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运七十年》·第四章 百折不回1

逆水行舟遇顶风,波折迭起困难重。

港机空转闲长臂,航运亏乏束巨龙。

坚守五年出谷底,干群一意向高峰。

穿云破雾阳光灿,经历沧桑蕴苦衷。

 

“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建设,长江航运在初期也受到巨大冲击。长江船舶货运量、港口吞吐量、全员劳动生产率全面下降,长江航运连续三年亏损。长江航运职工逆水行舟、克难奋进、排除干扰,确保长江运输不中断、扩大川江通过能力工程不间断,川江绞滩机械化,结束人力绞滩历史,干线运力和港口吞吐能力有所发展。

87.jpg


这期间,一批大型客货轮投入使用,船舶艘数、载客位、载货吨位均有大幅增长;油运运力迅速提高,运量大幅上升。港口新建与扩建并举,实现三年基本改变面貌的目标。第一艘国产舱容800方的自航耙吸式挖泥船投产,金陵船厂建成万吨级浮船坞。运输方式不断改进,积累了成组运输、大件运输、分节驳船队运输的经验。水运工业初步建立船机、港机配套体系,修造船基地上中下游布局均衡。长航局投入使用5 000吨海轮“战斗36”号,完成秦皇岛至武汉港的煤炭江海直达运输。1977年,长江干线货运量首次突破3 000万吨。长江航运波澜跌宕,曲折前行。

 

第一节力排干扰坚持运输生产

一、“文革”初期对干支流航运的冲击

1966年,长江航运公司以马鞍山钢铁公司为榜样,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3月4日,长江航运公司召开电话会议,开展以“双反”(反浪费、反服务质量不高)、“三查”(查资料、查设备、查资金)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4月22日,长航武汉分公司“长江168”轮在抢救“运木70”号驳时,漂白粉发生自然爆炸,全体船员抢救国家财产临危不惧的精神,成为全线职工学习的榜样。4月25日,长江航运公司党委作出《关于组织专线、成组、一条龙运输的决定》后,共组织“专线”运输33条,其中客运专线16条,货运专线17条,专线运量占总运量的71%。同时还组织17条单航程、7个货种的成组运输线,运量达105万吨。此外,重点试办“一条龙”运输线5条。其中“成组”运输线2条,“一条龙”运输线3条。为使专线运输顺利发展,在干线港口调整配套作业线26条,缩短船舶作业时间,提高港作船使用率。

这一年,长江干线客运量和周转量,同比提高20.60%和55.40%,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提高10.90%和17.30%;全线港口吞吐量提高15.90%,船舶停港时间下降7%;水运工业总产值提高6.50%;基本建设完成投资总额提高74%;利润总额(航、港、工业)提高7.30%,是实行调整后各项经济指标完成得最好的一年。

1627478348528964.jpg


1966年“5·16通知”为起点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很快波及全国和长江全线。1966年11月,由“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引发的造反浪潮,扩展到工交企业。中央工交座谈会后,在工厂建立群众组织,开展“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部分工厂停产。一次,数百工人和学生来到武汉长江航运指挥中心——长江航运公司“造反”。把长江航运系统实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说成是修正主义的“管、卡、压”,煽动无政府主义;把按劳取酬、激励先进的奖励制度说成是“奖金挂帅、物质刺激”,鼓吹要铲除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

长江全线及其支流的各级航运机关大多受到冲击,运输生产秩序大乱,歪风邪气泛滥。尤其是各种“群众组织”在“文攻武卫”的煽动下,抢夺枪支,由文斗发展到武斗,直接威胁到长江航运安全。1967年7月,安庆港因武斗致港口被迫停产两个月;7月13日芜湖港发生大规模武斗,动用机枪封锁江面,射击汉申线班轮,使客运一度中断;8月8日,重庆港发生大规模武斗,人称“8·8海战”,两派双方动用机枪和大炮,击沉“人民28”货轮、“渝港207”轮和“长江1”轮,导致24人死亡,129人受伤。

1968年1月17日,少数人带头大闹经济主义和八小时工作制,先后有126艘驳船和23艘直属机动船停航, 8月7日,“人民32”轮由重庆直达万县,靠码头时遭到重机枪扫射,船长中弹身亡,13乘客受伤。在所谓的“破旧立新”中,把长江上的方块、圆球形航标说成是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那一套,要彻底改革。9月17日一声令下,全线4 500座航标一律改为三面红旗、红五角星、灯塔等“新式标志”;航标种类由原来的3类19种改为3类10种。为了“突出政治”,将面向下游“左白右红”,改为面向上游“左红右白”。这不仅使助航标志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更给船舶安全航行带来危害。11月25日,长江干线所有客班轮不论大小一律改为“东方红”编号命名。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不为修正主义路线生产”等思潮影响下,职工的生产热情低落,科技进步缓慢,船舶运输、港口装卸、全员劳动生产率急剧下降。1967年与1966年相比,长江货运量下降33.90%,计714万吨;港口吞吐量下降30.70%,计1 180万吨。港口严重堵塞,船舶停港时间平均长达5.4天,同比增加1倍。全员劳动生产率,船舶下降28%,港口下降21.20%,水运工业下降37.60%。长江航运公司首次出现亏损,亏损金额达1 512万元;到1969年,累计亏损5 915万元。

二、长江航运在逆境中求发展

(一)实行军事管制和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8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长江航运系统实行全线军事管制的决定》。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某部奉命对长江航运系统进行军事管制,成立长江航运公司军事管制委员会,由富虔任主任,陈万举、张玉凯、齐纬任副主任。长江航运公司所属单位,亦由各地区驻军分别实行军管。至此,军队正式介入长江航运系统的“文革”运动。实行军管,对缓和紧张局面、维护运输生产秩序、减少动乱造成的损失,以及“解放”干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月5日,南京港率先成立革命委员会,接着长江航运系统各单位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9月11日,长江航运公司成立革命委员会。1970年4月,中共长江航运公司革委会核心小组成立,富虔任组长,陈万举、金石、齐纬任副组长。1971年7月13日,长江航运公司重新成立党委,使全线党组织生活开始正常化。1972年4月30日,原长江航运公司党委书记贺崇升获得“解放”,担任长江航运公司党委第二书记、革委会第一副主任。7月8日经交通部批准,长江干线航运管理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则进行治理和整顿。长江航运公司、中共长江航运公司委员会及政治部下设2室(办公室、安全监察室)和15处(组织处、干部处、宣传处、直属工作处、群众工作处、运输处、港口处、计划处、财务处、基建处、船机处、工厂处、行政卫生处、物资管理处、人事教育处)及人民武装部。

1972年10月,长江航运公司按照交通部规定,对全线机构进行调整,重新确立三级管理体制。全线各分公司、港口、工厂、航道、学校、医院,以及公安、科研等80多个单位,亦先后进行机构调整,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职权范围,为长江航运力排“文革”干扰,坚持运输生产起到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

(二)力排“文革”干扰 坚持运输生产

“文革”内乱,使长江干线航运生产形势受到影响,连续3年出现亏损,有的“重灾区”连续亏损达4年之久。面对严峻形势,长江航运职工竭力排除干扰,坚持运输生产。“大串连”时,“红卫兵”乘船不买票,吃饭不收钱,干线客运量猛增,由1966年的1 462万人增加到1969年的1 935万人。尽管客运秩序混乱,旅客积压严重,但确保了客运船舶安全。特别是在武斗的日子里,广大船员在驾驶室采取防弹措施,冒着生命危险驾船通过武斗区,将货物和旅客送往目的地。

1970年7月10—16日,长江航运公司革委会召开贯彻《鞍钢宪法》经验交流会,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三结合,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这一年,主要生产指标接近或超过1966年水平。货运量完成2 015.6万吨、船舶效率达到103%,港口吞吐量超过1968年的0.70%;全线实现扭亏为盈,利税达到1 253万元。

(三)继续发展成组和集装箱运输

1965年武汉港和马鞍山港开办至上海生铁成组运输后,1966年全线完成成组运量78.1万吨。后由于“文革”干扰,成组运量下降到20万吨左右。1972年,随着运输秩序的整顿和生产形势的好转,成组运输有了新发展。1—6月,完成运量35万吨。继武汉港、马鞍山港至上海的生铁成组线外,先后建立了南京至上海杂货、镇江至上海白云石、武汉至上海杂货、重庆至上海钢材、宜昌至武汉木材、上海至安庆水泥等成组运输专线33条,从成组装卸到成组运输,从单一形式发展到多种形式,成组货种由钢材、木材、水泥发展到化肥、纯碱、杂货等,成组运输量的比重由原来的零点几发展到50%以上。凡是实行成组运输专线的货种和港口,尽力做到“三定”(定货、定船、定港),从而保证成组运输的稳步发展。

1972年11月8日,长江航运公司制定《长江成组运输管理办法》,对成组运输的组织领导、计划管理、工具交接、维修保养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提高了港口装卸效率。汉申食糖成组运输后,汉口作业区起坡效率提高了130%;镇江至上海白云石,成组运输前上钢一厂卸载达56小时,成组运输后缩短为26小时。此外,长江干线还试办沙市至汉口、南通至南京等港的运输业务,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沙市到武汉的热水瓶,采用5吨集装箱运输后,破损率由原来的20%左右降到零,工效提高4~5倍。南京至南通的百杂货,每月有4 000吨左右,货种轻包、零星、体积不一,件数多、票数杂、装卸不便,理货困难,船舶停港时间长;一艘700吨级驳船百货往往有上万件,300多票。采用集装箱后,零散货物相对集中,大大提高装卸效率,缩短了船舶运输周期。

成组运输和集装箱运输,是继一条龙专线运输后的重大运输方式改革,对提高装卸效率和保证运输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四)推进以专线为骨干的综合运输

1972年围绕企业整顿、结合长江航运的特点,长江航运公司制定了以专线为骨干的综合运输方案,将船舶、港口、航道、通信、船厂、供应等方面,以及职能部门的工作纳入其中;通过简要的文字和图表显示出来,使每个环节任务明确、分工具体。南京港的实践证明,这是提高运输生产的有力措施。1973年11月1日,长江航运公司党委决定推行以专线为骨干的综合运输方案。组织两个工作组分赴长江上游和下游,先后整顿29条专线。各分公司和上海芜湖办事处等单位,逐线、逐船、逐港抓纳线、抓周期、抓配载、抓均衡生产、抓驳队组成。南京港浦口至上海煤运专线占南京港整个任务的1/3以上,港调千方百计保专线,按时发船,按时到船,正点率达95%~100%。

(五)组织大件运输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从国外引进化肥、化纤、轧钢等大型成套设备。这批大型设备最重件达348.7吨,最长件有57.6米。仅四川化工厂和泸天化经长江的进口超限设备就有64台,其中300吨以上的有3件,100吨以上的有5件,100吨以下的有56件。

长江航运公司和四川省为确保这批大件运输,分别成立了大件运输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各个运输环节。1974年7月13日,运载乐山四川化工厂的第一批大件,由“长江2040”轮以梭形船队顶推三驳(两艘1 000吨级驳船、一艘1 500吨级驳船),由上海起航,经9天航行安全抵达宜昌港。早在宜昌港待命的“长江4004”轮,立即接顶两艘1 000吨级甲板驳开往重庆;另一艘1 500吨级驳船,由长江拖轮送至重庆港九龙坡转车。

第一批大件运输的胜利完成积累了经验。长江航运公司在海运、铁路、公路和沿江各省的通力合作下,先后完成云南安边、贵州赤水、四川乐山和泸州、湖南岳阳、湖北枝江、安徽安庆、江苏栖霞等地的炼油厂、化工厂以及武汉1.7薄板厂和长寿维尼纶厂等大型成套设备运输任务,20万吨左右。

这些大型成套设备是从日本、意大利、美国、法国、波兰等国引进。因受长江起重运输能力所限,外商曾要求分割运输。这不但影响大型设备的质量,而且还要付出每件150万美元的分割和合龙费用。长江航运公司为了“完整无损”地完成运输任务,采用加强甲板驳负载能力和一船装载、分段牵引的办法,终于顺利地把大件送到目的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六)坚持安全运输生产

“文革”期间,由于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指挥系统有些失灵,规章制度有的被废除,各级领导“靠边站”,导致海损事故、货差货损事故增多。

1968年9月26日,“东方红5” 轮由上海开往汉口,因避让木船,操作失当,逼向张华浜码头,碰撞停港的轮船与木驳,碰伤船民3人,其中重伤1人,造成经济损失16万多元,船长因此受到撤职降级处分。1970年11月30日,大型客班轮“东方红3”轮在极左路线影响下,违反安全操作规定,贸然决定“不停航改炉”,即将烧煤船改为烧渣油船,将氧气瓶、电石一起搬进船舱,结果渣油因温度过高挥发,与明火接触即燃烧。霎时,火焰腾空而起,炉舱陷入火海之中,烧死、烧伤17人,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万元。

1971年,长江航运公司党委狠抓安全生产,首先颁布了南京、武汉、枝城长江大桥的安全管理规定和安全措施,要求通过大桥的客班轮、货轮和船队服从港监部门指挥,确保大桥安全。接着,修改和拟订了《长江船员职务规则》、《轮、驳分工协作负责制》等14项船舶安全规章制度,并组织各轮驳船员认真学习,坚持推行。

未命名图片.jpg



同时,大力总结和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其中有安全航行577 000多千米、13年无重大事故的芜湖分公司“长江728”轮;有以大庆人“三老四严”为榜样,安全航行12年的南京市水上运输公司“长征3”轮;有安全航行306 500千米的上海分公司“东方红402”轮;有战胜川江天险、安全航行18万千米的重庆分公司“长江2007”轮;有25年安全渡运南津关口的渡船“宜昌”号,共安全渡运100多万人次、4 000多吨支农物资,人称“安全渡”、“幸福渡”。特别是“东方红2”轮安全航行100万千米,受到了交通部的表彰。“四五”时期,长江干线运输船舶重大海损事故得到有效扼制。 

 

三、坚持平战结合完成军交战备任务

(一)建设交通战备设施

根据长江军运、战备建设的需要,一批军运、战备设施相继建成。全线建有永久性战时地下指挥所,各港航单位结合人防工程修建了地下指挥所;建有十几座军运、战备码头和多艘活动趸船;建有多座战备物资仓库,储备了可架设几十座临时码头的器材;建有加强型300吨级、1 500吨级甲板驳船几百艘;疏散部署、建设了几个大型燃油地下库;还建有一定数量的通信、修理设施。这些设施布局合理,不仅适合军运、战备要求,而且在平时完成军事运输、抢险救灾、交通保障任务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二)编制战备保障方案

20世纪60年代,长江沿线军区对本管段进行战备勘察,比较详细掌握了长江沿线的地形、交通、航道、水文等资料。在此基础上,长航局和总后长航军代处于1977年联合组织长江全线战备勘察,进一步明确了长江战时交通保障的基本任务和保障重点;明确了较为合理的长江战备布局;制定了长江战时交通保障措施;明确了各军区接合部的战备分工与协同办法。次年,总参谋部、总后勤部、交通部向长江沿线军区、省市批发《长江交通战备勘察情况报告》和《长江战时交通保障计划》(即“三部”文件)。长江全线依据“三部”文件,编制了较为齐全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港口、航道、船舶、通信、供应、抢修、卫生、工程保障、重点目标保障、渡运,以及港航监督等各种类型的战备保障方案。

(三)军运处进驻长江航运公司

1973年6月,总参、总政批复同意组建长江航运公司军事运输处。1974年4月1月,驻长江航运公司军运处正式进驻长江航运公司机关办公。该军运处的设置,使长江军交业务有了统一归口的部门。

总后驻长江航运公司军运处成立后,原武汉军区驻长江航运公司军代处于1974年4月改为驻长航武汉分公司军运处。

(四)增设沿线军交机构

1970年12月2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总后勤部《关于加强军事运输建设的报告》。1971年6月15日—7月15日,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全军军运工作座谈会,长江沿线各大军区相继在长江增设军交机构。成都军区在长江增设了4个军交单位,武汉军区在长江和汉江增设7个军交单位,广州军区、福州军区、南京军区等先后在长江增设军交单位。至此,长江全线(含汉江)共增设18个军交机构,促进了军交运输的正规化建设。

1627478414864558.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黄强,笔名常杭,著名长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委员,长江作家协会主席,博士,研究员。曾任武汉水运工业学校校长、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等职。长期致力于长江文化建设,著有《大江放歌》、《大江神韵》、《大江印象》、《大江经纬》、《诗情画意说长江》、《诗赋长江万古流》等诗文集,以常杭、黄山、天方、江月等笔名公开发表诗词作品3500篇,曾获湖北音乐最高奖“金编钟”奖、湖北省行业歌曲创作一等奖等。近作《长江组诗》、《长江组歌》、《长江十赋》、《长江,我的母亲河》、《诗情画意说长江》、长篇小说《雪云顶上》、《又见红叶》(与羊角岩合作)等影响较大;主编出版《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华文化系大江(丛书)》、《长江诗词三百首》、《长江航运七十年》、《放眼澳门诗词选》、《当代长江航运发展史(丛书)》、《长江航运文化》、《长江儿女》、《跨世纪的长江航运》等长江文化专著多部。

 1627478480760106.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孙新华,笔名新华,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1972年参加工作,在部队和公安战线工作多年。1994年起先后担任芜湖港务局局长、党委书记;芜湖港储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以及芜湖港口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等职务。先后荣获全国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家、中国海员工会全国委员会金锚奖、中国港口十大风云人物、交通部人事部全国劳动模范、长航十大杰出人物、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人等称号。长期致力于长江港口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成为全国交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