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彭四平《监利传》
一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我们的故乡是监利,我们知道监利多少事呢?说起监利今天、昨天,可能知道不少,或者略知一二;问起监利前天、上前天,那就“摸头不知脑”,甚至“两眼一抹黑”。欲知家乡史,不是一件容易事。那是要到监利博物馆里看出土文物、监利档案馆里查文献资料的。听说有好几个朝代资料奇缺,有很多史料也看不大懂。因而很多人对家乡历史不熟悉,处在“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混沌状态”。可我们都想成为热爱家乡而知根知底的明白人。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彭四平帮我们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新近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监利传》,可让你足不出户小半天阅尽监利五千年历史,清风徐来谈笑间结交监利前朝上百个名人,或能让你大体清楚从哪来到哪去,让你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挣那几两碎银更清醒,让你就着两三个小碟子喝上六七两监利粮酒不糊涂。
彭四平是哪个?监利市网市镇三官村的,先后就读中国新闻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一直在省新闻战线工作,个子不高,境界蛮高,眼睛不大,格局蛮大,年纪不老,文笔蛮老。出书多册,长于写传,曾写《穆青传》,就是那个写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䘵的穆青,还写过《赵祖炳传》,那是咱们监利的老县长。他写传学的是史界太祖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不仅靠谱,还可读。
二
邀你一起来读彭四平的《监利传》,我把这件好事有意义的事,称作“邀君共赏故乡千年月”。
《监利传》实际上就是监利史,全书21万字,分6个部分,以朝代为经,以人物为纬,从春秋战国写起,一直写到“解放前”。上下五千年,上百件大事徐徐展开,上百号人物呼呼登场,是一部精彩动人的监利历史连续剧,或可称“纪传体的监利通史”。每个监利人都可以从里面找到老家、找到族人、找到门前那座山、屋后那条河、斜对面那个庙,十分的亲切和暖心;不是监利人,也可以当作电视剧看,当作历史小说读,当作诗词散文品。
我替大家先读《监利传》,不是一般浏览,而是精读细品,因为我想给大家当向导搞服务。所以读每一篇都做笔记,记标题、记年代、记事件、记人物、记作品、记感受。一篇不落,全部读完。我读这本书,由分而总;我向大家介绍,先总后分。
古人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高处看监利,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物产丰富,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好地方。从总体看监利,五千年监利史,是用汗水、鲜血、生命凝成的历史;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顽强拼搏的历史;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探索中收获成功、奋斗后赢得未来的历史。从地域特征看监利,五千年监利史,是战祸连绵、水祸连绵、劳动人民长时期痛苦不堪的历史,是得江湖之利、遭江湖之害、与江湖抗争的历史,是享鱼米之福、交鱼稻之税、用粮食和水产为国家作贡献的历史,是民风淳朴又彪悍、百姓善良而勇敢、人民勤劳且敢于斗争的历史。我读《监利传》,读出一个真真切切的感受,那就是做一个监利人真好!
读历史不能光说大话、打蛋哈哈,要落到实处,至少要把三个方面搞清楚。这也是我的收获吧。
一是把历史脉络搞清楚。江有江的流向,山有山的走势,历史总有脉络可循。一部监利史,全过程全方位融入中华民族史。也就是说,把中华民族史搞清楚了,也就把监利史搞清楚了。我们的大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并且是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古国,“中国曾经被打败,但中华文明从未被摧毁”。我们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监利与中华民族一起走过,炎帝黄帝蚩尤、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百年屈辱,直至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一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一部监利史,像一面鲜艳的彩旗飘扬在中华民族史上。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五千年监利有与时俱进的“同”,也有个性鲜明的“异”。我从《监利传》中读到,先秦时期这里群雄并起、三国时期这里英雄纷争、唐宋时期这里波澜不惊、元明时期这里进士辈出、清朝时期这里文化兴盛、近代这里抗日英勇。近代后面大家都知道,我用“四个天地”来形容,解放监利开天辟地、建设监利改天换地、改革监利翻天覆地、新时代监利阔步前行在经天纬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顺着这个脉络往下走,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在监利人民团结拼搏下,监利明天更美好,监利人民更幸福,监利乡村更美丽!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发展的规律,这是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潮流!
二是把重大事件搞清楚。历史是由重大事件构成的,如同楼房是由梁柱支撑一样。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大都会在监利这片土地上体现,比如改朝换代,天下基本同步。但监利也有属于自己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些事还会深刻影响国家民族走向。我以《监利传》为主,参照其他文献,按朝代顺序梳理出42件“历史大事”(供大家参考):
黄帝铸剑炼丹白螺狮子山(传说);
楚灵王建章华台、伍子胥过昭关、申包胥搬兵救楚,范蠡归隐华容、黄歇拥立太子、屈原离湖赋离骚;
天下中庸看胡广、曹操败走华容道、孙权始设监利县、马援建北洲寺、智者大师为杨广授戒、西梁首设监利郡;
周喻调集十万民工修监利垸堤,唐稷全力治水筑堤围堰,杜渐筑监利土城、王十朋一路写诗过监利、岳飞驻军白螺矶、陈友谅柘木陈棚练兵,成化十二年流民潮涌监利、永乐辛丑年一榜三进士;
朱材哲升任台湾知府、余庚阳三原任上美名扬(曾任富平知县)、平子奇状告堤董李赓廷、王柏心独步江汉五十年、清朝末任知县创办首个女子学校;
王遐举一门三位书法家、程砚秋拜李彩云为师、黎元洪题词董烈妇、彭松龄打响淞沪会战第一枪、千名将士血染白螺丁家洲机场、贺龙创建洪湖革命根据地;
1949年监利县解放、1954年8月8日监利扒口分洪、1982年“分田单干”、监利粮食产量全省九连贯、98抗洪创造历史奇迹、税费改革与取消农业税,一桥一路通车、2015年6月1日晚长江客轮翻沉事件与“小城大爱”、2020年6月12日国务院批准监利撤县设市、2021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42件历史大事可分三个类别。事关国家大事,比如伍子胥灭国、申包胥复国、曹操败走,将军抗日、洪湖革命、现代化建设。事关民生要事,比如县令治水、县丞筑城、女子学校、九八抗洪、取消农业税、小城大爱、脱贫攻坚。有一类事没法一一写上,那就是监利历史上遭受上百次长江溃口,监利人民是洪水泡大的。事关文化盛事,比如屈原赋离骚、王十朋写诗、一榜三进士、王遐举书法、青衣大王。42件历史大事有三个特征:和平时期大事不少,战争时期大事更多;事关国家不少,事关民生更多;中间大事不少,前后大事更多。总之,天下大事有监利,监利常有天下事。
三是把重要人物搞清楚。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历史的坐标、是时代的旗帜,没有英雄的地方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监利从来不缺乏英雄,英雄从来不缺席监利。上述42件历史大事,很多是英雄大事。这里说的重要人物大多是英雄人物。因年代久远有些英雄人物“户籍”有争议很正常。我把他们分成“过境英雄”和“本土英雄”两大类。
先说“过境英雄”吧。黄帝和蚩尤,关云长和曹操、岳飞和杨幺、朱元璋和陈友凉、太平天国军和曾国潘的湘军,他们是“死对头”,都把监利当战场,打胜仗和打败仗我都称他们为英雄。贺龙、彭德怀,还有“共和国一号烈士”段德昌,更是我们熟知的近代英雄。为何古今英雄荟萃监利,因为监利地势险要、兵家必争,取监利则扼长江、锁洞庭、上控宜昌重庆,下制武汉南京,南指长沙广东,北连荆襄豫陕。监利因有长江和洞庭相交,是东南西北的“锁芯”。可以这么说,取监利则取胜,得监利易得天下。
过境的“文化英雄”也不少。屈原、郦道元、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陆游、刘挚、徐积、王十朋、孔思明、查慎行等等,他们都是监利的特邀嘉宾,都让监利文化流光溢彩。其中有几位应该隆重介绍。屈原在监利住的时间长,最喜欢住离湖边上。离湖是监利历史名湖,跟今天的西湖东湖一样有名。屈原写的《离骚》为什么叫“离骚”,百度上说离骚犹离忧,离,别也,骚,愁也。我看离骚,就是“离湖写骚”,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离湖抒怀”。因为屈原在监利离湖边上写了这个“与日月同辉”的“骚”,才有了后来无数文化名人来离湖读这篇“骚”,“离湖读骚”便成了监利名景,其实不如换个名字叫“离湖写骚”更有“专利和版权意义”。《监利传》上说,范仲淹小时候随后爸生活在荆湖白螺军营,这是最新研究成果。监利曾属巴陵郡,唐宋时期的洞庭湖,与现在的洪湖一样,监利参与共同管理部分水域。都说范仲淹没有来过岳阳楼却能神奇描绘洞庭风光,看来此说不对了,他是从小在此读书埋下“先忧后乐”的思想种子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陆游这些大佬都到过监利?必须的!凡游岳阳楼,必经洞庭湖入江口。这个入江口就是监利白螺三江口,历史上叫西江口,历代无数文人骚客来此歌吟西江口,“西江月”这个词牌或是因此产生。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十朋是对监利文化是有特别贡献的。他途径监利,一路船行一路歌,写了《王家市》《紫薇寺》《福田寺》《鸡鸣渡》《鲁家洑》多首名诗。我曾到监利福田寺镇给农民讲课,很多农民兄弟背得他的“万年天子寿,一瓣福田香”的名句。
再说“本土英雄”人物。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中国忠贤典范”申包胥,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黄歇君,文章天下第一的胡广,将关公点化成武圣、给杨广当佛教老师的智者大师等等,这些监利大英雄,像明月一样高挂在中国历史的长空。再如探花裴纶、文学家王柏心、“官越做越小”的孝子任伦、辞官侍母的王佐,以及单枪匹马闯贼营的甘肃布政使龚荣恩、平乱有功的余庚阳和他写得一手好诗的妻子、呕心沥血建宜兰的台湾知府朱材哲、出资筹建家乡的山西布政使胡大任、为老百姓告状却被强盗杀害的平子奇、京都五大名笔之一王遐举、汉剧领袖李彩云,这些优秀人物,都是监利历史银河中耀眼的星星。还有元明十八位进士、清朝三十一位进士,都是监利的历史骄傲。包括明清两代受封而树牌坊的几十位烈女节妇,虽有历史局限性,也值得后来人纪念和反思。
“风流人物看今朝”,在洪湖革命中牺牲的十万英烈是监利历史上最大英雄群体,他们以集体英雄群像定格在历史的天空;在建设与发展、改革和开放的当代,更是“遍地英雄下夕烟”。今天,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有很多监利英才,期待他们建大功、立伟业,成为新时代英雄。
通过学习《监利传》,我对几个历史人物有新的认识,估计很多老乡朋友会有同感。一个是申包胥,以前只知道他搬兵救楚的“爱国之举”,现在又多了四层了解,一层是明知“耿朋友”伍子胥欲灭楚国虽劝诫责备却不泄漏于人的“朋友之谊”,二层是搬来秦兵身先士卒上阵杀敌的“将帅之勇”,三层是复国之后拒赏归隐的“淡薄之志”,四层是受命出使越国教勾践“智仁勇”三策坚定其伐吴决心的“战略之谋”。这样的“完人”无愧于“中国忠贤典范”,是照亮那个时代、也是照亮中国历史的一盏明灯。一个是黄歇君,以前只知道他是战国有名公子,门客超过3000人,现在更多了解他,“与熊完太子一起到秦国当人质,辅佐太子继承王位成为考烈王;后来被人操纵找个女子怀孕后,献给考烈王当妃子,私怀的太子后来成为楚幽王,黄歇被人算计杀头”。这叫“拥立太子当王该赏,私怀太子当王该诛”。一个是范蠡,原来只知道他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带着西施隐居,做生意发大财成为陶朱公,现在知道他,“离楚而建首功、离越而成首富、离齐而成首隐”,一生做减法,三次创第一,这个“中国高人”晚年归隐华容(监利)。还一个是裴伦,以前只知道他高中一甲第三、探花及第,是监利历史上“第一学霸、第一考神”,这次知道他,“小时候老爸召他进京读书不去、当主考时女婿想开后门不理、荆州太守送他布匹不收,入翰林院被宦官陷害不惧、当右布政使遭诬告不怕,反对摄国之臣篡位被罢官不忧。”他这种“得失不介于心,夷险不易其节”,就连明成祖也很佩服,称赞为“真御史”。还有那个平子奇,以前只知道他敢为老百姓告状,现在更深了解他,“虽亲戚而不认,一直告到表兄被腰斩;虽大官而不怕,竞敢拦住林则徐喊冤;虽威武而不屈,宁被强盗杀害也不从”,堪称“天下第一讼师”。最后是我的邻居王柏心(他住螺山,我住杨林山,虽然我俩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两山只隔15里,当时螺山属监利,时人称他“王监利”),这个人不愿北京当官,却喜欢上书朝廷;不肯辅导皇帝,却喜欢培育家乡子弟;不能上阵打仗,却喜欢教人用兵;不能领导治江,却喜欢写调研报告指导治江。他的经论10篇、奏章8条得到慈禧太后肯定。我们搞调查研究当参谋助手要好好向这位老人家学习借鉴。有感写了几句顺口溜以表敬意:《怀念邻居王柏心》
七十五载历四朝,晚清伴君共飘摇。
荆南主讲报桑梓,天下结交尽英豪。
导江三论留青史,奏章八篇成凤毛。
独步江汉谁启后,代有才人领风骚。
三
分享了收获,再分享感受。
我读《监利传》,最先读出的是责任。
彭四平在后记中写道:“监利是我的家乡。当我弯下身子去了解她时,蓦然发现除了儿时的点滴记忆,对她的过往是如此的陌生。”“我决定深入了解家乡的过往。随着资料像午后的阳光越来越灿烂,我看到了许多《监利县志》上没有的内容,它们散落一旁,没有人收集整理成册,令我百思不解。我耐心的对它们进行梳理和归类。”这就是彭四平自我加压的责任,也是他写这本书的动力。
解放军在监利抗洪抢险
我想起了写《史记》的司马迁,当年为李陵事件辩护而遭受宫刑,一个男人把命根子割掉了,身心该有多痛苦,哪里还有脸见人,何况他是个有身份地位影响的人呢!可他为什么没有上吊自杀一死了之,却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煎熬中,“汗未尝不发背沾衣”地把《史记》写完?他要对历史负责,对父亲说过的“小子虽然不聪敏,但是一定把父亲编撰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 的重大使命负责。
我们是监利人,要为家乡担责。我曾经写“我们都是家乡人,我们都以家乡荣,我们都为家乡拼”,所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智的出智,有什么就出什么呗。像彭四平这样,找准“家乡所需、乡亲所要、自己所能”,办一两件对家乡有功、对乡亲有益的事,不枉做回监利人。
我读《监利传》,深受感动的是情怀。
彭四平用了很多笔墨介绍监利人民的创造发明和生活习俗,包括监利刺绣、印染、漆艺、建筑、饮食、民俗、民歌等等。我们很多行业的朋友都可以按职业和兴趣作进一步的整理和拓展,必有更多更大收获。他在后记中写道:“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有些资料,我不止一次的问自己,这些材料县志中为何不收录。后来逐渐明白,县志注重宏大的叙述,对‘边角余料’,可能知而不用。我想我那时,就像猎犬追捕兔子,兔子钻进偌大的灌木丛中,猎犬没有办法,又不忍离开,趴在那里,等待高光时刻。”他还介绍,“作家陈幸惠更是不远辛劳,多次到哈佛大学中文图书馆,帮我扫描有关监利的史料。年近八旬的刘应华先生,将他珍藏的明代《监利县志》供我参阅。”这些都是令人感动的家乡情怀。
人是有情怀的人。我们经常说的是“家国情怀”,用在监利人身上,一点都不大。我曾参加98抗洪,监利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保住大武汉、保住京广大动脉、保住江汉平原,毅然扒开防守几十天的三洲、丁家洲、西洲,十万灾民无家可归,直接损失高达数亿元,监利人民无怨无悔。这不是最伟大的家国情怀吗?我这里还想说“家乡情怀”。王柏心先生不肯京城做官,回到监利赡养父母、帮助家乡发展,指导干部治水。他就住在“村氓市小恒争米”的螺山那条扁担长的小街上。他曾深入到我爱人老家柘木薛坛、还有上车湾两次调研江堤溃口情况,写出著名的《导江续议》上下篇。胡广总督推荐他给皇帝当老师,他以母亲年事已高婉拒,却恋着荆南书院当主讲,乐于在家乡教书育人。这是监利名人的家乡情怀,也是我们监利人共有的家乡情结。我们要把这份乡情转化成爱家乡、建家乡、富家乡、美家乡的行动上来。在家干好家乡事,在外关心家乡事。多为乡亲跑个腿、多帮乡村支个招,多给家乡办点事。万一做不来什么,常回老家看一看,常给同学朋友打电话问一问,常在阳台上向着家乡的方向望一望。
我读《监利传》,非常敬佩的是见识。
写史作传离不开才华。发黄的历史未免枯燥,而这本书我愿意读下去,还因为作者文笔老到,脉络捋得清,事情叙得明,故事讲得好,人物写得活,有很多写景抒情的地方给人美感、让人感动。见识高于才华,才华横溢也只能涌出“平湖秋月”,见识则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过去读《史记》,往往感叹司马迁对人物事件的描述,把他当作“历史小说”在阅读、当作“无韵之《离骚》”在欣赏,更多关注的是文学成就。其实更要敬佩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更要从首创纪传体通史、不以成败论英雄、关心下层人民这些方面来认识其“卓见绝识”,真正把握其“史家之绝唱”的不朽价值。《监利传》也是监利的史记,它与前代先贤写的几本监利史书(县志)比起来,在于视角更平、落点更低,更多关心底层人民,愿意把那些“边角余料”都用上去。这是什么?这是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历史观,这是为监利人民立传、为咱老百姓写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也是人民写就的。作者把大量笔墨倾注在监利人民身上,写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写那些“引车卖浆者流”,包括平民英雄,包括基层官吏,特别是那些对国家负责、为人民做事的好官清官。这种平民视角、百姓眼光、人民情怀,是写史作传的“魂”,也是作文做人的“根”。
这个见识还体现在对一些重要人物事件的“识见”上。比如对伍子胥。一看标题就是观点鲜明,《伍子胥忠孝耀古今》,开篇就铺垫:伍子胥生活在群雄割据的时代,生活在儒教还没有诞生的时代,生活在礼坏乐崩的时代。
伍子胥
接着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吴起为能领军攻齐而随便杀了出身齐国的妻子,一个是司马子期没有喝到中山国国君赐分的羊肉汤,就因这点“挑不上筷子”的小事,竟游说楚王大动干戈灭了中山国。最后给出的结论是,伍子胥用春秋大义开启中华文化的忠孝之魂!所谓“吴人祠之,以显其功。示后世之为人子;楚人祠之,以彰其孝,示后人之为人君。”这番说法,或许改变了我对伍子胥的一些“成见”。我过去对两个大人物是有不同意见的,一个是关云长,他为了个人情义,放跑了“国家敌人”;再一个就是伍子胥,他为了报家仇而不惜灭了自己的国家。这两个人都关联监利,一个是在监利犯的“错”,一个是监利人犯的“错”。就连伍子胥本人也承认这个“错”,他跟申包胥“坦白”说,我这是“日暮途穷”而“倒行逆施”。再说,如果当时是礼乐崩坏,大家都没有国家概念,那申包胥为什么能拼死救国复国呢?既然我们歌颂申包胥救国,那为什么却要肯定伍子胥灭国呢?总不能同一件事件有两套标准吧。当然,尽管我也是个比较犟的人,但并不影响我承认伍子胥是中华民族的“超级英雄”,如同我承认关公和曹操都是“超级英雄”一样;也不影响我认为彭四平有见识,本来历史上就有两种或多种说法嘛,就连司马迁也是高度赞扬伍子胥的,说他“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怪不得彭四平理直而气壮的。写史作传,评判人物,不能像口里含了萝卜说话吞吞吐吐的,不能像坐在洗澡的脚盆里打屁只鼓只鼓的,要有主见(当然首先是正确),还要敢于亮出主见,就像李云龙亮剑一样!虽一家之言,只要立得住;仅供读者参考,也不强加给读者。他说他的,你看你的,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流不尽的故乡情。今夜邀君共赏故乡千年月,遥想千年之后明月犹照故乡后人谈今人。夜深了,谈久了,我引彭四平一段话结尾吧:
山高路远,来日方长。感谢《监利传》,让我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着了解的越深,我对她越来越充满敬意!我爱监利,就像子女爱父母,亘古不变。
写于2021年8月16日武昌东湖明月夜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余爱民,系湖北省委政研室一级调研员、华中农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外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