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长江航运通信初步发展
一、规范无线通讯管理
“大跃进”时期,长江运输生产繁忙,电报工作量上升。1958年11月,汉口电台日均工作量达到4万多字,同比增长30%。1959年,电报业务总量达9 602万字,1960年达9 604万字,创报务量最高纪录。1960年,长江干线共有航务电台30座、船舶电台207座,形成全国规模较大的无线报网。1959年11月,长航局制定了关于拍发客、货运电报的规定,旨在规范电报管理。
电报机
1958年,长航(汉口)与交通部(北京)开通专用无线报路,两级机关开始用机要密码进行通信。1959年3月,交通部河海总局根据中央指示,航务电台一律停止传递陆地电报,对凡通达载波电话的都应利用载波电报方式传递。1959—1960年,长航局组织自制载波电报机,在载波电话内增开载波电报,疏通部分陆地电报。为方便船岸直接沟通交流,1960年开始使用国产电子管丰收牌无线电话,107艘船舶配备。先后在川江航道青滩、东洋子、王家滩等28个信号台安装,初步解决了信号台与过往船舶的通信联络问题。
二、发展有线通讯网络
1959年,长航局确定建设铜陵至芜湖长航通信线路。由邮电部门施工,至1959年底完成88杆千米线路架设,挂设4.0毫米镀锌钢线二对,其中一对丁字接入荻港船厂,同时完成芜湖至裕溪口2.5毫米一对铜线架设。至此,铜陵、荻港、裕溪口通过芜湖进入长航专用通信网。在有线长途电路业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长航局推进电信技术革命,要求挖掘长途通信干线潜力。1958年,汉口修理室自制四线会议电话机,在长江干线开通会议电话。1958—1961年,共召开电话会议150多次,方便了运输调度和生产安排。
1958—1961年,架设丰都至高家镇等地航道通信线路301千米;到1963年,川江航道有线电话通话里程达595千米。除特殊地段外,基本完成宜渝段有线通信网络的建设,实现各信号台、站之间及航道段和航道区的通话联系。
三、载波电话投入使用
为了缓解长途电路紧张局面,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在汉口至黄石区间开通了幻线三路载波电话设备。1959年底,以中频载波电话和会议电话为重点的革新项目获得成功。
经过三年恢复调整,1965年交通部批准在汉渝邮电代维的干线上扩建12路载波设备,使用国产312型载波机,大大缓解了汉渝间有线电路紧张的局面。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黄强,笔名常杭,著名长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委员,长江作家协会主席,博士,研究员。曾任武汉水运工业学校校长、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等职。长期致力于长江文化建设,著有《大江放歌》、《大江神韵》、《大江印象》、《大江经纬》、《诗情画意说长江》、《诗赋长江万古流》等诗文集,以常杭、黄山、天方、江月等笔名公开发表诗词作品3500篇,曾获湖北音乐最高奖“金编钟”奖、湖北省行业歌曲创作一等奖等。近作《长江组诗》、《长江组歌》、《长江十赋》、《长江,我的母亲河》、《诗情画意说长江》、长篇小说《雪云顶上》、《又见红叶》(与羊角岩合作)等影响较大;主编出版《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华文化系大江(丛书)》、《长江诗词三百首》、《长江航运七十年》、《放眼澳门诗词选》、《当代长江航运发展史(丛书)》、《长江航运文化》、《长江儿女》、《跨世纪的长江航运》等长江文化专著多部。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孙新华,笔名新华,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1972年参加工作,在部队和公安战线工作多年。1994年起先后担任芜湖港务局局长、党委书记;芜湖港储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以及芜湖港口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等职务。先后荣获全国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家、中国海员工会全国委员会金锚奖、中国港口十大风云人物、交通部人事部全国劳动模范、长航十大杰出人物、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人等称号。长期致力于长江港口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成为全国交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