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项见闻的诗集《北漂手记》札记
项见闻近照
人物名片:项见闻,男,70后,湖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为纪念亡母而重新拾笔,诗歌、小说、散文、诗词、诗评见《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报》《诗刊》《诗选刊》《诗潮》《星星》《诗歌月刊》《中华诗词》《北京文学》等百余种刊物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获全国各类文学奖数十。作品入选《当代中华诗词库》《中国青年诗人作品选》《中国诗歌年度优秀作品选》等数十种年度选本。著有散文集《夜来风雨声》,诗歌集《北漂手记》《我那遥远的内荆河》,诗评集《一诗一品》,古诗文合集《拾雅阁主人古诗文集》等多部 。先后担任过基层农村党支部书记、企业会计等,现为中国蔬菜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新发地董事长助理,湖北大溪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
“北漂诗歌”已经成为当今诗坛一个鲜明的地理标志。在城乡二元结构形态下的今天,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正处于矛盾、冲突和过渡中。北漂诗人们的诗歌“反映了时代特有的生命体验,描绘出这个流动时代群体性的精神地图,越来越体现出它在当代诗歌史上独一无二的美学和社会价值。”① 作为北漂诗人,近年来,项见闻在北漂诗歌群体中异军突起,成为一匹抢眼的黑马。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四卷《北漂诗卷》(师力斌、安琪主编)中,先后入选他十多首力作,《星星.诗歌理论》② 2019年第9期,四川师范大学陈小平(野岸)教授为他的《北漂手记》专门作过大篇幅的推介,引起诗坛名家们对他的关注和重视。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故土在哪,诗人凝视的方向就在哪。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精神上的原乡,这个原乡是生他、养育他的土地。只有不忘原乡,又直面生活的逼仄与困境的诗人才是真正的诗人。故乡是根,是北漂诗人们的精神血脉。正如项见闻在北漂诗歌中所写的,“就像村子里的那条河/不管相隔千山万水/在夜里,在清晨/没有一刻,不在我心中默默地呼唤”。诗人林莽曾指出,“建立一个崇高的“信仰”体系,是从一个一般诗人走向更高艺术境界的必然之路。”一个诗人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坚持什么,信仰什么,他对待诗歌才会怀有最高的敬仰之心。尽管漂泊者的“故乡”有时也是随机的,但诗人倾入的情感却始终是深沉与挚热的。从诗歌在场的叙述开始,项见闻用北漂人独有的经历在诗意里安身立命。他的这本命名为《北漂手记》的诗集,属于“北漂人”独有的原生态诗语。
诗是个体生命的绽放和表现,然而每个人的个体生命并非凭空御虚地存在,他必须在语言中找到自己的栖息之所。林莽在评价张二棍的诗歌时说,“质朴,不玩弄文字,不刻意求新,我们从中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气息”③ 。读项见闻的《北漂手记》,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他。项见闻的诗歌情感真挚,朴实,充满人间烟火气,既能折射出时代的背影,又有洞穿生活表象的思考和哲思。这部《北漂手记》,注重从生命个体的日常生活体验与自身生存的现状同时,在精神意义上实现了北漂人某种共性紧密同一的连接,就有了时代鲜明的烙印。万物皆同,“他人即是我的可能”。项见闻诗中的“我”,有着强锐的敏感。他有思有忧,有对生活的敬畏、反观、追问和怀疑,这也让项见闻的诗替代众多漂泊的普通人和沉默者言说时,多了一份担当和精神上的烛照。诗人用故土与漂泊这种“二元矛盾”来宣泄对故土的情愫,“为什么我每一次伫立远望/你都会令我如此的愁肠百结/思绪万千”。这种漂泊的矛盾也是真实存在的,和身在异乡的人一样,他们也达成了双方的同属关系。
二
从题材上解析,项见闻的作品均散发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抒情色彩。在诗歌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他的诗歌像一抹靓丽的云彩,具有清晰的辨识度。他的作品大多抒怀叙事,虚实结合,多条线交织,蕴含着个人丰富的文化积淀和诗歌创作激情。他根植于生活,以诗人独有的敏锐洞察力和激情,力透纸背,感染读者,唤起人们心中那份对诗歌理想境界的不舍之情。作为一个北漂诗人,他的诗歌指向明确,细节像一帧帧画面呈现,既有宏观视角的铺设,也有精微处逼真的细腻。如《在北方,咒语打不开命运之门》 里,“在北方,没有人问你从哪儿来/你来了就是一个完整的回答/不需要表白你曾经的辉煌/踏入北方的门槛,一切便从零开始/也不要说你一无所有/一无所有,便是你的财富/在北方,咒语打不开命运之门/你必须学会抛弃奢望/洗衣、煮饭、买菜、拖地/——鸡零狗碎的生活细节/你必须一一得心应手”
诗歌是语言、生命、个体经验等的积累和交汇。优秀的诗人总能借助生活中的具象进入诗歌的内核,将诗歌的美学特征与本体论融合在一起,相互论证。如他写“在北方/思念是一只只蚕儿/入夜便是作茧的时节/丝丝缕缕/无声无息/把孤独的灵魂/一层一层紧紧地包裹”,这里,“我”和“蚕儿”两个并列的角色在相互转换,穿插衔接,从诗歌开头就掀起一层层波浪,在空泛的时空维度铺陈开来,很直接的一种痛感基调便充斥在诗歌里。值得一提的是,其文本展现的智慧与凝练,思辨与情感,带给读者更加深刻的审美体悟。他不批判、不对抗、也不消沉,在用词语夯实的流动世界里,他的很多作品通过独特的语言艺术传递出炽热的疼痛之感,表现出诗人对故土的依恋和坚守;对家国的热爱和人文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的担当。如,“那么,就让我学做夸父/即便半路悲壮地倒下/也得奋力跨出这最后一步”,这种沉重而清醒的痛感,幻变为更加渊源博大的情感,那种对生活的爱,径直沁入读者的内心,震撼着灵魂。在城乡双轮驱动之下,他以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弱者的关切,表现出对当下漂泊者的困苦、迷茫的同时,还有觉醒。如他写 “预知北方所有的路口都是荆棘/我还得一脚踏进风雨/与其天天窝守一隅感叹生活的艰辛/不如在有限的生命里,作最后奋力的一击”
悲悯情怀是一个诗人的品格,也是诗人作品的底色。项见闻的诗歌,常常能从平静的细节呈现出悲悯情怀,却又不露痕迹的有一种莫名的疼痛感,这些内心深处的痛楚,运用词语的铺设架构,让简单的句子精微地展现出细节,这种亲近于平实的写法,烘托出一个个润物细无声的“在场感”,让读者为其真挚情愫感动。如他写《生日》 “从来没有人去问一只蚂蚁/如何生,又如何死/一如乡下的草,枯了又绿,绿了又枯”。卑微的具象背后,是他的悲悯心,和对现实思考和追问。如《春运》 里,“谁能摁下文字的快门,速拍下这一代人/脸上的表情,定格这些震撼人心的永恒”?
三
物我本是两个世界,项见闻笔下常常能够融为一体,读他的诗,你的思想会被牵引,有一种与他并驾齐驱的愉悦。现代诗写作越来越具叙事性,也就是所谓的“事实诗意”,诗歌没有绝对的议论与抒情,而应根据表达上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诗歌表述方式。在他的诗里触角敏锐,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静一动,一条河流或者一个村庄。他时而跳出自己,冷眼旁观,时而又把自己附于物象和“在场”之中,用生动、形象和鲜活的物象,去抵近灵魂。诚如他所言:“诗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无病呻吟,为文而文”。他以独有的真性情在作品中描述内心的觉醒与自知,或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或以大见小,将时代整体的生命凝聚在一个弱小的物象上加以思考和洞察。“忽然想起青蛙/想起我和它竟有惊人的相似/它善于在池塘和陆地两栖/就像我/常年奔波于城市与乡村”。“青蛙” 和 “我” ,这两个平行的物象在彼此观照中,不仅贴近生活的“在场”感,另具有了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诗意和举重若轻的智慧。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言说,我观照和自省。他在这首诗中举重若轻的隐喻,轻描淡写,不着痕迹。“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和它/都已习以为常” 。我们最终都会和生活打成平手,达成和解,而顺应时代发展的滚滚潮流。从这个精神层面来看,项见闻的作品便有了另外一个高度。
冯骥才曾指出,“人民的经历,才是时代的经历。” 项见闻的《北漂手记》不是他一个人的“北漂”感悟,而是他作为一代北漂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部《北漂手记》不仅具有撞击、震撼灵魂人的力量,且通过洞察生活背后的真相,给人一种艰辛而不沉沦,苦难而又不屈服的精神力量,我认为这是项见闻这部诗集的总体高度。他用诗歌的长镜头摄住了北漂中所见所闻及所思,其展现出来的真实、新鲜、原汁原味的“北漂”生活经历,彰显出他朴实而又厚重的诗艺才华,值得诗坛前辈的关注和期待。
注:
①:《北漂诗卷》第4卷第3页,师力斌《代序》
②:《星星.诗歌理论》2019年第9期,野岸:《于生活的真实中寻找诗歌的本质》——项见闻的诗歌《北漂手记》赏析。
③:《诗探索》2018年第4辑第153页 林莽:《简谈诗人张二棍诗歌的“质朴”》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陈啊妮,女,笔名叶子,居西安。现代汉语诗歌和西方诗歌研究者,诗歌评论见《星星》《长江文艺》等多种刊物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