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运七十年》·第四章 百折不回4

第四节  长江港口生产曲折发展

1627478348528964.jpg 


一、干线港口生产的起伏

“文革”的干扰,港口吞吐量长期徘徊不前,船舶停港时间居高不下,成为长江航运的一个薄弱环节。

1966年长江干线有港口职工27 284人,1971年发展到38 324人,增加了40%;装卸机械1966年为1 809台,1971年为2 656台,增加了46.80%;港口全员劳动生产率,1966年为1 692元每人,1971年为1 339元每人,下降21%。长江干线共有334个码头,机械利用率仅为8.86%,近半数装卸作业仍然以肩挑人扛为主,港口超负荷违章作业现象严重。码头结构型式落后,多数采用斜坡缆车和自然斜坡型,易受水位落差的影响;操作环节多、工效低、能力小,限制了装卸机械作业的发展和使用。1973年,武汉港平均待卸船舶38艘,1974年上升到69艘;积压的重点物资每天平均在17万吨以上。长江干线267个小港站受各种干扰,船舶停港时间短的达10天以上。

 

二、川江港口能力的扩大

“三五”时期,国家投资5 160万元(占全线总投资的23.20%)对川江主要港口进行改造、扩建,同时调整布局,增加装卸机械,改进装卸工艺,建设新的港区和码头,以扩大港口通过能力。

兰家沱作业区是重庆港专为战备而新建的,总投资1 400多万元,由“622工程”指挥部全面负责。该工程于1966年12月动工,1972年6月30日竣工,年设计通过能力84万吨。区内建成专用铁路线7条,总长度8 273米,并配置浮吊、缆车、行车、牵引车、吊车等22台,以及其他港埠配套设施。

为适应云南、贵州等省大量磷矿运输需求,“662工程”指挥部在猫儿沱江口作业区的基础上投资2 762多万元,新建1座年通过能力250万吨的磷矿作业区。港区修建7千米铁路专用线,与川黔铁路小岚垭车站接轨。

重庆港九龙坡作业区,通过调整铁路线,扩大堆场,改造、增添机械设备,年综合通过能力由108万吨提高到195万吨。朝天门作业区增加浮吊、驳船等水上装卸设备,年通过能力由153万吨增加到340万吨。

涪陵港在荔枝园先后新建重件码头和杂货码头各一座,投资232万元,新增年通过能力27万多吨。

万县港建设杨家街口、盘龙石、沱口码头,总投资309万元。这3座码头从1966年初动工,1972年竣工并陆续投产,使万县港装卸工艺发生了根本变化。

地处川鄂咽喉的宜昌港,是扩大川江通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投资187.42万元新建14码头(又名综合码头、重件码头),于1968年动工,采用缆车、浮吊、岸吊等装卸机械作业,年通过能力16.8万吨。1972年,为适应营运船舶供油需要,于宜昌南岸建成油池1座,由8个油罐(其中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渣油罐6个,砖砌护壳钢质柴油罐2座)、锅炉房、油泵房、管道、泵船等组成。全部库容为27 065立方米,总投资451万元,占地面积204亩。

 

三、新建和扩建磷矿码头

长江流域磷矿蕴藏量丰富,占全国已探明磷矿总储量的82%。随着各地化肥工业的发展,磷矿运量急剧增加。为了满足磷矿运输需求,长江航运公司在重庆、武汉、九江、安庆、铜陵、镇江和高港等地投资新建和扩建磷矿专用码头及其相适应的配套设备。

武汉港是全国主要枢纽港口之一,拥有各种货物作业线30条,却没有一个磷矿码头,进口或转出的磷矿由江岸30、31和32矿货码头通过。其设备陈旧,货场不足,年通过能力仅70万吨。1974年,武汉港进出口磷矿比1972年增加38%。为适应磷矿进出港的需要,国家投资245万元改造江岸矿货码头,将30、31码头辟为磷矿专用码头,32码头为磷矿和其他矿货码头兼用,改造后年通过能力可达111万吨以上;同时投资98万元,新建汉阳作业区磷矿码头。九江港是江西省的北大门,江西、浙江和福建三省所需磷矿需要从九江港进口转运。1975年9月13日,交通部决定投资500万元,在九江三角线新建磷矿、煤炭码头各一座及相应配套设施,年通过能力达130万吨,其中磷矿70万吨。

 图片1.jpg

 20世纪70年代武汉港汉阳作业区


图片2.jpg

20世纪70年代九江港

 

长江下游的安庆、铜陵、镇江和高港等地亦先后新建和扩建磷矿码头。安庆港在周家湾新建磷矿码头一座,主要为宿松等县农业服务。铜陵港磷矿码头由于设备和堆场不配套,年通过能力有限。1974年交通部和长航局投资140万元改建磷矿码头,设计能力50万吨。经交通部批准,镇江和高港新建磷矿专用码头各一座,高港磷矿码头设计年吞吐能力为50万吨,装卸作业通过装卸机械来完成。先后在兰家沱、枝城、城陵矶、武汉、芜湖、马鞍山、黄石、南京等港增建了207个码头泊位,岸线总长度由1965年的9 288米发展到1975年的17 543米,装卸机械台数亦由1965年的1 487台发展到1976年的3 094台。

 

四、省市地方港口的发展

长江干线在扩大川江港口通过能力的同时,沿江省市地方港口也进行了扩建。1974年3月,泸州港纳溪天然气化工厂码头进行扩建。四川省交通厅1966年至1971年投资78.2万元,修建了宜宾港直立式潼关货运码头。1973年,云南绥江县修建花园巷客货码头货台3个。1966年5月峨嵋水泥厂为满足大件运输需要,投资8.57万元修建王浩儿大件码头;1974年四川化工厂引进日本成套化肥生产设备,又由省投资100余万元扩建王浩儿码头。1973年,在广元塔山湾修建简易码头;1975年,被国务院定为嘉陵江重点港口之一。

1970年湖北省成立汉江舵落口建港指挥部,由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直接管辖,2月正式动工,1974年初步建成投产。建有11座码头以及仓库、堆场和铁路专用线,配置了部分装卸机械,年通过能力70万吨。8月,湖北省投资1400万元,对武汉市装卸公司承担作业的56个地方码头的装卸机械进行配套。其中10个码头形成了散装货物装卸运输机械作业线,改善了地方码头的设施。

安徽省兴建了安庆大件码头、巢县港框架码头和采石港口等。1974年,国家在安庆兴建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引进法国年产30万吨合成氨成套设备。安徽省交通厅组成大件码头工程处,于安庆西门外杉木洲兴建大件码头。11月19日动工,至1975年10月13日工程结束,于同月14日卸运第一批设备,至1976年6月,全部6 888件设备安全运抵厂区,最重件356吨的尿素合成塔,从卸船到装车仅用17分钟。巢县港框架码头于1972年建成后,年通过能力达到30万吨。采石港位于马鞍山市翠螺山北麓,1972年4月9日动工,于1975年建成一号浮式码头,洪水期可靠泊500吨级船舶,枯水期可靠泊300吨级船舶,并装备吊机、皮带输送机等,为专卸进口黄砂码头,年通过能力达15万吨。

1627478414864558.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黄强,笔名常杭,著名长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委员,长江作家协会主席,博士,研究员。曾任武汉水运工业学校校长、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等职。长期致力于长江文化建设,著有《大江放歌》、《大江神韵》、《大江印象》、《大江经纬》、《诗情画意说长江》、《诗赋长江万古流》等诗文集,以常杭、黄山、天方、江月等笔名公开发表诗词作品3500篇,曾获湖北音乐最高奖“金编钟”奖、湖北省行业歌曲创作一等奖等。近作《长江组诗》、《长江组歌》、《长江十赋》、《长江,我的母亲河》、《诗情画意说长江》、长篇小说《雪云顶上》、《又见红叶》(与羊角岩合作)等影响较大;主编出版《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华文化系大江(丛书)》、《长江诗词三百首》、《长江航运七十年》、《放眼澳门诗词选》、《当代长江航运发展史(丛书)》、《长江航运文化》、《长江儿女》、《跨世纪的长江航运》等长江文化专著多部。

1627478480760106.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孙新华,笔名新华,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1972年参加工作,在部队和公安战线工作多年。1994年起先后担任芜湖港务局局长、党委书记;芜湖港储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以及芜湖港口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等职务。先后荣获全国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家、中国海员工会全国委员会金锚奖、中国港口十大风云人物、交通部人事部全国劳动模范、长航十大杰出人物、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人等称号。长期致力于长江港口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成为全国交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