两只手都在抓鱼。别人问,您顾得过来吗?他说,只有见缝插针了。虽然累,但觉得快乐,这也是在为研究会争光。

微信图片_20251014064746.jpg

刘汉林在随州参加廉政建设研讨会


除了写家谱族谱外,社会兼职他照干不误。现在他仍兼职武汉市世界语协会名誉会长,仍然不遗余力的推广世界语,他觉得世界语是个好语种。他跟汉语拼音一样,懂得汉语拼音就学得好世界语,所以值得为它付出。世界语是波兰人柴门霍夫发明的,他希望世界语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愿望是绿色和平,希望全人类和平共处,全社会和谐发展。刘汉林在任理事长的时候,全力以赴,多措并举。在他和熊周璇老师的努力下,武汉市老年大学和武昌区老年大学、汉阳区老年大学等武汉三镇都开办了世界语班。2004年武汉市广播电台还开办了世界语广播,每天播出1小时世界语。武汉世界语普及成效斐然,最多时学生高达4万之众。刘汉林现在还在为世界语普及奔走呼吁,他说,我推广世界语,大家不嫌弃我,还在为我点赞,这是我求之不得的荣耀!

研究会打算继《家庭家教家风》出版后,计划出版系列《榜样的力量》一书,每个族里推荐5名典型,或家风传承示范、或商界翘楚、或业界精英等。当笔者把这一信息告知他后,他仍然热情如火,说我们族里干得漂亮、做出成绩的人比比皆是,我现在就可以推荐一位,他马上拿起手机与这位族人联系,对方谦虚一番后,随后回话表示接受研究会派人专访。

 

人们在赞赏老牛恋槽的同时,又赞扬他那奋蹄不止、卓越向前的精神与斗志,吃进去的是草,挤出的仍然是奶!

 

作者简介:廖武洲,湖北人。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自幼酷爱文学,现已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万余字。已出版小说集一部,报告文学集一部,长篇散文集一部,长篇人物传记3部。曾任《今日湖北》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问津》杂志主编,现供职于《当代名流网》。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