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自然与文化遗产日”琴瑟长合展演活动在湖北省博物馆圆满举行

2025614日,在这阳光明媚的周六,湖北省博物馆“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非遗项目组精心策划推出了“琴瑟长合专题展演活动。

图片1(23).jpg



上午十时,活动拉开序幕。首先,湖北省博物馆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史萍致辞,她介绍了1978年随州曾候乙墓的考古发掘,为我们带来了先秦时期髹漆弦乐器的重大发现。其中,就包括珍贵的十弦琴与瑟。“曾候乙琴瑟的复原研究”曾作为湖北省“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直至2022年,该项目团队对十弦琴与瑟的制作工艺、发声原理、调音方法、演奏技巧乃至真实的音响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科学地研究,取得了突破性复原研究成果。今天在此相聚,让我们观赏即将呈现的“琴瑟长合”展演,共同聆听远古的回响,感受中华乐礼文明的深邃魅力,让其沉睡千年的天赖之音,在今天焕发新的生机。

图片2(15).jpg



随后,大家颇有兴趣地观看了《楚式漆器髹饰工艺》宣传片。

图片3(16).jpg




接着迎来了今天活动的重头戏一一《琴瑟长合》精彩展演。武汉炎黄文化遗产委员会应邀参与了此次展演活动。

图片4(12).jpg



其中,委员会专家顾问、省博物馆研究员、曾候乙十弦琴与瑟复原研究负责人程丽臻,委员会常务理事、古琴制作非遗传人、曾候乙十弦琴与瑟复原制作主要成员段立峰和炎黄艺术培训中心主任、独弦琴非遗传承人许艺,分别参与演奏瑟、古琴和十弦琴。

图片5(12).jpg



舞台帷幕拉开,艺术家们首先向领导和与会人员演奏了古曲《梅花三弄》,由十弦琴、古琴和箫合奏,将该曲音乐表现得丰满、更有韵味。曲通过赞颂梅花的高贵品质来烘托文人超凡脱俗的情感,是古琴演奏的保留曲目。

现代乐曲《沧海一声笑》,其十弦琴、古琴、箫之旋律与中国鼓的节奏交相呼应,音乐表现力浑厚、丰富、震撼。由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作的《锦瑟》,琴、瑟、箫与唱、合唱融为一体,用可视、可听、可感的音乐语言,传达真挚浓烈的情感。

图片6(10).jpg



图片7(10).jpg



展演活动在观众与专家答疑解惑互动中,在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谢幕。这是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它让与会者共同感受到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见证了传统技艺与艺术表演的精彩融合,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热爱和保护意识。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