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蘸雨书远秋

——江寒的《满庭芳.冬雨》赏析

d762d1b517c2cc1375192d47f684b14.jpg


 

大凡文学作品,尤其诗词,只有感知时代的脉搏,记录时代的大事,抒发对时势的胸臆与瞻望,才具有生命力,才体现历史价值。若能展示深邃的哲理、深刻的寓意与飞扬的文采,有艺术价值加持,就会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公开进行清醒解析时,笔者立马联想到苏轼题画诗《春江晚景》中的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于是情不自禁地再次点开《当代名流网》,搜寻长江诗人江寒的《满庭芳·冬雨》,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不由得不对《当代名流网》编辑瀚海识珠的慧眼与审视时势的洞见给予点赞!更欣赏词作者江寒先生对经济形势的敏锐感知、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豁达乐观的处事胸怀以及理性而旷达的人生感悟;其用典化典推陈出新、写景抒情的生花妙笔,笔者不能不为之击节叫好!

便于赏析起见,兹将《当代名流网》20211121日发表的江寒词作照录于此:《满庭芳·冬雨

作者/江寒

雨帘倾落,一夜冬雨,辞别秋姿风柔。

枯草梦幽,半冷半生忧。

最是漫天苍色,蘸雨书,墨了远秋。

冷窗外,几分清净,几分落叶愁。

 

年事,逐水流,梦里人物,暖意未休。

幸心灵未北,犹驻芳洲。

携岁月风露,煮闲茶,日上帘钩。

从今后,追梦寻舟,冬暖春上楼。

 

悠悠华夏文明,诗词歌赋无疑是文苑之奇葩。诗词格律起于上古,诗盛于唐,词熟于宋,有严格的拗、对、粘、韵范式。填词风靡于两宋,词牌的格式极为讲究。现代填词虽不必强调严格的平仄,但可宽不可无,而词牌的字数、格式必须遵循,押韵是最基本的范式要求。

江寒先生创作的《满庭芳·冬雨》一词,平仄合声,格式得体,韵乐适范,题意反转而升华。遣词造句清新明快,而又语涵双关意蕴幽远,给人以遐想、以启迪,是这首词的显著特色——由时令写时势有感而发,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与扭捏,深沉而脱俗。修辞手法信手拈来,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化典出新师于先贤而不泥于古,抒怀寄情含蓄亦旷达,堪称现代词苑中吐露幽香的芝兰!

词牌《满庭芳》,源出唐代柳宗元的“满庭芳草积”与吴融的“满庭芳草易黄昏”,应是“满庭芳草绿萋萋”盎然春意的景象与阖家欢乐的氛围。而词作者江寒以《满庭芳》做词牌,主题却是咏“冬雨”写景抒情,词牌与主题看似不相谐、难着调,实则反其意而用之,相反相成,意趣横生。苏轼的《满庭芳·蜗角虚名》、李清照的《满庭·芳小阁藏春》便是此类传世佳作。

《满庭芳·冬雨》上阙,以“冬雨”之时令实景引发慨叹,继而表达对时势的看法与研判。“雨帘倾落,一夜冬雨,辞别秋姿风柔。”冬天鲜有倾盆大雨,作者以夸张的修辞手法破题,隠含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力山大”。“辞别秋姿风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时序的更替。“风柔”系柔和的春风,应典出李清照的《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词作者将“风柔”与“秋姿”时序颠倒,是倒装句,为押韵而语序倒装,显得更有腾挪的气势与韵味,如鲁迅《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词的起句,既有冬雨形象的写实画卷,又有季节交替的时令节点,更蕴含时势风雨之态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界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词作者江寒先生系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总经理,既是企业的决策者之一,又是企业运营管理的主导者与执行人,对经济形势的敏感度是很高的,尤其是物流企业,与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都有接触,有的甚是关联,因此,最能感知经济“水温”的变化。2021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岂不正如“雨帘倾落”?媒体时不时报道某某名企跑路,朋友圈时不时网传多少企业倒闭,似乎要“辞别”改革开放以来的“秋姿风柔”。经济的下滑,倒闭的企业,犹时令的“枯草”、“落叶”,梦幻似的时隐时现,怎不令人“半冷半生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半冷”,正体现了词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半生忧”,作为一家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既忧天下经济发展形势,又忧所在企业的前景,深陷困局的企业、倒闭的公司,如落叶纷纷,自然更添“几分落叶愁。”  由此可见词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

然而,词作者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践行者,“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最是漫天苍色”,让词作者充满自豪与信心——“蘸雨书,墨了远秋。”

一个“蘸”字,好生了得!作者用拟物的修辞手法,将雨当墨,挥毫写意,“蘸”与“书”的连贯大写动作,灵动活现,汪洋恣肆,畅快淋漓,展现了其搏击风雨的雄姿与豪情。为了实施“两个循环”的伟大战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党中央的定海神针便是词作者的豪情之源。

一个“墨”字,更是匠心独运。“墨”,在这里既是名词动用,也是名词形容化,“墨”本指颜色,比青色更深,比黛色更浓,是厚重的表意,是稳固的指代。唐朝杜甫《望岳》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青色,便是泰山厚重的特征与稳固的标志。“墨”也表示浓墨重彩的大书大写,如帘的冬雨,冲刷了天空的雾霾,再现“漫天苍色”。这是我国完整工业体系与不断完善的经济体系之底色。词作者以天空做画布,豪情满怀挥洒如椽巨笔,泼墨描绘那五谷丰登的累累硕果与那层林尽染的绚丽“秋姿”,呈现给读者的是“墨了远秋”的诗情画意……

一个“墨”字,让人不禁联想到诸子百家的墨家。墨家的主要思想理念是止战、非攻、和平相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源头之一。“墨”又可引申为木工用以取直的墨线,由此再引申泛指规矩、准则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被联合国写入多个正式文本,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社会认同。面对国际风云变幻“雨帘倾落”,只要我们“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远秋”的景色将更加缤纷醉人。

“最是漫天苍色,蘸雨书,墨了远秋。”昭示了现代企业操盘手在风雨中历练、化危为机豪情满怀书写历史的自信与智慧。变压力为动力,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词作者不愧为哲学科班出身,足见其辩证法在诗词中的娴熟运用,如此锦言妙语,可谓匠心之作!

 

词的下阙,追忆往事,追寻未来。改革开放,“竞争”一词连着国运、企运与个人的命运。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似水流年中的同僚、同仁,既有共同的目标亦怀个人的理想,如何合作共事是道难题。激烈竞争也好,携手同行也罢,抑或逢场作戏,词作者是历史波澜中的“弄潮儿”,往事皆感觉梦里依稀“暖意未休”,足见词作者为人处世难得的修养与有容乃大的心胸。在“冷”与“忧”的时刻,依然觉得组织、团队的“暖意”持续化为抵御寒冷、化解忧愁的巨大能量。由此可见身为党委书记的词作者,在企业中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企业能不藉此“暖意”升温,战胜寒冬!

“冬雨”既是时令时势,抑或暗指词作者的年龄“季节”。几十年的奋斗历练,经验老到,如今正是年富力强,大显英雄本色的时候,可惜的是规定退休的年龄快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尚未达成,没有了平台,似乎难有用武之地。上半阙“辞别秋姿风柔”、“枯草梦幽,半冷半生忧”,似乎是作者的感伤,而下半阙的回应是“幸心灵未北,犹驻芳洲。”先是实景实感,然后,华丽反转出新,无论面对时令时势,还是退休时限的寒风冷雨,词作者内心深处意志“未北”,雄风犹存,好似驻足芳草萋萋的百花洲。如此心态,堪比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可敬可佩的是,尽管壮志未酬临退休,却没有那久历官场、身居高位大权不再的失落感,而是以平常心“携岁月风露,煮闲茶,”安享“日上帘钩”的暖阳,没有李清照无所寄托的凄苍。

“从今后,追梦寻舟,冬暖春上楼。”词作者追什么梦?寻什么舟?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人人都是追梦人,古往今来追梦的名人故事,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实现的愿望,面对极刑而无怯色,在坚忍与屈辱中,追寻那个属于太史公的梦想,秉笔直书写出了千古绝唱的《史记》。文武双全的范蠡出谋划策且忍痛割爱,辅助越王勾践实现了复国的梦想,然后功成身退放弃加官进爵的机会,携带他心爱的青梅竹马的美女西施泛舟五湖,去追寻他们自由生活的梦想。先到齐地,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后移居陶地经商,改名陶朱公,成为儒商鼻祖。词中“追梦寻舟”可能由此化典而来,这才是词作者的心灵写照。

词作者江寒先生是哲学专业研究生,一介书生从事经济工作,且担任多元化经营的大中型企业总经理,应属儒商。日理万机,能忙里偷闲写诗填词著文章,其骨子里还是文人本色、墨客情怀。真正的文人,在位与退休,鲜有“官本位”的优越与失落。离开领导岗位这平素圆梦的平台,以归零的心态,泛舟书海续前梦、寻乐趣,这应是词作者所要表达的胸臆。不在其位,从繁忙中解脱,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且“谈笑有鸿儒”,往来多白丁,可随心着意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融入底层社会,了解民情民意,以源于生活的真实素材,“蘸雨书远秋”,创作更多喜闻乐见无愧于时代的诗词歌赋,不仅“立言”据可信,且“立功”不受禄,“立德”不求碑。大丈夫以此“三立”,何其豪迈!何其洒脱!如此“追梦寻舟”,即至暮年,何“冷”之有?何“忧”之有?何“愁”之有?满庭芳菲驻心间,春的“风柔”,“秋”的靓“姿”,自是满庭芬芳“冬暖春上楼”!

词作者的“三观”充满了辩证法,能不感染读者,净化世风!

未命名图片.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陶武成,资深媒体人,“三农”研究者。在国家级主流媒体从业多年,曾受聘《美中晚报》主编。在国内外媒体发表长篇通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杂文逾200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其中与湖北电视台合作的《三农困境突破口》三集电视专题片,获湖北省新闻一等奖;论文《传播优秀文化促进世界和谐》与图文报道《天府风光惹人醉》,在第四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上双双获一等奖第一名。1997年,主动请缨参与大别山扶贫开发,成为全国第一个“大学生村官”、首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写过取消农业税的议案,上过央视“东方之子”。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名家讲坛》栏目主讲“三农问题”,曾在多所大学做过“三农问题”专题讲座。善取百家之长,敢开一家之言。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