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选登之二

                    我读《刺猬对哈古的悼念》

小说《刺猬与哈古的悼念》在当代名流网连载后,我是一口气读完的。除了小说写得好,还缘于我和作者是同乡,更是一路入伍的战友,同时还维系着九十年代《监利报》的副刊编辑与一名老通讯员的关系。再加上两个人都有农村情结,大农业的情怀,和对农民朋友的那种特殊感情。所以我在读小说连载时既认真也投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对号入座的感受,有不得不发的感慨。

jpg读哈古.jpg

一是取材真实。小说的前两章,分别写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发生在江汉平原上大兴水利工程的故事。在笔者的记忆里,是那声势浩大的洪湖排涝工程,是那与天斗与地斗千军万马战犹酣的广大民工,更是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他们热爱毛主席,心向共产党。一句话,是那个时代造就和培养了无数个像小说中的主人公哈古的形象,并且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从小说中所描写的哈古编箢箕、工地上吃的大锅饭,以及民工们为了争红旗抢第一,半夜起来挖堤脚等等,这一些,是作者的经历,更是笔者的亲身感受,小说写的真是太真实太真切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像哈古这样傻里傻气的真是不乏其人,他们心地纯朴,完全没有私心杂念,只晓得奉献,一天到晚乐于助人,这和雷锋的傻子精神没有区别。即使是今天,全民奔小康,和实现中国梦,同样需要更多的哈古,用他们的一种精神与责任担当,来为我们祖国与民族的复兴而推波助澜。我想,这也是作者创作这个中篇的初衷。还有,在小说的第四五章,哈古的傻气与耿直,以及农村人的那种憨厚与善良,在小说中更是描写和刻画的淋漓尽致。据笔者所知,作者所在的家乡,乃是监利县这个农业大县经济最繁荣的大镇,全镇有尽七成的农民工,他们走在改革的最前沿,凭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全国,特别是在云南,已经打下了玻璃铝材行业的一片天。而小说中的哈古,也同样怀揣能够发家致富的梦,由起初的艰难创业,到日后的门庭若市,从田埂上走出去的哈古,就认准了一个理:那就是做人的诚信与本分。因此在他的眼里,人心都是向善的,更没有必要去每时每刻地防着别人,于是,这才给了自己堂兄的可乘之机,而且是一次又一次的算计。但是实诚的哈古,与生俱来就不知道什么叫恨,他的心里被善良与美好装得满满的。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哈古,是成千上万农民工的缩影。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赞美他,其创作目的更是不言而喻。

二是语言接地气。正是因为作者出生在农村,对江汉平原平常百姓的说活方式与生活习惯都深深地烙在心里。比方说,在作者的家乡,存在着一种特别不好的习俗,那就是不管是农闲还是农忙季节,也不管是留守在家的还是出门在外的,人们总是喜欢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打麻将,而且打得昏天黑地。小说中作者一句:“总共只眯得一会儿,睡得生不生熟不熟的,都是打麻将水都喝得几碗的”。此处的确写得非常真实,因为都是老百姓的大实话,而且原汁原味,作者没有丝毫的添枝加叶。这既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入和观察,更能凸显出作者在走转改上的身体力行。还有,在整个小说当中,类似这样的语言真可谓是比比皆是,我们的作者能够信手拈来而不炒现饭。比如:“今天我在这里砍个口子”“今年可是鸡子屙尿,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是不是眼睛长到屁股上了。”“还赚了个老鼠落在面缸里——滚了个嘴。”以及“傍坡打鼓泅的生意”“是你家的日子过不下去,还是要这600元打棺材钉子”等等语言的运用于把握,都恰如其分,拿捏的十分准确。在笔者看来,小说中处处接地气的语言,既给了读者回味与思考的空间,也让读者领略和感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话,的确是话糙理不糙。

三是切入了大主题。小说中的主人公哈古,从小就热爱动物,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在那个人们的生态与环保意识还十分薄弱的年代,哈古对保护动物,扩大森林资源的执着与坚定就显得弥足珍贵。这与今天全社会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秀美山川、美丽乡村,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碧水蓝天,以及撤围还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是那样的合拍,这就是小说《刺猬与哈古的悼念》所产生的一种同频共振的效果。

因此说,小说《刺猬对哈古的悼念》一定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共鸣。尤其是江汉平原的百姓,其所受到的影响与感染会更加强烈,反响也会越发的好。并且满心地期待着我们的作者能够不断的推陈出新,写出更多的接地气,有人气的好作品来。

最后,笔者提两点建议:其一:小说有些地方描写的过于冗长。在小说的第二章,小标题是“摸牛屁股好”。而开头却用了很多的描述性语言写哈古是怎样发现和寻找编箢箕的材料的,还有后面的制作过程,也非常详细,这无疑会淡化“摸牛屁股好”这个主题,笔者以为,不但起不到为后面做铺垫的作用,相反,有一种扯不上关系的嫌疑。其二:情结铺排欠紧凑。还是拿第二章来说,此章节在围绕哈古为什么说“还是摸牛屁股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展开后,其实,读者的思绪和脉络已经很清楚了。但是作者又做了一些铺排,写哈古举报民工在禁脚取土这件事,先是受表扬,接下来是受到猜疑,到后来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一颗子弹。就小说的叙述而言,此处的逻辑性非常强,作者要表明的意思也很鲜明和清楚:写哈古的“哈”。但是再过细的看标题,似乎给人有几分松散的感觉。

 

作者简介陈习恒  湖北省监利县人,监利县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湖北日报“读者”栏目的多次获奖者,经常有评论文章见诸于报刊杂志。

jpg陈习恒近照.jpg 

作者近照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