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齐聚桂子山共话“新时代·新游记·新写作”
嘉宾留影
朱本正(左)为作者颁发《当代名流》网收藏证书
6月13日,湖北省写作学会、武汉当代名流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的《尘埃上下》游记品读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隆重举行。来自文学界、学术界、传媒界的20多位知名人士齐聚桂子山庄,共同品读徐斌(笔名清风徐来)先生创作的《尘埃上下》,探讨游记文学的传统与创新,提出大众旅游“新时代·新游记·新写作”的重要命题。
一位“文学爱好者”的西藏万里行
作者发言
作者徐斌(笔名清风徐来)受邀参会,他自称是一名资深的“文学爱好者”,自幼就怀揣着一个“作家梦”,只是参加行政工作以来一直公务繁忙,在武汉市政府多个直属部门领导岗位工作过,他从市交通局长转任市决策咨询委员以后,波澜壮阔的职场生涯才平静下来。甲辰年秋,他与友人李德良等发起西藏自驾游,历时38天跨越12000公里完成西藏之旅,以每日一篇的坚持创作出《尘埃上下》。“孙子要求我像他写日记一样记录旅途”,徐斌坦言此次创作是亲情推动的“文学梦”。他每天晚上不顾舟车奔波劳顿,躺在床上对着手机屏幕戳戳点点,坚持写下了38篇遊记,取名《尘埃上下》,记录与友人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无心插柳柳成荫”
会议现场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尘埃上下》在《当代名流》网连载后广受各界关注好评。这些随性随意而作的游记,虽然作者谦称是“急就章”,然而犹如不经意间洒落的种子,“无心插柳柳成荫”,悄然发芽长成茁壮新苗。《尘埃上下》自2024年10月15日在“当代名流网”连载以来,已刊发37期,累计阅读量突破50万次,其中单篇最高获赞2.3万次,收到读者留言建议800余条,引发热烈反响。读者们对这部作品评价颇高,有的认为每节内容丰富,希望载完后能获得全本;有的称赞其如行云流水,堪称璀璨的艺术品,令人回味无穷;还有不少读者渴望见到作者本人,对作者笔下的世界充满向往,更有读者希望通过品读分享会,提高游记的写作质量,让更多美景呈现在眼前。
学界领衔深度解读
众多嘉宾应邀出席,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际汉语写作学会暨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写作学会会长毛正天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詹一虹教授,原湖北省专业报协会主席朱本正,原武汉科技报社社长刘玲娅等,20多位专家学者热烈发言。
会议现场
被誉为“文艺心理学的不倦跋涉者”的毛正天教授,作为中国当代文艺学与写作学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其学术贡献横跨文艺心理学、中国古代诗学、现当代文学及应用写作学等领域,他发表了长达万字的主题报告《在尘埃中悟道》,对《尘埃上下》游记评论颇高。他指出,该作品以“双线叙事”破解大众旅游时代创作困境,“作者用时空行迹与心灵叩问构建精神闭环,更在西安街巷的烟火气中顿悟——真正的修行是‘在尘埃里坚持做利益他人的好人’”。他盛赞作品延续了从柳宗元到余秋雨的悟道传统,将山河淬炼成“照亮平凡归途的精神之火”。他指出,中国经典游记散文承载着深刻价值,而《尘埃上下》在大众旅游时代的游记创作困境中,以完整构思、现场感和审美表达作出了有力回应,其卓异之处在于紧扣“散文在悟道”的生命线,通过山水为镜、沧桑为鉴,最终在归途澄明中悟得生命真谛。展望未来,毛会长提出了“新时代·新游记·新写作”的宏伟命题。
品读会上,其他嘉宾也纷纷发表见解。同行者李德良(作品中的“老李”)深情回忆作者带伤坚持写作的感人精神;《邓小平智源》作者陈振家认为该书在历史方面做了很多功课;刘玲娅点赞该游记选题好、文笔灵动;朱本正称将在两个读书会传播《尘埃上下》;诗人喻承祥即兴创作藏头诗《尘埃上下清风徐来》;作家张国齐用“一程山水一程歌,一半烟火一半诗,一部尘埃一种禅,一身清正一瓣莲”精炼概括作品意境,指出《尘埃上下》的重要审美在于“悟道”,从“场景”到“情景”再到“圣境”,礼赞作品美学境界;“当代名流”网总编廖武洲指出,作品中丰富的心理描写展现小说创作潜力,期待作者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增添新形象。文化观察员胡润保建议善用新媒体平台(如小红书、快手、抖音)扩大优秀作品影响力。
“新时代·新游记·新写作”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孙传明教授指出,此次活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今后要大力支持类似活动,探讨“新时代·新游记·新写作”,推进文学学科建设。
当代名流网副总编陶武成认为,本次《尘埃上下》品读会不仅是对一部优秀游记作品的深度研讨,更是对游记文学如何在大众时代传承经典、实现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本次品读会通过解剖《尘埃上下》的创作实践,提出“新时代·新游记·新写作”的时代命题:大众旅游催生的碎片化写作如何重构精神内核;数字时代经典文学体裁的突围路径;知识分子如何以创作实现价值再创造。
本次活动现场同步启动“黄鹤楼读书会”“愚公品读会”等多平台传播计划,助推优秀作品走进公众视野。此外,清风徐来的新作《万里追梦》,也在会上首次亮相。
【阅读链接之一】
在尘埃中悟道
——《尘埃上下》对经典游记传统和大众旅游时代的回应
●毛正天
一、经典游记的精神内核
中国经典游记散文,从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孤愤山水、徐霞客科学考察的壮阔激情,到郁达夫《屐痕处处》的感伤批判、余秋雨《文化苦旅》的文化叩问,无不承载着超越行程记录的永恒价值:深刻的自然人文观察、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精粹的语言艺术,以及对存在意义的终极探寻。它们以脚步丈量世界,以心灵熔铸永恒。
二、大众时代的困境与突围
当旅游成为大众生活方式,游记创作面临碎片化、同质化与思想性消解的危机。《尘埃上下》以西藏之行为载体,对此作出了有力回应:
1.对抗碎片化的完整构思:38天行程以“时空行迹”与“心灵叩问”双线交织,形成从追寻“尘埃之上”的诗意幻影,到在西安街头烟火中悟得“心定则尘埃澄明”的精神闭环,形散神聚。
2.紧贴内核的现场感:梅里雪山金光、冈仁波齐“天梯”、加达向导的质朴、活佛对话的深邃……作者以灵动白描与个人视角,传递亲历的震撼,虽难比《走过西藏》的厚重,却烙印着花甲行者的独特体温。
3.皈依艺术的审美表达:自觉淬炼语言,如来古冰川的“幽幽湛蓝”、珠峰光影的瞬息流变、独库公路的“四季蒙太奇”,皆非简单记录。白描中提炼色彩光影,丹霞地貌的“百万年神谕”等意象,更升华为对世界复杂性与和谐共存的哲思。
三、悟道:游记的生命密码
《尘埃上下》的卓异,在于紧扣“散文在悟道”这一文体生命线:
山水为镜:湘贵群山喻“社会生态”,七十二拐悟“实干改变”,墨脱之“难”成精神磁石,独库公路寓“成长与通透”。山水不再是客体,而是照见人生本心的无字天书。
沧桑为鉴:穿行嘎朗王朝废墟、胡杨“不死”林、茶马古道,在时间断层中叩问天道兴衰与生命坚韧。
归途澄明:终极悟境不在雪域之巅,而在西安街巷的寻常灯火中觉醒——真正的修行是“在尘埃里坚持做一个利益他人的好人”。这“尘埃上下”之悟,使万里跋涉终归于生命的温暖底色。
四、结语
《尘埃上下》在大众旅游时代,以艺术自觉承续了经典游记的悟道传统。它证明:真正的游记价值,不在逃离尘埃,而在尘埃中辨认光、成为光,将远方山河淬炼为照亮平凡归途的精神之火。
作者简介:毛正天,文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际汉语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写作学会会长,河南省重点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
【阅读链接之二】
塵埃上下清風徐來(藏頭詩)
●喻承祥
塵凡落火時空挫,
埃土揚息心物挪。
上觀万里江河遠,
下仰千仞峻岩卓。
清言漫述西行記,
風伴隨筆遂孫托。
徐緩浸潤東流水,
來往因緣惠普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