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雪云顶上》心帆舞 携手扶贫大江歌

一一长江往事系列长篇小说之二《雪云顶上》创作谈

   

1e461ed3a54fd74278e93adbd044b28.jpg

   

新路绵延喜事连,山村今日换新颜。

芭蕉屋后瓦房靓,碧水门前绿色鲜。

雪岭仙游闻牧曲,青峰雾掩是桃源。

深耕垄上春风惠,全面小康大梦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雪岩顶村与全国很多脱贫攻坚的村庄类似,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都不太好,但短短几年,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攻坚故事多,当地百姓感慨多,让我们聆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共同为中国精准扶贫全面小康而放歌。"长江往事"系列长篇小说之二《雪云顶上》于十一月十九日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雪岩顶村现场召开专题硏讨会,这是湖北恩施与长航系统扶贫工作一件大事,也是长江文化史上一件盛事,更是雪岩顶村当地扩大影响促进发展的一件幸事。长江往事系列长篇小说陆续出版发行,受到各方关注与欢迎,很有意义。在此,愿和各位同仁朋友分享一下"长江流派"的创作心得和感悟。

 

一、当代长江叙事:形成长江系列

《雪云顶上》是长江往事系列长篇小说中的第二部著作。 长江往事系列长篇小说,是长江诗人作家及各位同仁精心谋划大力实施的系列作品。这些年在由长江诗歌、长江故事到长江话剧的推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长江流派独特的文学创作理念,比如重视三线七点。所谓三线,是指长江话剧和长篇小说创作要把握事业线、励志线与情感线,三线交相辉映,以事业线励志线为主,情感线为辅,立体塑造长江英雄,讲好当代长江故事;所谓七点,即在塑造主要人物时着力把握:德、能、信、美、智、情、绩七个关键点。通过三线七点,立体塑造长江英雄,讲好当代长江故事。比如注重对长江意象和长江主题的发扬光大,确立现代长江叙事,全方位展现当代长江的现实发展,书写出一个全新的长江形象,紧帖时代脉膊,创造时代典型,努力达到中华文化书写的高度。如《又见红叶》、《雪云顶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个以工业为母题,一个以农业为母题,统摄在"长江叙事"之下。《又见红叶》以现实中的长江三峡为主题,展现长江航运四十年的历史画面,具有某种工业小说的味道。《雪云顶上》以当代精准扶贫为背景,表现长江之滨的雪云顶村在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不局限于一般的农村题材小说,更蕴含了许多当代文学的有趣话题。两部作品在创作思路和艺术特征上都展现了长江叙事的特征。

雪岩顶.jpg


应该说,这个文学理念,是由长江诗人作家及各位同仁专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完善、提炼和总结,具有独创性,是一种理论创新,解决了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符合中央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要求。而且,长江文学创作还在不断探索与总结,这些理念在长江往事系列长篇小说创作中又进一步发扬光大。相信长江流派将不断发扬光大,更加丰富多彩,立足长江写当代,享誉全国创精品,走向世界展神韵。长江文化是一个巨大而广阔的舞台。在长江诗人作家及各位同仁专家共同谋划与推动之下,一批具有实力的作者刘小平、申万萍等加入到这个创作团队中,加入到这个大合唱之中,大家一起采风创作,反复切磋修改,同舟共济,扬帆远航。我们高兴的看到,"长江往事"系列长篇小说《又见红叶》、《雪云顶上》、《长江神探》、《大江东去》等作品,已经在中国水运报、当代名流、长江儿女、长航文艺等相关网络和媒体发布,《扬子金盾》、《金色航程》、《江海国魂》、《蝶翼之上》等作品正紧锣密鼓修改完善,也将源源不断精彩呈现给广大读者。随着"长江往事"系列长篇小说的出版、宣传、推介,以及逐步向舞台剧、有声小说、影视剧等方面转化,必将在中国文坛形成一股长江浪花,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讲好长江故事,共创文化经典,从《又见红叶》开始,《雪云顶上》再扬帆。

近年来,长江作协组织有关作家,致力于讲好长江故事,弘扬长江正能量,写出了不少优秀作品,每一部作品都赢得了读者的极大关注。长篇小说《雪云顶上》就是长江作家常杭(黄强)、常青藤(申万萍)合著的又一部长江往事系列力作。 《雪云顶上》讲述的是大江局扶贫工作队在第一书记谭海青的带领下,深入鄂西山区雪云顶村开展精准扶贫的故事。作品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关注当下现实生活,深刻揭示精准扶贫第一线干部群众奋力克难攻坚脱贫奔小康的决心和意志。

作品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主题,通过对雪云顶村自然环境、人情风物的描写,将雪云顶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民俗事象融入其中,还原了雪云顶村村民衣食住行、礼仪风尚等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穷则思变的心路历程。大量的乡风民俗贯穿始终,体现了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匠心所在。 小说以谭海青等三位大江局扶贫工作队员到鄂西地区雪云顶村的扶贫故事为主线,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党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真实情况,塑造优秀党员干部的形象。

 

二、现实主义风格:紧帖时代脉膊

雪云顶,是一个贫困山村的村名,生活中的原型正是长航系统一直联手帮扶的鄂西山区的雪岩顶村。该村海拔较高,积雪覆盖,白云深处,山大人稀,交通不便。通过一大组贫困村的群体雕像,来揭示当地农民致贫的原因,描写他们脱贫的过程、贫困户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和商品意识对遥远而贫穷村庄的冲击,反映山村巨大而真实的变化,让人产生强烈共鸣,就是经过精准扶贫的持续行动,雪云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苦寒山村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乡村乐园。

《雪云顶上》讲述的是扶贫工作队进入雪云顶村的扶贫故事,一开篇先插入了心有苦水 秀娃儿赌气跳崖这样一个片段。秀娃儿怀疑丈夫借帮扶之名与村里的贫困户田小妹有染,于是想以跳崖的方式威胁丈夫。开篇就是秀姐夫与秀娃儿的追逐大戏,也正是在这对小夫妻闹剧上演的时候,工作队进村了。秀娃儿的苦水又与工作队进村后要开展的扶贫工作有关,于是秀娃儿决心在村民会议上闹事,以报复村支书和工作队。小夫妻吵架的一哭二闹三上吊,这样极致的情节在生活中时常可见。

作品创作中注重了对现实主义艺术表现形态的创新。《雪云顶上》没有特别紧张激烈的情节,完全是一家一户过日子的日常,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情节流的结构组织方式,转向了生活流的结构方式。因而在写人、记事、抒情等方面,力求不雕琢,不做作,不夸饰,不有意为之,按照生活的自然形态作客观的如实描绘。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中细节只是一个与情节相关联的概念,即细小的情节,而在生活流写作中,细节则成为场面或场景的构件,通过一个个细节化的场面还原生活的总体性。小说中对工作队驻村后第一次村民大会,是这样描写的:村支书介绍扶贫政策,陈强东带头起哄,其他村民则风吹墙头草,议论纷纷,有不搭腔的,有训斥人的,还有人编顺口溜讽刺起哄的。而私下里又有秀娃儿、陈强东和张大转的互使眼色——他们结成同盟,希望在这次贫困户识别中获利。这样万花筒式的细节描写,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通过这一场面描写,既生动地展现了贫困村农民的思想观念的落后,也符合人物身份。会议的最后是以秀娃儿佯装喝农药获得贫困申请表收场的。正是通过一系列细节的堆积,作品完成了对识别会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小说所描绘的场景之中,也显示出生活流写作的独特魅力。

 作品展示了大量正在发生的时代信息。如前所述,雪云顶村地处海拔高、交通不便,导致当地生产发展落后,农作物卖不出去,贫困的帽子自然难以摘掉。此外,人均受教育水平低,思想上的贫困也是扶贫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小说中几个主要的贫困户李来才、吴老抛、何发财都是因为等靠要的观念根深蒂固才成为贫困户当中的钉子户,小说以此为背景,对当地人们思想上的贫困予以展示和分析,并思考乡村困局的应对之策。

在对乡村困局的思考中,作品刻画了吴菊花、杨蜻蜓、田小妹等几个典型的乡村外出者形象,她们身上没有传统农民的,也不是脱离了乡土的潮人;她们离开过这个偏远的山村,又因各种原因返回村里,回归贫困的生活。表现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民的遭遇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疑虑和恐惧,这样的主题是有时代意义的。农妇吴菊花曾外出务工,但她的务工却是涉毒。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因为跟着她涉嫌毒品而服刑,她自己也曾因贩毒而服刑。小说中虽然没有正面叙述吴菊花以前的经历,但从她回村之后的表现也可看出这段经历对她的影响:回村以后,她几乎不说话,有事问她时,她竟不搭腔,神情漠然,目光游离,像是抑郁病患者。话语间充满了对农民外出返乡后的同情,而这同情背后也包含了对农民去外部世界脱贫深深的疑虑。杨蜻蜓嫁到了村民羡慕的大城市几十年,可她过得并不好,因家里总有人生病,仅维持着外表的光鲜而已。她回乡后却连熟悉的村民都不和她打招呼了,这其中虽然或多或少有因病返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本能的疏远:对来自城市的一切,哪怕是曾经熟悉的人的疑虑甚至恐惧。小说的最后描写雪云顶村引进了旅游开发商,旅游使者正是在小说开头因为被秀姐夫帮扶而让秀娃儿不快的田小妹。田小妹的回村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矛盾的解决在这里带上了一种传奇色彩。

 

三、长江扶贫故事:带着人性温暖

《雪云顶上》写在中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非常时期,作品力求意识是时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人性的。作品的关键词是现实生活,它所彰显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他们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与基层干部。作品力求以一种最平实的手法来书写雪云顶村人的憨厚朴实,比如作品中的吴小弟与堂哥吴老抛就是两个完全对立的人物,吴老抛曾是等靠要典型,只等扶贫款到位,给一小部分与老娘,其余的就去泡麻将;而吴小弟考虑的是尽量不给政府添麻烦,即便是贷款搞养殖业,这样的事也是想都不敢想,万一还不起怎么办?自己再穷,也比那些地震灾区的人要好啊。像吴小弟这样的农村青年,虽穷,却有一种自觉,骨子里存有凡事要靠自己的理念。一种勤劳善良的本分驱使他不断地劳作,而且是很有计划地劳作——养猪全部出栏可达一万多元,借的侄女的钱先不忙还,明年再养十七八头猪,十二三只羊,就有本钱了。农民的命运未必就是天生穷,只要勤劳,就能克服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就可以脱贫,就可以致富。这个人物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农民形象。正因为有像吴老抛与何发财这样的人物存在,大江局扶贫工作队才会遇到那么多棘手的问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存在矛盾,更何况是在扶贫攻坚的节骨眼上。比如秀娃儿最初因为老公秀姐夫帮扶的是一位美少妇田小妹,女人特有的敏感和小心眼儿让秀姐儿醋性大发,她想给工作组添麻烦,她觉得罪魁祸首就是这个帮带扶贫,她将所有的仇恨和恼怒都迁怒到村书记王贤江身上。作品从秀娃儿的思想转化着墨,从她最初对工作组的威胁到慢慢参与丈夫秀姐夫的扶贫队伍中、乃至被推选为雪云顶村妇联主任,突出秀娃儿善良的本性。吴小弟很平凡,但他骨子里流淌的精神血脉却与英雄的血脉是相通的,或就是一个平凡的农民英雄。吴老抛也好,吴小弟也罢,秀姐儿也好,他们都是最普通的农民,农民意识让他们或甘愿贫穷、或拼搏奋发、或无理取闹直到最后的自觉自立自强,都符合他们特有身份,写作力求经得起推敲、并让人性的温暖始终贯穿于作品的内在气韵之中。

大美绿图片.jpg+.jpg


作品力求以小见大,彰显家国情怀。小说以一串小人物在扶贫过程中的故事,反映鄂西山区雪云顶村贫苦百姓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努力呈现出一种大视野。    《雪云顶上》现实主义的写作技法是一种开拓,不仅仅局限于鄂西山区,也不只是一种地域性的扶贫再现。从以谭海青为首的第一书记到心心念念为民谋福的村干部王贤江、从性格刚烈倔强无比的秀娃儿到个性独特聪慧美丽的田小妹、从好吃懒做的吴老抛到嗜酒成性的何发财、从吃苦耐劳的吴小弟到多才多艺的李阳明、还有斤斤计较的黄友国、温柔多情的杨蜻蜓,作品从他们的外在到内心、从客观到主体、从单一的视觉到立体的聚焦描写,力求体现出一种大爱。大江局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谭海青将雪云顶村当成了自己的家,像吴老抛、黄友国和何发财那样的后进典型都在谭海青的感化下自觉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一个偏远落后的贫穷山区在谭海青的带领下,种植业养殖业终于让村民脱了贫,走上致富的道路。这种写作并非仿真写作,而是追求一种真正的现实主义写作。如果说作品对这些人物有些偏爱的话,那么这种偏爱并不妨碍对当今现实的更深透视,它的思辨和技巧不是停留在时代和习俗的外形描写,而是以细节印证常识,努力写出时人未见未察之处,形成精准奇妙的现实主义表达。

 

四、民间特色语言:呈现乡村画卷

民俗语言的大量运用是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作品中生活化语言、俗语民谚、极富灵性和张力。口语式的叙述表达,使得作品明白如话,跳脱传神;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跃然纸上。比如扶贫工作队进村所见:背篓,打杵子,土场坝,吊脚楼,土墙屋,木制窗户斑驳,大门前柴堆粪堆。简洁明了,却充满画面感,土家村落传统而贫瘠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春种萝卜夏种姜,哪样赚钱种哪样,成天土里刨,土里要,住的垮垮屋,喝的合渣汤。如今,好日子没过上几天,男人就翻翘。如话家常般,传达出心直口快的秀娃儿面对丈夫疑似出轨时的复杂难过情绪,在后来的日子里,村里流行一句话:快叠被子,快点扫屋,秀娃儿来了先声夺人,间接传达出秀娃儿泼辣能干威望服众的基层妇女主任形象。东攒攒,西攒攒,攒几个钱儿买把伞,一股狂风吹成个光杆杆。形象地刻画了像李大胜家这样的因病致贫村民的痛苦现状和无奈心情;更有村民陈强东即兴发挥的一套一套顺口溜般的说辞,活画出以其为代表的部分村民争当贫困户的侥幸心态:"莫讲东,莫讲西,江娃子你要讲正题,莫讲南,莫讲北,讲这些七古八杂要不得""该懒不懒,政府不管,叫穷鬼哭,政府起屋。"

富有特色的歇后语、俗语俚语的运用,使作品妙趣横生,比如:叫花子背不起三斗米——自讨的;吃了秤坨——铁了心;瓦罐里点灯——心知肚明;叫花子烤火,各人往各人胯里扒;猫儿抓糍粑——脱不了爪爪儿哒;老母猪爬溜石板——脚软嘴硬;麻布上绣花--底子太差。碓窝子里放鸡蛋——稳当当;老鼠拖葫芦——大头在后头;猪子往前拱,鸡子往后刨,各有各的活法……懒得烧蛇吃;打肿脸充胖子;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扁担拗不过地脚方;宁栽秋苕,不种秋荞。深栽洋芋浅栽秧,红苕栽到皮皮上。运气来哒,门板都档不住;要把日子过起走,也是缺巴齿吃面条,松不得劲……这些朗朗上口而又通俗易懂极富地域特色的民俗语言,就像一粒粒民间传统文化的珍珠,经过时光的淘洗与磨砺,彰显出亮闪闪的生命力。

雪云顶村盛行民歌。人们以歌传情,在贫瘠琐碎的日子里,面向大山,唱响生命的旋律。热情奔放的音律与自然和谐的情韵交织,朴素有力,浪漫自由。古老的民族文化在雪云顶村人的灵魂深处积淀成一首首或热烈率真或简练俏皮或刚劲雄浑的歌谣,维系人与自然的古老和合关系,将现代文明浸透于原始生命力之中。擅唱山歌的李阳明老人,即使遭遇生活的诸多不幸,贫困潦倒,却依然以其高亢的歌声表达着对脚下土地的挚爱:土乡土居土俗多,听我唱支土家歌;向王天子借一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夷城开发见神女,云顶峰上唱山歌。

多彩的语言风格使得乡间民俗风情自然流露,清新质朴,使作品呈现出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犹如舒缓明朗风俗画面。民俗事象植入作品,贯穿始终,促使矛盾冲突展开、故事情节发展层层推进,让作品丰满而厚重。《雪云顶上》力求以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精心打造出土家儿女在扶贫的号角声里所演绎出的独特乐章。

f43a3608eb28416e8a51c8530ab7b60.jpg

佳宾参观留影


闭塞落后的雪云顶村辟居边远山区一隅,村落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的乡土氛围,古老淳朴的民俗风情,或质朴厚道或愚昧保守的村民……形成有机整体,在叙事过程中创造出一个自然恬淡逐渐焕发新气象的境界,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乡俗画卷,情趣盎然,意蕴悠远。

作品注重汲取民间文化的养料,对雪云顶上风土人情与生活方式进行精细描摹,将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民俗人情等力求传神的灌注到作品中,使作品散发出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在深厚土壤里开出绚丽的花

  


作者简介:黄强,笔名常杭 ,著名长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委员,长江作家协会主席,博士,研究员。曾任武汉水运工业学校校长、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等职。长期致力于长江文化建设,著有《大江放歌》、《大江神韵》、《大江印象》、《大江经纬》、《诗情画意说长江》、《诗赋长江万古流》等诗文集,以常杭、黄山、天方、江月等笔名公开发表诗词作品近3500篇,曾获湖北音乐最高奖“金编钟”奖、湖北省行业歌曲创作一等奖等。近作《长江组诗》、《长江组歌》、《长江十赋》、《长江,我的母亲河》、《诗情画意说长江》、长篇小说《雪云顶上》、《又见红叶》(与羊角岩合作)等影响较大;主编出版《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华文化系大江(丛书)》、《长江诗词三百首》、《长江航运七十年》、《放眼澳门诗词选》、《当代长江航运发展史(丛书)》、《长江航运文化》、《长江儿女》、《跨世纪的长江航运》等长江文化专著多部。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