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县毛市镇卸甲河(夏水)考证
卸甲河位于湖北省监利县毛市镇境内,总长约8.9公里,系四湖干渠重要河段之一。本文欲从历史学、地理学、文史学等相关学科之角度,考证和挖掘卸甲河之滥觞与革鼎,穷源溯流,以期还其“夏水”之真名。
一、华夏民族的母亲之河
卸甲河古称夏水,“华夏”之“夏”即取于此河。汉朝的许慎在所著的《说文解字》里指出:“夏,中国人也。”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则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论述得更为明确:“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或谓之漾,或谓之沔。”
按章太炎先生的考证:“华”字取于华山,与“夏水”之“夏”合二为一,得名“华夏”,因此,卸甲河(夏水)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河、母亲河。
二、华夏民族的记忆之河
卸甲河(夏水)历史悠久,在许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比如《尚书•禹贡》中写道:“荆及衡阳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项,沱潜既道……”《汉水•地理志》:“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夏水》描述得则更为详尽:“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夏水又东,径监利县南。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径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又东至江夏……,入于沔。”
三、灿烂楚文化的文脉之河
卸甲河(夏水)与著名的河姆渡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不仅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承载千年楚文化的文脉之河。比如汉代大儒郑玄在注解《尚书》时乃云:“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其《哀郢》诗篇中“遵江夏以流亡”中的“江夏”,也就是江夏之水的夏水。同时《楚辞.渔父》中那句著名的吟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其 “沧浪之水” 亦为夏水。
四、卸甲河之名的由来
卸甲河此名的来历,与元末明初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相传当年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
顺夏水而逃,后面追兵越来越近,形势十分危急,一随从谏言陈友谅卸甲轻装而行,陈友谅依言行事,于是卸下黄金锁子甲,乘船渡至北岸继续东逃,当地老百姓为了掩护他,将河内船只悉数泊于北岸,不一会朱元璋的兵马追到,见无船可渡,不由恼羞成怒,大肆杀戮村民,以至河水变红。大难余生的百姓为纪念陈友谅在此卸甲,便将此河取名为“卸甲河”,同时又呼为 “血甲河”,警誌后人勿忘历史。后来当地人觉得“血甲河”一名太过血腥,渐遗弃不用,多呼 “卸甲河”,沿用至今。
五、卸甲河在卸市境内的分支
卸甲河(夏水)属汉水支流,其源头发脉于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说的“入于沔”,也就是《尚书•禹贡》所云“沱潜既道”。经史学家考证:“沱潜既道”之“沱”,乃是夏禹治水时一条水道的遗陈,“沱”即夏水,“潜”即沔阳。
卸甲河在卸市境内共有三条分支,以光荣村鸡鸣闸为界一分为三:
其北一支由监新河延北至监利县周老嘴镇的陈沱口,陈沱口正是沱水(夏水)入沔阳(今仙桃)的入水口——此为夏水北流一支。
其西线一支则由鸡鸣闸起,经光荣村三组、二组、一组,弧弯北至九龙河段(多年前被当地村民起坝拦断,其段长约1.8公里)入四湖河,再经东荆河汇入汉江和长江。
其东支一脉则始起鸡鸣闸(即鸡鸣铺),流经光荣、卸市、莲福(原丁家、王巷、肖巷)、陈赵等四个村,其长约7.1公里,再经南剅沟、埋家口(今毛市镇)、福田寺、彭家口、柳关至瞿家湾出境,由洪湖小沙口、峰口、简家口、小港,出新滩口,延绵迭荡百公里余注入长江。
六、卸甲河流域的历史沿革及其变迁
当年陈友谅逃至现光荣村、卸市村、同心村交界的一高埠处时,正值鸡叫,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此地叫为“鸡鸣埠”(后随谐音叫成“鸡鸣铺),此叫法一直沿用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1963年,国家决定在现光荣村与同心村相交的河段建桥,贯通监南监北的交通(此前去监北地区,需沿内荆河道绕行,其公路遗迹尚存:由现卸市村十三组起,经卸市村、陈赵村、原肖巷村等一直绕至福田),在此处河段建闸时,该闸随地名取名“鸡鸣闸”。
1963年修建“鸡鸣闸”时,因老河道(其遗迹现为光荣村四组鱼池,位于监新公路东侧)水深泥淤施工难度大,即在原河道往南前移数十米,选干硬地基建闸。为此现卸市村十三组(原同心村)作出了巨大牺牲:新河道及鸡鸣闸占用了该组大片土地。
自民国至1987年撤区并社的这段历史时期(即由毛市区改为毛市公社),卸甲河流域较较现在略为宽广:东至南剅沟交界,西届原观音乡(现红城乡)同心村白家湾,全流域长达8.9公里。1987年,监利县政府以监新河为界,将监新河东边原同心村几个生产队划归毛市公社卸市区管辖,即现毛市镇卸市村十、十一、十二、十三共四个组,河西边则一律划归原观音乡(现红城乡),与光荣村一组、二组、三组隔河(内荆河)相对,定型至今。
七、综述
综上,卸甲河不仅是一条千百年来滋养哺育两岸百姓的生命之河,更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同时还是中国文学史上传载灿烂楚文化的文化之河,在我国历史及河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她是卸市人的骄傲,是毛市人的骄傲,是监利人的骄傲,是荆楚大地的骄傲,乃至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