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记录· 缅甸的尼姑

比丘尼系尼姑,为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是佛教出家“五众”之一。唐韩愈在《登封县尉卢殷墓志》中载:“女一人,学浮屠法,不嫁,为比丘尼云。” 

稿定设计导出-20200609-094407.jpg 


在我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尼姑的长袍一般是灰褐色的,显得沉闷和压抑。但缅甸尼姑身穿的袍子却是粉红色的,内衬朱红色纱笼,加上一条红色、咖啡色布巾,可搭在肩上也可顶在头上,显得分外抢眼,充满阳光和生气。

稿定设计导出-20200609-094525.jpg


一袭及地的粉色长袍,成为一抹耀眼的粉红和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被人称为的“红粉佳人”,或行走在大街小巷,或漫步在金色的佛寺,或步履匆匆于树影斑驳的行道,为古老的缅甸平添了活力和魅力。

稿定设计导出-20200609-095149.jpg  


也许正是这一袭别开生面的粉色袍子,让缅甸的尼姑、特别是年轻的尼姑显得妩媚恸人。

有人说缅甸的尼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尼姑。

稿定设计导出-20200609-095259.jpg


我在缅甸时间不长,却总能在街头巷尾看到这些或年长、或未成年的尼姑。与眼熟的、身着绛红色僧袍的和尚相比,缅甸尼姑的服饰的确鲜艳靓丽,也确实罕见。

这是我在东南亚其他佛教盛行的国家,如泰国、老挝、柬埔寨、尼泊尔、斯里兰卡所看不到的。

稿定设计导出-20200609-095408.jpg


缅甸的尼姑跟和尚一样,每天早上要去化缘,人们也同样会布施于她们,但两者化缘的器皿略有不同。

和尚斜跨在肩的是钵盂,尼姑顶在头上的是小簸箕,也有搪瓷盘。施主给她们的食物就放在簸箕中。

稿定设计导出-20200609-095525.jpg


重男轻女是缅甸的传统,与男人相比,女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男女权利十分不平等。

在很多寺庙的正厅,我看到有禁止女性进入的告示。如马哈穆尼寺就不允许女性靠近金佛,更不能像男人一样给金佛贴金箔,只能远距离上供、朝拜和祁福。

稿定设计导出-20200609-095637.jpg


缅甸的女人出家修行和男人一样没有年龄限制,有很小的和尚,也有很小的尼姑。但男人可多次出家,多次还俗。

而女人出家一般是不允许还俗的,一生要诵佛颂经,终生为尼。即便还俗就再不能踏入佛门,还会受倒各种歧视,嫁人难,谋生难。

尼姑的日子是相当清苦的。即便是小尼姑,既要化缘,还要做一些日常的、繁杂的粗活、重活。出家年龄太小的,一般由年长一些的女尼照料、看护,形成或像母女,又似姐妹,或是师徒一样的关系。

对于缅甸女性出家,特别是很多6、7岁少女出家的原因,说法较多。

一是笃信佛教的传统和国情;二是贫穷;三是人口走私和贩卖现象的存在,女孩面临着被拐卖的风险。

据说,每年都有缅甸女孩被卖到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做劳工或妓女,过着奴隶般的生活。而穷人家的女孩则是最易受到侵害的群体。  

对出身贫寒的女孩子来说,出家为尼或许是一种谋生的方式和接受教育的出路。

为得到佛祖的庇护,栖身尼姑庵或成为她们逃避拐卖命运的避风港。

这是隐藏在缅甸尼姑靓丽服饰背后的灰色和阴暗,以及她们纯净人生背后的悲惨和罪恶。

1589763576640646.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周家华,1951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任记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运报社记者、副社长;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航运》杂志主编。出版有新闻文学作品选集《沧海擷浪》、摄影作品选集《镜头视野》,《京杭运河》等。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