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探访三江源》连载之十一 五色经幡

编者按: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作者曾经四次到过青藏高原,其中一次亲吻了这片土地,并拍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用文字写下了那里绝美的圣景,给人视觉以冲击,让人十分震撼。本网特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在雪峰高耸的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在神山圣湖、江河桥畔;在朝阳的山坡,在开阔的河谷;在佛塔矗立的寺庙,玛尼经堆的道口,均可见迎风招展、猎猎如旌旗的五色经幡,它让人烟稀少、人迹罕至的江源地区呈现勃勃生机。

1.jpg+.jpg

 

2.jpg+.jpg 

 

3.jpg+.jpg

经幡,藏语称之达觉、金赞才茂,也叫风马旗。

经幡是有生命、有象征意义的。

经幡的各种颜色是固定的,只有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不能随便改变,排列也不容错位。它们所象征的意义是:最顶端为蓝色,象征蓝天。其下依次为白色,象征白云;红色,象征火焰;绿色,象征绿水;最下面是黄色,象征大地。五种颜色的排列,遵循了大自然物质存在的立体排列形式,象征自然界的五种现象。

4.jpg+.jpg

五色经幡也体现了汉民族金、木、水、火、土等五大元素的五行文化。

不论是五种现象,还是五大元素,都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5.jpg+.jpg 

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民,在高海拔、超寒冷、多风暴的恶劣气候环境下,对自然的变化特别敏感。他们用经幡上五种不同颜色的幡条来表示一种心理依托,以此奉献给心中的神山圣湖,奉献给心中的佛祖,希望大自然风调雨顺,期盼人世间无灾无祸,太平幸福。

6.jpg+.jpg 

于是,插经幡、挂经幡、竖经幡成为藏区的历史传承,成为藏民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凡被认为有灵气的地方,就有经幡出现。因为有灵性,祈愿就能得到神的护佑。 

在探访三江源的日子里,我们一路上只看到经幡,从未看到一个挂经幡的藏民。 

青藏高原一望无垠,行走在茫茫高原,一路上并非到处是美景,更多的是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漠。由于高反缺氧而头昏脑胀的我们,一走半天,不见人烟,感觉道路没有尽头,江源太过荒凉。只有看到那些随风飘动的经幡,我们就知道这里并非无人之境。一般情况下,只要出现大面积经幡的地方,不是县城乡镇,就是人文景点。经幡的出现和指引,往往让我们眼前一亮,精神一振。是经幡的鼓励和召唤,让我们觉得心里安稳、踏实。

7.jpg+.jpg

 

经幡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寄托,更是一种信仰。

经幡上是有经文的,主要有梵文持咒、吉祥祝词、箴言、祈愿等。多为大慈悲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梵文意为至高无上,包含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和大慈悲。

8.jpg+.jpg

 

经幡有几种类型,每一类经幡都有自己的功能和针对性。藏民  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祈祷需要,插挂适宜的经幡。

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经幡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也不能随意选择,是根据藏历的某个良辰吉日。据说夏至、冬至两天是挂新经幡的吉日。换新后的经幡色彩鲜艳,耀眼夺目。

 9.jpg+.jpg 

从经幡的颜色,基本可以看出其布置的时间。我们在黄河源牛头碑看到的经幡,色彩鲜艳,如锦簇花团,显然是新布置、或布置不久的。

10.jpg+.jpg  

一些经幡在高寒、高强紫外线的气候条件下,在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打、日晒夜露中,或褪去原色,或撕成碎条。特别是山口,如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的经幡。即便如此,它们仍然顽强的挥舞着、坚持着,直到化为尘埃,融入自然。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也是青藏高原原住民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11.jpg+.jpg

 

12.jpg+.jpg

 

13.jpg+.jpg

 

近照.jpg

作者简介:周家华,1951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任记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运报社记者、副社长;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航运》杂志主编。出版有新闻文学作品选集《沧海擷浪》、摄影作品选集《镜头视野》,《京杭运河》等。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