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 自由放逸的灵性之美·

——读武汉江夏诗人刘小平近作

t01db68a0bf016865f1.webp.jpg


刘小平是在这个特殊自然和人文环境成长的诗人。江秀丽的风光与丘陵山壑自然地对接在一起,使诗人内心的细腻、诗歌风格的质朴自然能够亲密融合。从刘小平近期的诗歌《所有的水在湖心替我荡漾》《鲁湖》《在李家湾田垄上》等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江夏这片土地,对刘小平诗歌“当地性”的影响这里的森林田野,花朵与果实,沟壑与湖汊,甚至是小蚂蚁就在天井唱起歌”(《木房子》),甚至是一个被绿鸟叫破的黎明(《晨光》),都成为诗中的意象所指。对于一位诗人而言“当地性”和当代性同样重要任何诗人都是“当代诗人”,同样道理,任何诗人也都必然是“当地诗人”。江夏是诗人刘小平的根,的根须深深扎在这片泥土里,她诗歌作品就在“当地生活”中生长发芽、开花结果。

刘小平诗歌真诚,不伪饰;自由,不拘泥;朴素,不平板;流畅,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她的语言不以辞彩的富丽取胜,而是追求一种谈话式的随意和自如,在平淡如水的闲聊中,营造一种优柔儒雅而又洒脱生动的气韵。诗歌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自由放逸的性灵之美,语言符号与她那平和而冲淡的情绪,达到了完美的交融。刘小平诗歌的叙述方式轻松、情节淡化而内容丰富,无论抒情还是记述,都恬淡平远,行云流水,鲜活生动。事实上,愈是平常的语言,愈是耐人寻味。刘小平把感情深藏于笔墨之间,铺述平直,摹写浅近,却无不趣远情深、浑成意境。

刘小平带着读者从众声喧哗里走出,孤寂地在旷野行走,收获的却是无量的欢喜。乍一看来,刘小平的诗似乎是悠悠然地游走着,飘飘然地荡漾着,但当你深入其间,详细品读的时候,却又总是会让你生出凝神静思的神情。她用自然淡朴的文字烘染气氛,赞美一种纯朴自然的生存样态,彰显一种健康而充满活力、美的生命形式。飘动的花絮,流溢的芬芳,如春风拂面,情感的波光,荡人心魄。她常常写一些人人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事或物。像与友人拉家常叙旧情一样亲切、自然。那年秋天,江滩边/一个相似的黄昏。风摇曳着/你的裙角,你摇曳着滩涂中的/一枝高山芒/夕阳即将坠落。一只轮渡缓缓驶过来/你安静地看着远方/落日下。你的侧颜华美,高贵/这些年,我一直没有写信/告诉你(《渡船》)

302a653f0e25441ca0fbe128c29e5eab.jpg


刘小平诗歌中,那些悠然自得,闲散飘逸的诗句,在大多数情况下靠的是灵光闪现,诗人能够迅速抓住那一闪即逝的灵光,并在诗句中予以挽留。而诗的灵光或者来自外界的触发,或者来自内心的回响,自己的小感伤、小情绪都能成为一种心灵的润滑剂。“落日清冷/湖面的金子/一点点漫溢开来/几只水鸟,扑扇着羽翎/向远山飞去。把/湖心的枯荷,留给一圈圈涟漪/波光,留给荡漾的身影/木船上,清癯的男人,慢慢/探向荷中的淤泥/一点点躬身,抻拉/满脸是泥的藕节,喘息着,爬上/小船的篾篓,女人的臂弯/掌灯时分,也会爬上/冒着热气的餐桌/西厢房的灯盏,久久/不肯黯淡”(《采藕记 》)刘小平写诗并没有特别宏大高远的企图,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内心需要。这也决定了她的诗作,大多都是随机写就,见景生情,一时触发,想到了要抒发什么情感,就抒发什么情感,只要这种抒发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抚慰,哪怕短暂,也值得收入诗笺。

诗人以无限眷恋的情思,守望着大千世界故乡的油菜花荷花桃花;小镇的樱桃园、夏日的小溪、深秋的水流……都刘小平歌咏的题材诗人对世事万象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情、一山一水、一树一景、一人一物,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藤蔓轻垂/绿,一点点渗出来/如果有风推波助澜/也难免/会乱了方寸/你总是一副软心肠/给我春天。软语。给我/光影里的慰籍/如果布上阳光,鸟鸣,桃花潭/的流水/一首诗就会长出来/在柳枝间的罅隙/在你我/刚刚好的距离”。在诗歌》中,她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心绪,进行了绵绵的牵引和思考,并将自己悠悠的感悟,转换成优美的文字。这样的文字,表现了诗人极其细腻缜密的心思与情感的流露。诗歌表现手法与技巧上,往往采用参差错落的诗歌形式和表述语言,营构一唱三叹,婉曲盘旋、真挚感人的诗歌镜像。

t01ba8ff7fc6df2ac0a.jpg


在刘小平的诗歌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十分熟的农村小景、田园牧歌,那种低吟浅唱流动在生活之中轻盈小曲自然清纯、真诚鲜活、乡情浓郁拼弃晦涩和虚无清新明丽的词语之,浸透着明亮和莹。“我还是一个人来山里走走/天灰茫茫的,不可揣度。几只羽毛/落在山谷,簌簌的……/雾气森森的冬晨,只有槲栎/马尾松,落叶子的声音。大山更重了/山顶的亭子,隐约传来人语声/雾未散去/一些人,可以慢慢去认识”。(《起雾了》)与那些陈旧乏味平面而缺少诗诗歌不同,刘小平的诗歌,无论内容情境,或者诗句的组织营构语言的选择就像所熟悉的土地,熟悉农民一样不矫饰,不做,没有华丽的技巧和怪异的结构,一切都自然而率真。

很淡,很静,很简练,很柔和,刘小平的诗适合在心态平和的时候阅读,阅读了后,或者愉悦、或者感伤,或者感慨、或者沉思。她的诗歌有时候就处在某种“空灵”状态,比如“这些,小小的/紫晶晶的孩子/攒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悄悄话/风来了,伸伸小蛮腰/雨来了,打个喷嚏/若是小脚的外婆来了/齐刷刷的春色/便一齐,向她涌来”。(《薰衣草园》)这首诗歌的表达方式和其中的寓意是十分含蓄甚至朦胧的,它需要读者介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的空间,从而以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才能看到生活更精准宽阔的亮色。这种无意的单样性、多角度的写作,尽管也是对视觉空间的描摹,却是作者的另一种自我状态。在刘小平看来,虽然时间和空间是非常暧昧和神秘的,而她着迷的仍是现实的抽象性。

W020190627734182671627.jpg


刘小平的诗作中有具象,但不描摹现实;有凝思,但不虚无缥缈。她借现实的物像表达某种隐喻,却不强调二者之间的严密对等,她的诗歌灵活而善变。刘小平善于在生活的场景中抒情写意,现实是她诗歌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她努力在具体与抽象之间寻找立足之地,更以留白的方式给读者以广袤的想象空间。“等我老了/就到山坡上盖一间木房子/用香樟树的枝干做房梁/屋顶铺满火红的乌桕叶/风一吹/一只小蚂蚁就在天井唱起歌/我在灶房为你备晨炊/我的红格子布围裙,还有/你昨天留下的烟草味”(《木房子》)。在这首诗中,诗人从或事、或物、或场景入手,将主体意识与客体存在,在诗中正面的书写,由表及里,旁及到状态背后的隐秘。而这种隐秘又与诗人自我的内心幽静之处形成某种呼应,最终将诗歌作为生活的“形而上”部分,形成对生活的超越。

刘小平诗歌没有太多的话语,没有太多的唠叨,只有心与心的对话,只有自言自语的表白,幽幽地心语、悠悠地喟叹。诗行里不泛温馨的、会心的、惬意恬适的味道,还有着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遐想。细阅读刘小平的诗歌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质朴,平易近人。诗歌里句子朴实,真诚,蕴含了诗人的善良、纯粹和诚实,以及思维里潜伏着的温暖与幸福,以及诗人笔下描述的无比热烈的希望和未来。同时,还让我们读到了一种进入生活的爽朗与快意。

微信图片_20220322205231.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新民笔名斯民,王我。1951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县。1974年开始业余文学制作,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人民日报》《文艺报》等100余家报刋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600余篇(首)。出版各类文学著作20余部:诗集《美丽的阵痛》《颤抖的灵肉》《温柔的小溪》《心域高原》;散文集《泅渡》《文化阡陌》巜文化冷暖》;评论集《精神脐带》《咬文嚼诗》《与缪斯女神握手》《文学补丁》巜书中乾坤》《煮诗养心》《奔跑的江夏作家群》《彩墨丹青交响曲》;长篇小说《梁湖游击队》(改编电影《湖杀令》,央视播出)。部分作品入选各种选本或译介海外。曾获首届武汉中青年作家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广西《漓江》文学奖,湖北省第八届文艺评论奖,湖北省第十届文艺评论奖。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历任武汉市青年作家协会秘书长,省市青联委员,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局副局长,湖北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武汉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武汉作家》主编,武汉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武汉炎黄文学院院长等职。201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武汉市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