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推介· 天门蒸菜的文化透视与品牌价值

拼图4.jpg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而形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是人类在饮食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以饮食为载体所载承的一切社会信息包括物质形态的和精神形态的信息。作为中国美食鄂菜系列代表之一的天门蒸菜,正以其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厚重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饮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的今天,人们不仅希望吃到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快捷方便、科学安全的食品,而且需要对饮食文化的物质与精神的各个方面进行挖掘、继承、弘扬和更新观念的审视和探讨。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天门蒸菜“蒸”的方法

天门蒸菜是鄂菜的代表品种之一,与我国的众多的传统佳肴一样,它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物产,独特的民族风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等,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

天门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属长江和汉水交汇而形成的冲积平原。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天门的居民主要聚居在长江支流的汉江流域,在长期的与大自然斗争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天门人民依靠汉江流域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蒸菜美食文化。

拼图6.jpg


天门“蒸菜”的历史悠久,在民间有很多关于天门蒸菜的传奇故事。相传舜帝南巡时,其妃“湘妃喜食鱼而厌刺,庖人制鱼糕以进”,这是天门蒸菜起源的民间说法。蒸菜的名式,尽管有着不同的传说和不同的渊源形式,但归根到底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和传承。

天门蒸菜的起源,至少应该有六多千年的历史了,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蒸菜的制作不外乎原料和工具两个基本条件。蒸的原料离不开稻米,蒸的工具或器皿则少不了鼎,即现在的甑或蒸笼。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在天门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天门市境内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七、八千年以前的陶器、石(玉)器、骨器、蚌器、粳稻和青铜器等文物,还发现了陶器这一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的重要标志性文物。考古文物和史料充分说明,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已有基本的制造业、种植业、养殖业和捕捞业,石家河先民已学会简单的手工制作,并能利用陶器来蒸稻米,进行简单的蒸煮式烹调活动,从而使蒸的方式最早进入了烘、烧、烤、煮,进入文明饮食的行列。同时,有鱼有饭的石家河饮食,开创了南方“饭稻羹鱼”的饮食系统。历史文化所开创的饮食传统,提高了天门饮食文化的历史高度,丰富了天门饮食文化的历史内涵,甚至影响了我国南方的饮食结构。

这里,我们特别要提到石家河出土的两件文物—陶器与碳化了的稻谷颗粒及谷壳。

陶器是我们的先民们最早使用的工具,也是蒸制法的基本器具。众所周知,“鼎”是中国进入烹饪之始的炊具之一。《易经·鼎》有:“以木巽火,烹饪也。”汽蒸食物鼎、釜问世之后,发明了“甑”的烹调方法。新石器时代甑蒸法的发明,使食物由煮发展成蒸。《周书》有“黄帝始蒸谷为饭”的记载。《诗经·生民》形容蒸饭说:“释之叟叟,蒸之浮浮。”《正义》解释说:“洮米则有声,故言叟叟之声,蒸饭则有气,故言浮浮之气。”显然,这是指水吸收火的热能,使甑产生蒸汽,让食物蒸熟。可见,蒸的方法,是在新石器时代,由我们的先民们创造的。

谷物,则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为饮食提供的主要产品,代表作物为稻米和稷、粟、麦等。我国北方以粉食为主,南方则以粒食为主。所谓粒食,就是把米粒保持原状蒸制成饭食用。小麦磨成粉,粉食也是蒸成馒头或煮成面条食用。随着中国烹调技术的发展,古老独特的蒸法,由蒸饭而演变成蒸菜。《齐民要术》专门一有节记述蒸菜,有蒸羊、蒸鸡、蒸猪头、蒸藕,一般都是调好味直接放入甑中蒸熟。唐代韦巨源《烧尾宴食单》中的“葱醋鸡”就是加葱、醋入笼蒸的全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蒸的方法和品种得到了更丰富的发展。由此可见,蒸的方法的发明,这是中国烹饪一个神奇的创造,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日本学者石毛直道也说:“蒸的技术,可以说在世界上,中国是最发达的,它因此成为具有典型特征的中国饮食烹调法之一。”

二、优越的物候条件赋予了天门蒸菜美食“蒸”的品种

天门蒸菜非常丰富,与天门的地理、气候和物产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天门蒸菜用料十分广泛,选料也特别讲究。其基本原料既有米、面等主食,也有蔬菜等植物性原料,还有肉、鱼、禽等动物类原料。几乎所有的粮食作物、动物产品和植物类的蔬菜,都可以作为蒸菜的主要原料。所以,天门蒸菜丰富多彩的种类,与本地鱼米之乡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

拼图1.jpg

天门境北缘与大洪山余脉的低丘相连,西、南面有汉水环绕,依山带水,呈龙拱虎卫之状。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低丘、岗状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种地貎,形态不同的地貌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天门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气候湿润,生长期长,严寒期短的气候特点。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天门盛产稻谷、小麦、大豆、大麦、蚕豆、荞麦、粟、玉米、薯类、花生、芝麻及种类蔬菜和水果,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如藕、荸荠、菱菜等。这些都为天门的蒸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我国南方的谷物、蔬菜、干鲜果品、畜禽鱼鲜等,天门兼有出产。在天门的西部山区丘陵的石河、佛子山一带,还生产木耳、银耳、猴头、蘑菇等菌类植物和竹笋、板栗、山楂、猕猴桃等。天门境内有河流29条纵横交错,河道总长600余公里,大小57个湖泊星罗棋布,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众多的水产品。在平原和湖区的水产品中,仅鱼类就有64种,如青、草、鲢、鲤、鲫、黄鳝、鳜、长江银鱼、红鱿、河豚等。此外还有软体动物15种,其中产于天门河的橄榄蛏蚌(俗名义河蚶)为名贵水产品。天门的居民主要肉食是猪、牛、羊、鸡、鸭、鱼,此外还有禽蛋等。闻名的有岳口的黄牛肉,佛子山的羊肉,胡市的鸭子,多宝的土鸡,皂市和九真白湖和张家大湖的桂鱼、鲫鱼、鲤鱼,干一的禽蛋等,这些产品,都成为了天门蒸菜的主要原料,再加上历史久远、质量上乘的横林陶溪潭酿造的料酒、干一的米醋和渔薪豆瓣酱及蒋场的豆制品等,使天门蒸菜具备了一套完整的主料、副料、小料和调料。正如天门流传的民谣中所说的:“东湖的鲫鱼西湖的藕,南门的包子北门的酒”,这都是天门的蒸菜美味的最好口碑。还有天门流传的“素三蒸”--如“金银蒸菜”“蒸茼蒿”、“ 蒸压桌” 等,具有清香绵延、清鲜可口,营养丰富的特点。“荤三蒸”如:“炮蒸鳝鱼”、“清蒸甲鱼”、“粉蒸鲢鱼”“糯米蒸蚌”等,汤清汁鲜,鱼裙软柔,肉质滑嫩,香味浓郁等特点,成为享誉全国的美味佳肴。

三、古朴淳厚的民风造就了天门蒸菜“蒸”的风味

天门蒸菜以“滚、淡、烂”为基本风味。这与天门地区人们群体性格特征是密切联系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

天门,古为云梦泽风国地,春秋为郧国地,战国时期为楚竟陵邑,是古楚国的活动中心。荆楚古国是一个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的地区,后世形成的“鄂菜”,就是荆楚饮食文化的结晶,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天门人,其群体性格的形成与荆楚饮食文化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天门的蒸菜饮食文化,折射出了天门人所独有的性格特征。

微信图片_20191119214606.jpg

天门蒸菜讲究滚烫,彰显出了天门人热情好客的特性。天门蒸菜无论是什么品种或蒸法,都非常讲究上桌时达到热气腾腾的滚烫效果。既是为了保证菜肴鲜美的色、香、味、形,也为了营造待客时的热烈气氛。蒸菜大多用大碗扣装或直接将蒸笼端上。上桌时“热气腾腾”香气诱人,还有“噼里啪啦作响”的,如泡蒸鳝鱼,出笼时,加点葱花、蒜泥、胡椒,再浇少许滚烫的热油,上桌时盘中还在吱吱作响,这是一道颇富营养的响声菜肴,之所以叫“炮蒸”,也就是出菜时的声响有放炮时的爆炸性效果。食用时,揭开扣碗或蒸笼盖,香味扑鼻,味醇汁浓,肉质鲜美。由于滚烫的缘故,天门蒸菜从视觉、听觉到味觉上,不断冲击食客们的感观,让人胃口大开。特别是冬天,挟起一筷蒸菜放进嘴里,滚烫的食物差点儿就烫伤舌头,迅速地穿过喉咙,抵达胃部,整个人刹那间便像着了火一样,浑身都热了起来,顿觉遍体生暖,血液通畅。再吃上几口天门蒸菜,滚烫中带鲜嫩,鲜嫩中带细腻爽滑,令人心情舒畅,回味悠长。吃天门滚烫的蒸菜,其优点是:第一热以保鲜;第二热以养生;第三热情待客;第四热闹非凡。

天门蒸菜的口味以清淡为主。这与天门人崇尚清纯、讲求雅致有关。漫步城区大小酒店,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菜肴总是“清淡的”。居家过日子,天门人的上餐下顿总是吃不厌的“清淡”;在东西南北闯荡的天门人,无论在外呆多久,总是忘不了清淡的家乡菜。几千年来,天门人的口味以清淡为主,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不断地开放开发,川菜、广菜、湘菜不断融入天门,天门人的饮食口味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走进重庆火锅等麻辣风味餐馆,在天门人也只是选择微辣,“油焖大虾”、“麻辣鸭唇”等麻辣风味只是点缀一下生活而已。天门的民间筵席,仍以传统的蒸味清淡为主,用甲鱼、鳝鱼、才鱼、鸡、鸭、海鲜为主要原料,以蒸“十大碗”的形式出现。各地主要菜肴略有变化,多宝、拖市、张港以“蒸笼格”独具特色,皂市以蒸“阴米圆子”、“甲鱼”、“鳝鱼”为特色,多祥以“蒸白元”为特色,干驿以“炮蒸鳝鱼”闻名,竟陵地区以“窖溜子”(小蒸笼格)为特色。这种清淡蒸味食品让天门人百吃不厌,代代相传。

拼图++.jpg


天门蒸菜讲究烂熟。烂熟即要求菜肴的鲜嫩和原汁原味。举凡吃过天门蒸菜的人,几乎都为那鲜嫩的口味和原汁原味的特点所折服。烂熟并不是将食物蒸得烂熟如泥。而是讲究烹调时火候的大小和用火时间的控制调节,要求菜肴的老嫩、硬软、稀稠、烫温等适度,恰到好处,正像《吕氏春秋·本味》所要求的那样:“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烂熟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蒸出菜肴的本味。天门蒸菜中的清蒸武昌鱼、清蒸甲鱼、炮蒸鳝鱼、粉蒸猪肉、牛肉、鸡和排骨以及素蒸菜等等,这一款款宴中佳肴,乃至民间的小笼蒸包的食风,其纯正的本味特点了然可见,烹调时只需将原料的异味去掉,而原料本身原有的美味,乃至原形,却要最大限度地保留,这就是体现原料的真味。天门人在烹调菜肴时真料奉献,即使有的菜肴需要调味处理,也不是杂味并陈、百味混和、浓油重酱,而是不猎奇,大方而纯正。甜就是甜,酸就是酸,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给人以和谐美好、率直纯真之感。这既是天门蒸菜的特点,更是天门人热情奔放、纯真质朴的性格展示。

四、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了天门蒸菜“蒸”的文化

天门自古就有三乡宝地的美誉,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天门蒸菜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不断生长壮大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蒸菜美食文化。中国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中和之美”、“重生养生”等理念,被天门蒸菜诠释得淋漓尽致。具体来说,天门蒸菜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精致美观、和谐统一、五味调和、医食养生”等方面。

拼图1.jpg


天门蒸菜追求色、香、味、形、艺、器、养七个方面达到精致美观的有机统一。所谓精致美观,早在唐代,出生于天门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用“精行俭德”四个字作了精到的解释,意思就是行事要精细、认真,品德要俭朴、高尚。这是天门人在饮食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

天门蒸菜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如:用胡萝卜与白萝卜做成的金银蒸菜,其颜色红白分明。芋头蒸肉、茼蒿蒸肉、“腰子挂小肠”,“竹篙打老虎”等品种突出了主次分明。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如扣蒸、酿蒸和造型蒸就特别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在艺的方面要天门蒸菜在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天门蒸菜美食文化注重将色,香,味,形,艺,养、器融为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综合享受。

拼图5.jpg

天门蒸菜所用的蒸器主要有:甑、蒸笼、屉隔、瓮子、溜子、鼎锅等,大多以竹、木或铁做成,现在用的是铝制品或不锈钢的蒸笼。对于器皿的使用,陆羽先生在唐代就提出了对饮食器皿—鼎或釜的要求:“方其耳以令正”,“广其缘以务远”,“长其脐以守中”。这种制器要求“令正”、“务远”、“守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最深刻、最完美的表达。同时,陆羽还将煮茶的风炉上刻上“伊公羹,陆氏茶”的字样,这是将以味道治国的厨师宰相伊尹“五味调和”之法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治国若烹饪”的说法。

天门蒸菜在选料、制作、加工、调味、食用等各个方面讲究和谐统一、搭配协调、阴阳相济,五味调和。这是吸收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对饮食标准衡量的成果而形成的。《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气。”天门蒸菜在用料上完全符合这一观点。天门蒸菜所有用料均佐以米粉或淀粉加上调料拌味。荤蒸的主料多以鲜味浓厚的鸡、鸭、鱼、肉为主,辅料多以清淡的蔬菜,素蒸则以植物性的瓜、果、菜为主,辅以肉类相佐,使肉里有菜味,菜里有肉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荤素相配。

在调味时注重酸、甜、苦、辛、咸的五味调和。这里的“调”指的是调味,但却不限于盐、醋、酱、糖之类味料的调,而是指利用主料、辅料、味料的配合及各种烹调的手段来美化菜肴的味道;这里的“和”是为了寻求味道的适中,实现综合的味感,即融五味于一肴,达到菜肴整体风味的最佳效果。比如炮蒸鳝鱼,在上味时,要加醋酸拌味,消杀腥味。再如用盐不仅仅代表咸,并且可以“提味”,即能把别的美味突显出来,这是因为肉类含有呈鲜物质,但只有加盐后才能激发出来。然而这两种效应又必须让呈腥、膻、臊和呈鲜的物质与致酸、致咸的物质发生“化合”作用,而这种作用的条件则是让它们溶于水中,用火加热促其反应。   

在制作工艺上要求用料的主辅搭配、形状的粗细搭配、质地的软硬搭配、颜色的浓淡搭配等等。在用火时,对火候也要求文武并用、大小搭配。有的是武火抢熟,有的是文火闷熟,有的是猛火压熟。在食用上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这样就可以吃出营养,食出健康。

关于阴阳平衡、和谐统一,天门的祖先对此匠心独具。陆羽《茶经》在“四之器”讲了烹饪用的风炉,在其上刻“坎”、“巽”、“离”三个八卦符号,并标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按照卦象解释,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就是说,烹煮时水在上,风从下面吹,火在中间燃烧,风炉为土,釜为金,木炭为木,烹煮时,阴阳五行皆备,而且配合和谐,所以烹制出来的饮食能“去百疾”、保健康。

天门蒸菜从原料选配、味道调配、制作工艺、营养保健到器具使用都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这就构成了天门蒸菜以美味为核心、以天人合一、阴阳相济、五行相合为理念,以重生养生为目的的饮食文化,这既是天门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五、不断创新的餐饮文化给天门蒸菜增添了“蒸”的花样

天门的蒸菜美食在历史上吸收了古代饮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则汇集了国内的八大菜系的众多风味,经过一代又一代烹饪大师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天门丰富多彩的蒸菜品种和方法。

宝塔蒸菜.jpg


天门蒸菜的基本原理就是以蒸气加热使原料成熟的烹调方法。“蒸”出的菜肴品种繁多、花样纷呈。肉食类有蒸扣肉、蒸排骨、蒸牛(羊)肉、蒸蹄花、蒸肥肠等;水产类有蒸青鱼、蒸鳅鲢、蒸鳝鱼、蒸才鱼片、蒸田螺等;蔬菜类有蒸青菜、蒸萝卜、蒸芋头、蒸莲藕、蒸地米菜、蒸茼蒿等。种类繁多的蒸菜,“蒸”出人们的口福,“蒸”出人们的精彩生活。就其蒸法而言,包括粉蒸、清蒸、包蒸、封蒸、扣蒸、酿蒸、造型蒸等。现就几种著有代表性的“三蒸”举例说明。

粉蒸、清蒸和炮蒸。“粉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粉蒸茼蒿,颜色翠绿,清香鲜软;粉蒸猪肉,色泽棕红,滋味鲜美,肥而不腻;粉蒸鸡块,颜色微黄,软嫩味香;粉蒸甲鱼,色泽调和,肉质嫩软,胶质味鲜,已被列入《中国名菜谱》。还有一种在天门很有名的“竹蒿打老虎”,亦称“压桌”的菜,就是用莲藕、猪肉相混后拌上米粉、佐料上笼蒸熟而成。此菜既有莲藕的清香软和,又有猪肉的滑润。“清蒸”:是把食物放入调好佐料的汤(水)中,再入笼蒸熟后食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蒸全鸡和清蒸鳊鱼,这两种菜形态完整,原色原味,肉烂脱骨,醇香可口;清蒸甲鱼,汤清汁鲜,鱼裙柔软,肉松味美;清蒸鳝鱼,肉质滑嫩,香味浓郁,已被录入《中国菜谱》。“炮蒸”:这种方法,现在只有天门的专业厨师会做。据说是在粉蒸无鳞鱼类时,用滚烫的食油处理其表皮,使其表皮形成一些泡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炮蒸鳝鱼,该菜又以干驿地区做得最佳,真是滑腻爽口,鲜醇开胃,回味无穷。

拼图++.jpg


蒸肉、蒸鱼、蒸菜与荤蒸、素蒸、混蒸。这是指蒸的原料与成品的类别而言的。“蒸肉、蒸鱼、蒸菜”指单独以一种原料进行烹饪的。“荤蒸”是以肉鱼禽等动物类为主要原料的蒸法;“素蒸”则是以蔬菜瓜果类为主要原料的蒸法;“混蒸”就是将肉、鱼、蔬菜混合在一起的蒸法。现在,多流天门城区的“窖溜子”和流行于多宝、胡市等乡镇“甩蒸笼格子”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三蒸”菜肴。

城区的“窖溜子”,即用一蒸盆倒扣在烧水蒸汽的锅上,蒸盆上挖有三个小圆孔,孔上面安上三摞比碗口略大的小蒸笼,每摞蒸笼约有十多个,每个小蒸笼都蒸有花色和品种不同的蒸菜。“窖溜子”的最大优点是:品种全、花色多、熟得快,可供多人同时进餐食用。

“甩蒸笼格子”,是湖北天门市多宝一带的名菜。旧时,乡下农忙时节,大伙常相互帮忙抢种抢收,主人则以“蒸笼格”招待。做法是用直径约三尺左右的大格蒸笼,下面垫上藕、毛芋、萝卜、红薯、白菜、土豆之类的素菜,上面则以千张、豆腐“戴帽”,俗称“雪花盖顶”。然后加上油、盐、酱、醋、葱花、姜末稍加拌和,大火蒸熟,端上桌就成(也有先蒸熟后淋上佐料的)。这样的招待,既简便,节省时间,又经济实惠,让人吃饱肚子。主人家如果条件好些,在格子上层加上一些鱼、肉之类的荤菜,则更显招待之丰盛。

拼图+++.jpg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蒸笼格”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鱼和肉成了必不可少的用料,制作“蒸笼格”的水平也不断提高。每逢节假目,或有客来访,一家老小、亲戚朋友,团团围坐,好不热闹。这时的“格子”,不仅仅是一道菜肴,更融入了亲情、友情,让人们充分享受生活的欢愉。
如今,“蒸笼格”已走出寻常百姓家,步入市场。人们对传统的“格子”进行了改进,使蒸笼格变小了,内容更丰富了,佐料调配更合人们的口味。一筷子下去,荤的、素的,红的、白的,吃起来嫩嫩的、脆脆的、香香的,越吃越想吃。
近年来,随着餐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创新的天门餐饮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厨。蒸菜技艺上,名厨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建国后第一代厨师倪菊佴制作筵席时发明了蒸菜拼盘;第二代厨师倪海清、毕骡字、杜祖发创新了花色拼盘和蒸菜原料搭配;第三代厨师杨同生、范开武、戴炳又发展了花草、凤雀之类的造型蒸菜,范开武制作的“彩蝶”、“丹凤朝阳”、“松鹤延年”等在全省比赛夺得第一名。

在出人才的同时,天门蒸菜也在不断吸取各地饮食的精华创品牌。在湖北省美食节上,一道道精美蒸菜,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诸如十大传统蒸菜及蒸面点小吃等等,让人们对天门饮食文化的开发、创新、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为创立天门的蒸菜品牌,我们将积极实施“名师出名菜,名菜扬名店”的战略。让天门蒸菜走出湖北,走向全国和全世界。

结语

天门市有着优越而独特的自然环境,这里的蒸菜美食文化保存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响亮品牌。我们通过对天门蒸菜美食文化的探讨,追溯天门蒸菜的形成、特点及现状,分析天门蒸菜的风格、特色、亮点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天门蒸菜饮食文化的品牌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深厚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为打造实力天门、活力天门、和谐天门而积淀内涵,从而促使天门及湖北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近照2++.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鲁鸣皋,男,1959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公务员退休。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会计师、高级茶艺技师职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楹联学会会员。天门市首届诗词楹联学会首届会长、顾问。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韩国茶人联合会名誉会长、客座教授,台湾东方茶文化艺术学会名誉会长、客座教授,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研究会副会长、天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天门市文学研究会顾问等职。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