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中国西部地区爆炸成功,这不仅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西方等国长期以来把持核垄断、叫嚣核讹诈的威风,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鼓舞。时至今日,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对这一震撼全球喜讯仍激动不已。然而,在此之前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及科研试验工作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进行早期研制试验的动人事迹及试验场地却无人知晓。虽然笔者从小至今就在这块土地生活工作,但对当时属于高度绝对保密试验场地来说,不仅我本人一点都不知晓,恐怕就连住在附近的村民也不知情。随着国家档案的解密,近日我有幸参观游览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轰试验场,岁月虽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但当初我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研制试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拼搏精神仍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原子弹爆轰试验场位于雄伟壮丽的八达岭长城脚下,风光秀丽的官厅湖畔南岸,京包铁路线东花园车站的南部深山区。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等国不断军事武力挑衅威胁及经济封锁,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毛泽东再次论断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关怀下,我国研制试验原子弹的工作既紧锣密鼓、又绝对高度保密地拉开了序幕。1960年初,为了研究原子弹爆轰原理,需要有一个野外试验场地进行模拟试验,二机部承担了选址工作。二机部九局局长李觉请求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帮助解决,陈士榘当即表示全力支持。在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的关怀帮助下,爆轰试验场地第一期工程于1960年2月29日破土动工, 6月建成,代号为“750”工地,即“17号试验场”。同年4月21日打响了第一炮。紧接着第二期工程于同年7月动工,11月建成。试验场主要任务是协助完成场地建设,提供食宿、水电等后勤保障,试验期间派出人员、机械、车辆等,承担部分技术勤务等任务。爆轰试验场包括药柱浇铸和加工工房(含化学分析)、机械加工间、样品安装工房、药柱安装工房、光电测试站、炸药火工品仓库,以及供电、供水、供气设备和管线。
爆轰试验场建成后,开始小药量爆轰试验的研制工作,当时正处于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科研试验人员的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他们不仅要忍饥挨饿,风餐露宿,还要克服工作和生活中难以遇到的重重困难,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认真对试验数据进行探索和研究。1960年7月16日,赫鲁晓夫决定撤走在核工业部工作的200多名在华苏联专家,带走并销毁所有技术资料、图纸,停止由苏联援助供应我国的机器设备。面对这些困难挫折,科研试验人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积极探索尝试前人没走过的道路,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为尽快突破原子弹爆轰原理、探索爆轰物理规律和培养人才赢得了时间,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宝贵数据,为中国从事研制核武器、掌握并发展核武器立下了丰功伟绩。如果说中国的核武器是在青海戈壁滩诞生的话,那么,“17号试验场”便是孕育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圣地。
1964年初,试验场迁至我国青海金银滩,同时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究院,至此,“17号试验场”便走完了4年光辉历程,结束了它的光荣历史使命。同年10月传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1985年11月18日国家档案解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此立碑纪念,由此揭开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轰试验场的神秘面纱。
写于2018年6月初
作者简介:任之柱,网络作家,网络金牌写手。河北省怀来县沙城火车站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