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推介·万里追梦(之九):崇明岛

长江在中华大地上激情书写江山图后,准备拥抱大海前,奋力在其河床上留下了最后的重重的一笔。

这一笔,就是崇明岛。

微信图片_20251011131632.jpg



这一笔,是以沉积千万年的泥沙为墨,擎画出了一枚东方门户的纽扣,系住了滔滔江水和浩瀚的东海,也系住了一部跌宕的变迁史。

唐朝的渔火曾在此点亮。武德年间,长江口涌出东西两沙洲,渔民结庐,煮海为盐,将沙洲唤作“崇明”,意为“高出水面的明净之地”。宋元盐场兴盛,明清棉稻遍野,潮汐冲刷的滩涂上,先民以芦苇筑屋,用木船丈量江海。直至近代,岛上的人们环顾四周,他们发现,一道江水不仅隔开了他们和岸上的城池,也隔开了方言与繁华,更隔开了农耕文明的质朴与工业文明的轰鸣。

1958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像一道闪光,照耀了崇明岛和上海市。彼时的上海,如困于螺丝壳的巨蚌,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难以承载跃动的经济雄心。而崇明岛作为中国除台湾、海南外的第三大岛,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从江苏南通划入上海,一下子让上海陡添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这土地在江水的泥沙沉积中,每年还在不断地扩大。这不仅为城市送去粮仓与腹地,更在未来发展的蓝图中埋下了伏笔。

二十一世纪的潮水来得澎拜。长江隧桥如钢铁长龙跃出水面,将孤岛与大陆的隔离焊接。集装箱卡车呼啸往来,曾经的渡轮码头渐渐冷清。岛北的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园里,焊花四溅——全球首艘17.4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此下水,钢铁巨兽的龙骨上镌刻着“中国制造”的雄心。滩涂不再只是候鸟的驿站:光伏板覆盖千亩蟹塘,上方发电,下方养蟹,阳光被掰成两半,一半点亮城市霓虹,一半喂肥青壳白肚的“崇明清水蟹”。

微信图片_20251011131642.jpg

崇明岛明珠湖

 

长三角的脉搏也在此共振。地铁22号线钻入江底,将崇明拉进上海“1小时生活圈”;北沿江高铁的隧道贯通后,芯片工程师与原来不敢出门的老农将共乘一节车厢。这个岛曾是苏北与上海的断点,如今却成枢纽——北岸启东市的风电设备经“崇启大桥”运往洋山港,合肥的量子计算机在岛上数据中心演算潮汐规律。长三角一体化的叙事里,行政边界如潮痕模糊,江水奔涌着创新和绿色。

微信图片_20251011131650.jpg

崇明岛长江入海处


 

“潮汐经纬绣锦绣,水杉立影写清道”,这是一位叫徐刚的作家在其《崇明岛赋》中,展现“江海之交、边缘美丽”的佳句。

当今天的中国面向大洋,展示民族崛起的自信时,崇明岛正在厚积薄发,带着长江的万里豪情,带着长三角迅猛发展的气魄,带着锦绣经纬的精神,站在长江入海的最前端,在江水继续沉淀着的泥沙前,随时准备定义新的地平线……

 

2025417日写于崇明岛

 

作者简介:清风徐来(本名徐斌),曾任武汉市市直某单位主要负责人,现为武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参事室)咨询委员。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