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寒 松:—个老将军的图文记录

d9fe5bdd008e44945046aa1856a5f30.jpg

戴新民与《寒松——袁国祥自述·睇视文本》主编崔保新(右)留影


c8e604d77ee92a56f7edfe812425916.jpg


《寒松——袁国祥自述·睇视文本》的主编崔保新是我过去报社的老同事,三十年前南下深圳,几乎音讯全无。后来听老同事介绍,也从媒体上得知,他已是全国著名的新疆问题研究专家,并出版《开放大西南》《发现新疆》《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新疆1912》《西藏1934》《新疆1945》等著作。以前就知道他出生于新疆,并毕业于新疆财经大学。

两个月前,他陪同夫人来武汉参加医学学术会议,期间,他们夫妇来我单位与几个当年报社的老同事聚会,随后我邀请他们夫妇到红安新民书院参观。我找出当年《长江开发报》的合订本,在已发黄的报纸上,很容易找到崔保新的名字和文章。

cdb0914243a1fb3ccce1483ed157f3d.jpg

崔保新在红安新民书院看《长江开发报》合订本


前些天他给我寄来了新出版的《寒松——袁国祥自述·睇视文本》。该书“将袁国祥自述与睇视熔于一炉,既可视为简约版的袁国祥传,又具有亲历、亲见、亲闻的政协文史资料特征,通过跨度长达70年的时间脉络,全方位地展现了边防战士形象。翻卷阅读,边疆的变迁、雪域的神韵、军人的奉献、民族的互助、战友的情谊、袁家的故事,将徐徐映入你的眼帘,滋润你的心灵。”

说实话,我曾参与电影频道与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推出的“共和国名将系列”,走访了很多将军家属,也收集了很多开国将军的传记、回忆录等。近些年混迹于书画界,参加了很多老前辈的书画、摄影开幕式及文化活动,也收到了很多老前辈的回忆录、文学作品集、书画集及摄影集等。但作为他们“峥嵘岁月”的“局外人”,我只能是以一个观众、读者及藏书爱好者的身份,对他们“老有所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表示尊重和敬佩。

而崔保新主编的《寒松——袁国祥自述·睇视文本》,则让人对一个陌生的老将军一下子熟悉起来,也高大起来。崔保新完全揣摩透了读者的心理,一看就知道费了心思,也动了大脑筋。全书既不是“一气呵成”,也没有“纵横交错”,而是采用老道的“夹叙夹议”,不生涩,不枯燥,让你有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并“渐入佳境”。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如果不是有心或有意去了解某个人物与某段历史,是很难产生共鸣或“代入感”的。换言之,与袁老将军“素昧平生”,他的经历和故事虽百转千回、惊心动魄,但我可能始终是一种“局外人”心态。当看到袁国祥17岁参军的第一天就成为一个摄影员,当看到黑白照片《军垦第一犁》《喀什解放入城式》《教导团女生大队在壁滩上行军》《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守卫在帕米尔高原》时,当看到袁老将军事无巨细的文字描述时,我忽然有一种“神交已久”的感觉。

未命名图片.jpg

军垦第一犁


8560d9535ab6c5f1e0fceaba590d665.jpg

喀什解放入城式


9093283c0ca7e4bb16f0cf338e6027d.jpg

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


9371f8e12e7cf9c771822f8cae81388.jpg

教导团女生大队在壁滩上行军


8b62cbd47bda7f8ec161b762b9ccbf7.jpg

守卫帕米尔高原


我秉承的“记录生活,记录身边,记录痕迹”及写日记、写微博、用手机记录等所有被朋友们诟病的“自恋”行为,似乎都是在步袁老将军的后尘。

如今所谓的图文时代,让我们以“见证历史、记录历史”为傲,殊不知,早在70年前,袁老将军就开启了他的图文记录时代。他是独一的,也是唯一的。因此,旷世无匹,弥足珍贵。

袁国祥,中国图文时代一颗屹立不倒的寒松。

正如崔保新在后记所言:袁老是一本大书,值得为他树碑立传。

崔保新主编这本书是值得的,而我们读这本书,更是值得的。

 

 

书评鉴语链接:

——简评《寒松——袁国祥自述·睇视文本》

 

按语:书名“寒松”取自独臂将军左齐为袁国祥的题字,意出陈毅元帅的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本书主编崔保新认为,睇者,广视泛议之意。自述与睇视并行,可以让人们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将军摄影家”一生的奋斗和信仰。《寒松——袁国祥自述·睇视文本》既有袁国祥的著述,也收录了他的战友、朋友们写的回忆性文章,还有部分媒体对他的采访,以及袁国祥将军的摄影作品代表作。该书出版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书友及专家学者的好评,该书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发行。现收集摘录部分,以飨读者。

3.jpg 

袁国祥将军近照

 

李维青(教授、编审、北师大心理学博士)

《寒松》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看书也看图,看袁国祥将军拍摄的照片,品袁将的的文章,阅众人对袁将军的评说,一种享受中的思索,回味中的挖掘……

袁将军留给我们,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真实的新疆,深刻的新疆,流畅的新疆……

袁将军曾是新疆政协文史专员,他的作品是重要和珍贵的文史资料,他的为人为事为学问,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袁将军一起活动,是快乐的、有趣的、凝重的,余味久远的,和袁将军一起探讨,我又感受到了一个军人、文人的气度和风骨……

 

范聪卓(新疆人民出版总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

袁国祥将军用镜头记录了新疆,由此,新疆让历史记住了袁国祥将军。他老人家毕其一生,见证定格新疆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疆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历史瞬间,无法想象,假如缺失,那一定是历史的大遗憾。袁国祥选择了新疆,新疆成就了袁国祥;袁国祥亲情新疆,新疆不能忘记袁国祥。

感谢文化学者崔保新以文化人的使命担当,跨跃历史,从繁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编目成章,推出了自述加睇视的文集文本《寒松》,长镜头、广角度、立体式呈现了袁国祥将军既不凡又平凡的人生,这是代表新疆人给一名老共产党人、将军、摄影家的一帧历史存照,弥足珍贵,值得珍藏。《寒松》乃国祥。

 

崔保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寒松》主编)

人生至少要干一件漂亮的事。袁国祥干了两件漂亮事:一是从士兵到将军,二是从将军到学者。可以想象,做成这两件漂亮事,非经炼狱式的考验则不能成就;没有勇气向生理和心理极限挑战的人,绝难有非凡的事业:文人如司马迁,他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史记》,而《史记》则使他永恒;军人如黄继光,他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我们用记忆留住了永恒。袁将军87、88岁两上阿里边防,舍他其谁也。袁国祥的两件漂亮事,均浓缩在《寒松》中。你想做成漂亮事吗?请读《寒松》吧!

微信图片_20210901092531.jpg

莽莽昆仑

 

梁醒吾(羊城晚报出版社《寒松——袁国祥自述·睇视文本》责任编辑)

收录在《寒松》内的图片,大部分为袁将军拍摄,记录着新疆的党史、军史、地方史、兵团史,以及边防军人的生活,都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他摄入镜头的昆仑山、班公湖、帕米尔高原等自然景色境界博大,意蕴神奇,流泻出独有的情调与静美的韵致,有极强的审美性。

《寒松》所收文稿一是袁将军自撰,写他在新疆从军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退休后多次重返部队的故事;二是他的战友及晚辈所写的回忆文章,多是对他所作的贡献表示赞叹和敬佩。读者从这些文章中,可以多视角了解到当年解放军官兵卫国戍边的感人事迹。

 

高重玲(《寒松》封底书法作者)

粗览全书结构,细读主编与袁将军的微信往来,便被紧紧抓住了,迫切希望往下看。这本书所写的不仅仅是袁老的个人生平,他代表的是为解放新疆、建设、守卫新疆奉献一生的老一辈开国元勋们的光輝历史。此时才真正明白了主编所说宣传“红色文化”的意义。期待更多年轻一代通过《寒松》了解新疆党史、新疆军史、新疆历史。

 

华维国(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绿水西输调水课题核心专家)

《寒松》需要静下心来、以虔诚的态度认真阅读,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守护边疆的前辈的崇敬之情!读完此书,精神又受到一次洗礼,使我的新疆情怀更加醇厚!

“西北旺、则中国旺”,新疆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这基石目前如此稳固,不就是因为还有无数像“袁将军”这样“无我”的“寒松”在守护吗?我在大连,向守护西北边陲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些“寒松”!

 

韩栓柱(新疆老干部摄影家协会主席)

袁国祥将军是新疆摄影界的一面旗帜,他随王震将军进疆,并用手中的相机拍摄纪录了大量解放新疆、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等珍贵的影像资料,中国摄影出版社2019年版《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第二卷)专题收录了袁将军的专访:为新疆传播影像的将军,永载在中国摄影史的史册上。近日,细细品味《寒松》一书,字里行间领悟袁将军的人生轨迹,历史岁月中感知袁将军的内心世界,有感而发赋诗一首以表达敬重之意:戎马一生历艰辛,影留千秋报国门。

 

老骥伏枥笔不缀,寒松傲霜铸军魂。

 

贺继宏(克州史志办原主任,玛纳斯研究专家)

《寒松》如实纪录了身背相机、荷戈载戟,西出阳关,转战昆仑,为国戍边几十年,劳苦功高的将军摄影家袁国祥,也记录了珍贵的历史。袁国祥将军在工作之余,摄影千万张,著书几十卷,其社会贡献让人敬佩、敬重、景仰!《寒松》既是将军自己的自述,也是几十位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的评述。拜读、欣赏之后,给人以充满了真善美的正能量,让人振奋,倍受鼓舞!

 

靳艺星(乌鲁木齐市图书馆馆长)

袁国祥将军的一生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教科书,需要细细品;慢慢读,对入职者他是人生坐标,对奋斗者他是前行的灯塔,《寒松》一书即是他个人戎马一生、奉献一生的全景记录和真实写照,更是新疆军旅老将军、老战士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一座精神丰碑。

 

夏米(赛福鼎·艾则孜藏书馆负责人、新疆近代史研究者)

1952年9月,时任新疆省政府副主席赛福鼎·艾则孜将毛泽东回信转交至帕哈太克里乡农民的手中,这珍贵的一幕被记录了下来发表在《新疆日报》上,现今保存在当地的红色纪念馆内,几十年来,这张照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感动了无数群众。《寒松》读至最后,才发现这历史性的一幕竟然就是由袁国祥将军所拍摄的,不禁感动,袁老的故事,是见证了新疆和平解放72年的故事;是英雄儿女保卫建设家园的故事;是寒松不老,精神永驻的故事!最后为将军送上赛老的诗“……生命的意义在于对人民奉献,为之我们应坚守信念,只有如此才能永留人民心间。”将军的寒松信念必将在后辈中传承延绵。

 

贺捷新(作家,文史研究学者)

袁国祥十七岁投笔从戍随王震大军戍边新疆。一生勤能朴厚,军功斐然。兼出版亲历文图集25部,被誉为“将军摄影家”。

 

《寒松》涵拥厚重:举凡新疆西藏戍边史料故事,如“南疆纪事”“阿里笔情”等七编,文字有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历史资料特色,深具阅读收藏价值。该书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主编历史学者崔保新对新疆近代史有深刻研究。

 

赵北明(作家,文史研究学者) 

《寒松》记载了一个老党员、“将军摄影家”——袁国祥的战斗精神、军旅情怀和艺术风骨。主编以敏锐的视角和诸多翔实回忆、众多评论、第一手访谈,为读者充分呈现了新疆尤其是南疆(包括阿里)解放以来从贫困落后到繁荣振兴,各族军民共建共卫祖国边疆的历史情境。

作为一名军旅摄影家,袁国祥将军经常爬雪山、上高原、到边防、下农村、走牧区,为卫国将士们“树碑立传”,为各族群众“歌功颂德”。他以70多年来不辍的摄影和笔耕,为读者留下了鲜活的历史性真迹。

 

湖南图书馆:

2.jpg

昆仑山强拉山口


1949年9月,17岁的袁国祥在张掖加入王震兵团西进大军。

1962年10月,30岁的袁国祥参加中印边境西线自卫反击战。袁国祥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他强忍剧烈的高山反应,爬上5651米山巅观察敌情,印军的飞机在山腰盘旋,一顶顶空投物资的降落伞像蘑菇一样飘然散开。

袁国祥不顾个人安危,全身暴露在火力之下抢拍镜头。除拍照外,他还组织担架队,清点俘虏和敌人尸体,寻找密码、文件、地图,召集边民开座谈会。袁国祥参加过一个班的座谈会,大家激昂热烈的发言时,一个叫郝贵堂的战士面向帐篷口,一言不发。他问为啥不发言时,郝贵堂一下哭了,说班长、排长骂了他。袁国祥立即找班长、排长,让他们找战士谈心、道歉,他说明天就要上战场,不能让一个战士受委屈。班长和排长向郝贵堂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他很感动。在攻克敌人据点时,郝贵堂冲锋在前,子弹打穿了前胸英勇牺牲。班长和排长看到抬他的担架时,热泪盈满了眼眶,战士无不愀然动容。

1978年10月,46岁的袁国祥奉命戍守世界屋脊阿里高寒边防。1988年4月,军委主席邓小平签发命令,授予56岁的袁国祥少将军衔。

2019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87岁的袁国祥名列第一。

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人物,他不仅战斗在前线,还拿起摄影机对准了帕米尔高原,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定格在一张张绝美的摄影作品里。

袁国祥是第一个将镜头对准帕米尔高原的摄影家。1952年,他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骑马7天上了帕米尔高原,又骑了两天牦牛到了最远的明铁克哨卡,拍下影响深远的《雪山铁骑》,第一次在军内外展现西陲边防军人的英姿风采。天垂云低的高原情调,塔吉克的鹰笛舞,首次被摄入镜头。著名作家艾叶、杜鹏程为照片所感,热情撰文在《解放军画报》发表。第一次向全国和世界撩起祖国西陲神秘的面纱,引起极大的反响。

1954年,袁国祥随骆驼大队初涉昆仑山。他和搞测绘的5个战士骑马打前站。连绵雪山,万仞冰峰,令人目眩的深涧里有驼马的尸骸、白骨,十分凶险。5天后他们到达海拔5200米的桑株大坂,7天后隐隐传來驼钤声,这是一幅怎样惊心动魄的情景啊!千峰骆驼的长链逶迤在昆仑山巨大的皱折中,眼看一峰骆驼滑坠,情急中战士割断牵绳,那庞然大物泥丸似的翻滚弹跳,驮子散开,面粉、大米、菜叶、罐头、白洋粉飞扬洒,一陈功夫复归岑寂,沉浊的铜铎声又缓缓摇向昆仑深处。袁国祥屏息凝神按下快门,拍摄出《驼钤叮咚越昆仑》《踏破高原千里雪》等作品,以广阔深邃的内涵,雄浑磅礴的气势,成为摄影艺术的珍品,被多家有影响的报刊和画册选用。

昆仑山大风刮起,皮大衣单薄得像纸糊的一样,一夜大雪,人驼就消失在茫茫雪海,稀薄的空气让人张口大喘息。越险峰,涉湍流,历时54天,行程1500多公里,到达阿里。袁国祥深入雪山哨卡,常年驻守雪域高原的边防军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无私奉献的襟怀深深感染着他。印度洋的湿雾常年笼罩着喜马拉雅山,为了拍好照片,他住在强拉山口的哨所。《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巡逻在强拉山口》《巡逻途中吞冰咽雪》等一批反映边防军人生活的优秀照片,都是他像枕戈待旦的士兵一样,在转瞬即逝的天光中抓拍的。

袁国祥第一次昆仑之行历时半年。讴歌为昆仑献身的边防军人是他摄影的主旋律,此后他又换骑马、骆驼、牦牛,6次登上昆仑山,拍摄了不少经典作品。

袁国祥用40余年的时光,拍下那么多表现昆仑山的照片,每帧照片都寄寓着他浓烈的情怀。一帧帧照片陶冶着一代代人的思想情操。他深情地说,想起昆仑山,每个人心中郁积的块垒定会涣然冰释。

袁国祥对昆仑山的情愫如此笃深,以至后来有的报刊抄袭过他写的文章,无偿采用他的作品,他大度一笑,“只要宣传昆仑山,别的都不要计较。” 他对上过昆仑山的人,怀有特殊的敬意与信赖。

凡了解袁国祥将军的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寒松”是独臂将军左齐在1990年为部下袁国祥的题字,时隔近30载,寒松不老,实至名归。

纵观全书,《寒松》所写的不仅仅是袁国祥将军的个人生平,他代表的是为解放新疆、建设新疆、守卫新疆奉献一生的老一辈开国元勋们的光辉历史。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