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推介·走近海南白马井渔港

微信图片_20220321101913.jpg

繁忙的白马井渔港


对白马井镇的渔民来说,出海捕鱼是男人干的活。渔船到码头后,转运、装卸、分拣、买卖就全是女人的事了。人们难以看到大海上男人捕鱼的风险与辛苦,却能看到那些在码头上劳累奔波,辛勤谋生的女人们。

白马井渔港繁忙,热闹。这里有搬有运,有装有卸,有上有下,有进有出,有买有卖,有来有往。而最有特色、最让我佩服,也最打动人心的,是“统治”、主宰这里的女人。当地人称她们为渔娘、渔婆,称此地为渔婆码头。

微信图片_20220321101859.jpg

劳作的女人们


这里是女人谋生的地方:手搬鱼筐的,肩抬鱼篓的,分拣打包的,摆摊卖鱼的,称秤、过磅的,算账、结账的,都是清一色的渔娘、渔婆。

这里是女人公开竞争,暗地较劲的“战场”。你抬四筐,我抬六筐。你来回八趟,我上下十次。你卸两船,我卸四船,你装三车,我装五车。她们争先恐后,任劳任怨,不怕活多,就怕没事做。检验她们的劳动能力和心计智慧,就是揽了多少活,干了多少事,挣了多少钱。

常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这里,乱糟糟,闹哄哄,杂乱无章。其实不然。这里有渔娘、渔婆们默认的、约定俗成的码头规则和规矩,她们分工明确,各行其事,各干各的活,各挣各的钱。

以前,渔娘、渔婆是通过戴不同形状的帽子来展示“身份”和“工种”的。如戴尖顶帽的渔娘,是专门卸船装车的。她们自带杠子、扁担、绳子、钩子等。她们是码头上的“大力士”,干的是最重的活,是女人堆里的“男人”。

微信图片_20220321101923.jpg


戴圆顶帽的,是负责分工的“头头”。戴元宝形帽顶的则是专做鱼生意的老板娘。直到现在,这种“风俗”或多或少还在延续。

只有在每年5月1日至8月16日海南休渔期,渔港才“休眠”百天。我不知道,休渔期的渔娘、渔婆会去哪里谋生。

渔港位于海南岛西部儋州湾入海处,紧邻北部湾渔场,与洋浦隔海湾相望。因其深入内陆,海浪、台风的力量被减弱,成为天然避风良港,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是国家一级渔港。

微信图片_20220321101937.jpg


1962年春,诗人郭沫若来到这里,写下《白马井港》诗:天然良港似长湖,第一渔场此海壖。多让未逞今异昔,鲸鲲南极待人屠。

渔港之名源于一个奇怪的地名——白马井。传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到此地,因缺淡水,兵饥马渴。将军的白马用蹄掘地,竟然有泉水涌出,一解兵马饥渴。后人们在此掘井并取名“白马井”。

微信图片_20220321101947.jpg

 

建镇近百年的白马井,距海口138公里,距三亚250公里。该镇拥有14公里海岸线,是我国南海重要的渔业基地、海南西部重镇和最大的渔港。

微信图片_20220324142848 (1).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周家华,1951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任记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运报社记者、副社长;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航运》杂志主编。出版有新闻文学作品选集《沧海擷浪》、摄影作品选集《镜头视野》,《京杭运河》等。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