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是全国三国文化之乡,是三国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吴大帝孙权在这里建都立业、登基称帝,吴国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崛起,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萌芽。孙权“以武而昌”雄踞江东,三国鼎立之势由此而产生,这里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鄂州三国文化之乡由此而得名。岁月沧桑,历史追溯到三国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风起云涌,天下三分,谁主沉浮!一段悲壮的历史,造就一批显赫的英雄,扑朔迷离的故事,引述无数津津乐道的话题,三足鼎立的舞台,展露三国英雄本色,演绎一段惊悚的古典乐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情万丈,回味赤壁古战场,引出三国英雄,成为千古传颂。
三国在历史上虽说经历的年代不长,但这段历史对中国的影响很深,在这个时代发生了很多荡气回肠的故亊。尤其孙权在古武昌——鄂县建都立业、登基称帝的这段历史耐人寻味,然今知鄂县者甚少,吴国在这里诞生、从这里崛起,在鄂县发生的故亊更令学者们着迷。三国历史话题,一直以来被历史学家、文学爱好者、戏剧学家追踪不舍。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不同作家,作出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各自有不同的观点。
很多文学作品描绘三国的故事和刻画人物的形象,那是尽善尽美,令人百读不厌,他们追捧的是文学境界和艺术高潮,由此文学趣味十分浓厚。然而,研究历史、研究历史人物与写小说和文学作品则不同。必须尊重客观亊实,修正观点,要把文学思维转化为学术观点。读史要从古人和今人的立场上去品味,遵循辨证的观点评判历史,理性的反思这段历史。还原真相,历史才能大白于天下,这样才有历史意义、历史作用、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研究三国历史文化,易中天先生的观点值得推崇: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这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也是十分科学的见解。
纵观演义和文学作品,刻画曹操、刘备、诸葛亮形象的比较多,刻画孙权形象的则少之。不难以看出,很多文学作品,大多是受演义版本的影响演变而来的。我们不难为那些作者,仅以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荆州之战、石亭之战几大战役,就能把孙权推上三国核心人物的顶峰。几大战役均以刘备、曹操失败而告终,由此确立三分天下。在三国纷争的形势下,不忘民族的统一,在强军的同时,注重发展农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友好邦交,为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为巩固吴国的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长河,几多春秋;大地苍茫,几多往亊:风雨萧萧,几多英雄!一代皇城古武昌曾几辉煌、一代帝王傲立江东。《续后汉书》对孙权的丰功伟绩作了客观公证的评价:“孙权承父兄之烈,尊礼英贤,抚纳豪右,诛黄祖,走曹操,袭关侯,遂奄有荆扬,今年出濡须,明年战合肥,嶷然势常北向,而以守为攻,称臣于魏,结援于汉,始忍勾践之辱,终为熊通之谮,保据江淮,奄征南海,卒与汉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后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国势便利然也”。孙权受到这样的赞许,如其实、如其名,“三分天下”功得其所。孙权傲立江东,使吴国的基业在三国时期巩固最长久,使得吴国发展最快,控制海疆之长,走出海洋最远。孙权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作为和贡献的人,其思想精髓很值得研究。大江东流去,往事越千年,皇城烟灰灭,英雄霸主别。一代王朝三分天下,一代英雄功盖千秋。
孙权思想的形成,非一日之寒,成就王者的风范,绝不是偶尔一得。孙权英武年少,历尽世纪苍桑,民族国难当头,先天下之忧而忧。父兄先亡,吴国大业重任在肩,勇往直前,不断征战,在困境中拙壮成长,乃至成就江东大业,成为一代帝王。
南宋抗金名将辛弃疾有感而发,他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首词读来回味无穷,高度赞颂了孙权的英雄豪气。毛泽东非常喜欢这首词句,曾多次圈阅诵读。他读古书实录,评价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曾经在《讲堂录》中写道:才不胜今人,不是以为才;学不照古人,不是以为学。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清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亊,都付笑谈中”豪气冲天,大展英雄本色。
还原历史,孙权在鄂县建都,加快了古武昌历史发展的进程,在历史上取得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吴国大兴农业,发展水利,发展手工业,发展经济,发展货币,发展冶炼,发展造船,水军立国,发展外交、外贸,引进科技。吏载吴国于武昌铸造铜釜三千四百八枚,铸千口剑,万口刀,有造型优美的青铜镜、金银器、和具有独特风格的青瓷器(考证产自武昌),及各种铁质农具、粮食加工和储备器具、模具、兵器等,发达的工业,为壮大吴国的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国发达的冶炼技术,催生了货帀的流通,货币的应用和推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象征。鄂州古墓葬中已出土了大量吴国时期的钱币,如五铢钱、新莽钱、剪轮钱、綖环钱、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可见吴国的帀种之多、流通之广泛。货币是商业交换的中介物,货币的流通,加快了吴国的经济发展。孙权先后于嘉禾五年(236年)及赤乌元年(238年)各铸当五百及当千大钱。《晋书·食货志》载,晋元帝渡江以后,继续“用孙氏旧钱”。可见,吴钱在历史上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吴国重视丝绸业、纺织业的发展。南方气候宜人,适合种桑、养蚕,吴国还设有官营丝绸生产机构。织麻织布,柔胜罗帛。诸暨、永安等地就生产御丝;永嘉还贡八蚕之绵。安徽南陵县麻桥乡出土的吴国墓葬,葬品有梭子、纺绽等纺织工具和记有练、绢、锈、锦、缯、纻、布的遣册等文物,可见丝绸生产推行很广泛。史载孙权夫人潘氏,“父为吏,坐法死,夫人与姊具输织室。权见而异之,召充后宫。”同时,孙权又曾“敕御府为母作锦被,改易帷帐,妻妾衣服悉皆锦绣,”足见御府中就开设有生产锦绣、丝绸的皇家作坊,也就是御府下属的织室。吴国的官营丝织始创以来,代代相传,丝织业已远超两汉的水平与规模,而有自已独特的创新与发展。吴国丝绸产业的兴盛,推动了民族纺织业的发展,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吴国依江伴海,大江大湖四通八达,舰船内通江河、外通远海,为吴国建立强大水军和发展贸易提供了先决优势。当时吴国造船技术水平很发达,令人震撼的是,能造出上百米长的“长安舰”(长120步),高五层楼(20多米),舰上可乘3000多人。吴国时期有大型舰只2000多艘,能载80匹马的海船称小船,大小舰只共有5000多艘,可见吴国的远航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吴国利用出海的大商船和掌握的先进航海技术,打通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门户,直达台湾、东南亚等地,吴国以纺织品、蚕桑、麻布、铜器、竹器、茶叶等产品作为交易,促进了多边物资和文化交流,吴国海上“丝绸之路”由此而形成。孙权首开先河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鼻祖。
文献和《三国志》中多次记载外国的珍宝朝贡吴国之事。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扶南诸外国来献琉璃。考古在鄂州吴主墓中发现的琥珀、水晶、玻璃等饰品中有明显的异域特色,是波斯萨珊王朝传入中国的典型器物,这些珍贵文物现存放在鄂州博物馆。武昌所产铜镜也作为商品传到俄罗斯、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国。而且西蜀的钱币,吴国的青瓷在鄂州大量出土,均反映了当时武昌作为商业中心与海外的交流及境内商业往来的频繁,吴国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也反映了与海外的交往。
毛泽东曾在1972年9月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回顾中日两千年友好邦交时说:三国孙权为了找你们,派遣一个三万人的船队。由此可见,孙权发展海外经略和友好邦交,是有积极影响的。
孙权居安思危,为国家富强和经济发展,树立远大的战略眼光,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开拓疆土、走向蓝色海洋,这不仅是王者的风范,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孙权为吴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意义深远,历史可鉴、今人可鉴。功盖千秋,永记史册。
鄂城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古韵尤存,文化遗迹依依可见。如吴王城遗址、吴王避暑宫、吴王读书堂、吴王试剑石、比剑石、洗剑池、钩台、武昌楼、孙权郊天坛,还有发掘的吴国古墓葬,有记忆犹新的濠塘护城河等大量遗址,多有历代文人骚客仰慕吴王古都而来,并留下很多赞美的诗句。正犹如“以武而昌,鼎足三分开帝业;拒刘抗魏,雄风千载壮名城。”孙权在鄂县建都称帝,给古老的鄂城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孙权留下的很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还有待于探究。
中国梦在召唤,“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鼓舞人心,重温“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富国安邦,符合国家长足发展战略利益,世界期待合作共赢。
鄂州在飞速发展,正抓住机遇建设航空大都市,飞机梦即将实现,将在这里建起通向世界的空中走廊,空中丝绸之路将在这里诞生,鄂州的明天堪比惜日皇城古武昌更加辉煌。鄂州是三国历史上的一张名片,让鄂州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