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纪要· 讲好长江故事,唱响中国声音

——黄强、刘小平长篇小说《又见红叶》首发座谈会发言摘要

研讨会.jpg

 

 

小引:1113日上午,由黄强、刘小平两位作家联袂推出的长篇小说新作《又见红叶》在宜昌三峡通航管理局举行。这次活动是由长江作家协会宜昌市作家协会三峡通航管理局联合举办的。会议由长江诗人长江作家协会主席黄强和三峡通航管理局纪委书记周云霞共同主持,宜昌市作家协会主席吴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刘月新,以及温新阶、甘茂华、杜鸿、姚永标等二十多位作家、诗人、评论家出席了会议。湖北省作家协会发来贺信。

 

周云霞(主持人):今天,黄强、刘小平长篇小说《又见红叶》(长江往事系列长篇小说之一)首发座谈会在故事原发地三峡通航管理局举行,我先代表三峡通航管理局向两位作者表示热烈祝贺。《又见红叶》通过七位知青在长江上的成长历程,艺术而真实的反映了三峡河段依托两大世界级水电工程建设,而随之推进的航运管理的变迁和跨越半个世纪的社会意识、生活方式与经济变革,展现了几代长江人锲而不舍,砥砺奋进,共创黄金水道辉煌的精神风貌。作品不仅始终保持主旋律格调,又充分体现了三峡地域文化特色,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三峡通航货运通过量于2011年达亿吨,提前19年达到设计能力,现已达到1.4亿吨,超过设计能力40%。这些数据,既是改革开放的成就,也蕴含了长江航运人的奉献与担当。今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三峡工程的时候曾殷殷嘱托,大国重器一定要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希望《又见红叶》得到专家们的解读和读者的喜爱,让它真正发挥烛照人生、温暖心灵、激扬精神的社会效益。

吴强(诗人,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又见红叶》是宜昌文学的又一重要收获。又见红叶》主要讲述的是宜昌故事,弘扬的是宜昌精神,我感到很欣慰,也很震撼。宜昌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宜昌历史上重大的事件都与长江有关。几个大的事件包括夷陵之战、宜昌大撤退、葛州坝水电工程建设、三峡水电工程建设……其中两大水电工程建设,是宜昌有史以来遭遇的两次重大发展机遇,极大地推动了宜昌城市发展,使宜昌形成了今天的样貌。宜昌还有历史人物包括屈原、王昭君等,文学成果包括三峡贬官文化和鄢国培老师的长篇小说长江三部曲……这些宜昌历史文化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元素,还包括以三峡、红叶为代表的山川风物,在《又见红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可见《又见红叶》是一部全面讲述宜昌故事的书,也是一部三性统一的精品力作。

廖武洲(当代名流网总编):我们当代名流网觉得《又见红叶》生活气息很浓,便连载了这个作品。连载中接到一百多个电话,都是当过知青的人打来的。其中武汉有几个知青专门开车到我们办公室,表现出浓厚兴趣,让我们感动。其艺术特色,一是古为今用,书中用了很多古诗词,像珍珠镶嵌在书中,很美。二是洋为中用。书中心理活动写的非常好。如陈振江、田光旭与虞嘉玲之间的恋爱关系,微妙而清晰。再如章朝阳当了航道部门的领导,当时账上只有二十几万元钱,如何突破当前困难,他的思路形成过程和决策过程跃然纸上。再如田光旭收受贿赂时左思右想的心理活动,刻划得相当深刻到位,深化了人物性格。三是大为我用。我们国家在长江上发生的大事件,通过这些具体的人物命运进行了演绎,家国情怀惊心动魄,架构非常好。

刘月新(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又见红叶》在多个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强烈的历史感与真实性。小说主要描写葛洲坝航运与三峡航运的波澜壮阔的事件,还追溯了卢作孚与民生轮船公司的历史,增强了小说的历史沧桑感与厚重感,表现了一代又一代三峡航运人为实现中国航运的现代化而付出的艰辛努力。第二,书写了一代三峡航运人奋斗的青春与激情的岁月。作者之一黄强先生是葛洲坝航运与三峡大坝航运的见证者与亲历者,他对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能忘怀,要通过小说来重现和追忆这难忘的岁月,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艺术的总结。作品的几个主要人物章朝阳、陈振江、田光旭、覃启刚、黄龙津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学校毕业后先后走向了航运工作的岗位,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他们是三峡航运史上的杰出代表,其事迹与成就值得书写。第三,成功刻画了一批人物形象,如章朝阳、陈振江、田光旭、覃启刚、黄龙津都刻画得较为成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振江和田光旭这两个人物。作品除了描写陈振江事业的奋斗之外,还着力描写了他与虞嘉玲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表现了他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与平衡。为了维护与虞嘉玲之间的正常关系,他将男女之情转化为兄妹之情,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但他又时刻关心虞嘉玲的一举一动与喜怒哀乐,这正是他潜意识不自觉的流露。第四,写实、象征与诗情的统一。作品以红叶贯穿始终,既强化了艺术结构,又拓展了思想内涵。红叶具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既象征了火热的青春和生命的激情,又象征了美好的爱情。

杜鸿(中国作协会员,宜昌市作协副主席):关于长江的文学作品,我们印象深的有电影《待到满山红叶时》,鄢国培老师的长江三部曲,现在又读到了黄强、刘小平的长篇小说《又见红叶》。《又见红叶》我是当成非虚构的作品阅读的。它抒写了长江人的成长史和长航事业改革开放的成长史,其主线是一个又一个非常生动典型的细节来贯穿。比如,七个知青到黄陵庙村下乡,回城时一张招工表,田光旭、虞嘉玲、陈振江三个人让来让去,三个人的情怀通过一张招工表,得到充分体现。上了大学后,面临爱情的选择。陈振江对女主人公虞嘉玲一直没表达,有一种在小爱和大爱超脱与沉缅的搏弈。最后,陈振江搞被动了,旁落了。由此可见三个人的情义的真,以及当时社会的纯净底色。参加工作后,三个人在不同的地方,面对着各种诱惑,在时代大背景下沉沉浮浮。田光旭在市场浪潮里经不住诱惑走了下坡路。整个作品,处处体现出小说作者深沉的悲悯情怀。特别有趣的是,在文化上,神女这一符号多次出现在主人公的梦境里。出现在男主人公的梦境,是青春萌动的症候;女主人的神女梦,是爱情坚贞的症候。后来她化作神女峰,是英雄的隐喻,作者以神女这一文化符号,紧紧扣住长江文化的根脉。小说从主线到副线,都以纯真年代的纯真情感,统摄着他们的事业、爱情和人生理想以及价值观,藉由长江这个母性载体,进行了一种呈现和释放。

甘茂华(中国作协会员,原市作协副主席):我认为《又见红叶》讲了一个长江好故事,传达了长江正能量,充满激情、鼓舞人心,可以用史、歌、画三个字概括。首先它是一部史,是长江航运近四十年的发展史,是一代知青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从葛洲坝到三峡工程的建设,书中都有详实记录和精彩描述。章朝阳、陈振江、虞嘉玲等一批知青,经历生活磨难,始终不忘初心,追求人生梦想,在长江航运事业中锻炼成长。通过历史往事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给予后来人不断励志进取的启示和信心。其次,它是一首歌,是弘扬长江航运主旋律之歌,是开拓进取的改革开放之歌。作品跨越将近半个世纪,时代特征十分鲜明。围绕长江航运人的追梦历程,突出他们的创造和奉献。以推动长江航运改革为主线,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批人物的道路和命运。其中关于船闸抢修、开拓市场、田光旭的沉浮、虞嘉玲的牺牲等等,读来可歌可泣,令人感慨不已。再次,它是一幅画,是长江三峡的民俗风情画,是故事生动的人物连环画。《又见红叶》展现了生活气息浓郁的长江三峡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处处可见。包括宜昌的史料、传说、古迹、风情等,甚至特色饮食如合渣、凉虾、萝卜饺子等,书中都有穿插介绍,读来亲切而有味。总之,《又见红叶》浓缩着时代的影子,带着激情的歌声,蕴藏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温新阶(中国作协会员,原市作协副主席):其一,习总书记文艺讲话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又见红叶》正是这样的一个作品。最近一些电视作品如《最美的青春》《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都再现了某个地区和某个历史时期人民的精神风貌,黄强、刘小平的《又见红叶》则再现了长江三峡航运人的精神风貌和人物群像,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写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怎样在创作主旋律作品时保持较高的艺术水准。其二,该书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陈振江、田光旭、章朝阳等,都很鲜活,很有鲜明性格特征,有血有肉,人物众多,都较为成功。总的来说,《又见红叶》是宜昌的一个好小说,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姚永标(诗人):出席这个会议我很受感染,受震撼。长江题材作品很多,像宜昌的黄声笑、鄢国培、刘不朽,都是长江功勋作家,留下了一些里程碑式的作品。长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长江文学在新时代要有新的发扬。《又见红叶》很厚重。三峡船闸是一个重要的建设成果,大国重器,以这个成果为背景来展示一群人的风貌,是一个重大题材。刘小平这些年在做一种下沉,下沉到生活的底层,下沉到民间,这是一种转向,很好。作者的功力是很好的,这种探索也是很艰苦的。探索总是有艰苦性,有得有失。有几个问题,两位作者肯定遇到了。一是主旋律不好写,要写的有深度有分量,写成史诗,很难,作者用了艰苦的努力,十分可贵。二是题材和境界的问题,三是史实与虚构的问题。作者都战胜了,所以艺术水准相当高。四是关于写作的局限与超越的问题。如黄强同志提出的三线七点写作标准,这个要做到很不容易,要超越时翅膀会很沉重。比如很容易写成革命加爱情的套路,但是看起来这部作品并不生硬,事业线、爱情线、励志线三线融合得较好,作者下了很大功夫,其探索都是很成功的。

靳杰(长江作家):《又见红叶》有如下特点,一是弘扬长江航运主旋律,深情讲述长江故事。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本书也正好是从四十年前开始,一直写到当下。讲了很多长江航运和三峡通航的历史事件,重大历史节点,包括船闸建设、船闸大修、罗静排档法等,都了相当专业的描述。很多事件我是亲历者,因而觉得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刻划相当鲜活。如陈振江,成为一个全球顶尖的船闸管理专家,他的成长经历令人信服,人物呼之欲出,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二是以红叶为主线,展现浓郁的峡江文化,在本书中非常突出。峡江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河段,很多历史事件和传说,还有屈原和王昭君,神秘与博大结缘,就注定了它的精彩。三是感到黄强、刘小平两位作家心中有梦想,肩上有责任,把长江航运和峡江文化作为一种责任,要书写要展现,笔下注定有精彩。这部小说令我想起很多我熟悉的为长江航运做出贡献的老前辈们,我要向他们致敬。

陈忠毅(作家,宜昌果园文学读书社副社长):《又见红叶》以三峡通航为圆点展开,全景式的架构很成功。是一种航拍的角度,进行鸟瞰。时间上以六十年代知青下乡为起点,一直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但远不止这些,还涉及川江航运、宜昌开埠、宜昌大撤退,最后到葛州坝、三峡工程建设等。从故事发生地来看,虽主要关注了三峡通航,但是把长江全线串起来了,南京、武汉、重庆全线贯通,而不是单一的。人物也是全景式,七个知青,他们的成长史,各自独立,互相辉映,构成了全景,而如果单写一两个人则是不行的。这本书是群像,群星辉映的感觉。笔墨还涉及卢作孚、鄢国培等历史人物,有了纵深感,很丰满。作者还有意的尝试了对地域特点和风俗风情、峡江画卷的书写。如宜昌人读到凉虾、非常爱餐馆等,都能给人亲切的感觉。从事件上来看,葛州坝的建成、三峡船闸的建成、三峡局的成立,还有海事管理,高精尖的技术成果应用,甚至长江水上的各类重大案件等,它实现了全景式的架构。我觉得长篇小说架构很重要,架势要端起来,这本书是做到了的。还有一点,就是书中很多细节都生动传神,如田光旭跟陈雅曼偷情时,那个皮带环调皮地悄悄溜到床与床头柜之间的缝隙里,成了被人发现的物证,给人深刻印象,书中这样的精彩细节还有很多。

 

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又见红叶》作者之一刘小平,以及汪世琴、陈发义、梅璘昉、若水、彭小琴、鄢文、范晓波、胡媛、江蓓等。因篇幅所限,其他同志的发言不再一一纪要。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