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满怀诗心  遍地阳光

——读王腊波诗集《一地阳光》

微信图片_20220420073307.jpg

 

200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王腊波先生的诗集《一地阳光》,因受到欢迎,2015年再版了第二次。这是作者的第二部诗集。今年春节过后,闲暇之际,我再次拜读了王腊波先生的这部著作。

最早拜读王腊波先生的诗,是我年轻的时候。那是一个秋夜,作为诗歌爱好者的我有幸第一次拜见了王腊波先生,并获赠了心仪已久的他的处女诗集《笛声》。这部诗集由湖北省作家协会《屈原诗丛》编委会编辑出版(19882月版)。时至今日,我对其中一些作品仍然记忆犹新。《笛声》《小荷》《桃花村人等你》《十冬腊月》《我们放假了》《有一束阳光照着你》《晚景》等诗作运用比喻、象征、通感、暗示、嫁接等手法,爆发着青春阳光的激情,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既饱含浪漫情调,又散发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读来颇有情致,具有令人怦然心动的艺术魅力,至今依然常读常新。    

王腊波先生诗歌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他还是一名青年农民,因一首描写80年代青年农民精神生活的诗《我们放假了》获湖北省青年诗歌大赛二等奖而诗名大振,省内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先后集中报道“青年农民诗人获奖”,被武汉市人事局批准破格录用为新洲县政府部门国家干部。他并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传奇般的身份转换,一时被新洲全县众多文学爱好者,特别是青年农民嫉妒而又羡慕,激发了一大批生活在农村或创作处于困惑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他的工作是修《新洲县志》,但他却没有忘记诗歌事业,他一边工作,一边担任新洲青年诗歌学会会长,工作之余全力主编青年诗刊《白莲》,团结和培养着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在他的带领下,新洲青年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狂热而又浪漫的时期,出现了很多才华初露或创作颇丰的诗歌爱好者,至今活跃在新洲文坛上的中老年或青年文学骨干者,大都是他那时的诗友或学生。

在新洲文坛一大批文友诗友的心目中,王腊波先生不是靠牛皮哄哄成名的,他是凭着诗歌才干冲出来的,在新洲文学界的独特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从不倚老卖老、拿捏作势,其奖掖后学的宽广胸襟在新洲文学界颇有口碑。

多年来,王腊波先生工作繁忙,生活过得十分充实。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工作多么枯燥,生活多么忙碌,王腊波先生从未放弃诗歌创作,他“常常为追求好诗而沉醉”(见《一地阳光》自序),“自信诗路充满阳光”(见《一地阳光》后记)。因为这,他才长驻一棵年轻的诗心,才拥有了今天的《一地阳光》。

《一地阳光》除了收入《笛声》中的部分经典之作(见本文第一段列举的诗),还重点收入了作者2008年前后创作的诗歌作品。作者在80年代创作的题材主要是爱情和青春,之后的主题拓展开来,延伸到乡土、乡情、亲情及人生等领域。在诗集《一地阳光》中,有大量优秀作品,像第一辑“思念穿过故乡”中的组诗《怀念故乡》、《在福禄港村》、组诗《麦地阳光》、组诗《故乡诗吟》,第二辑“感悟生命”中《回望我的父辈农民》、《追赶五月的思念》以及组诗《给父母的祭奠》,第三辑“青春如花一样开放”中《种下一首诗,葳蕤我们的情怀》,第四辑“白云飘荡的那边”中的组诗《庭院风光》、《你因我而美丽了江南》……这些都是我比较欣赏的诗篇。

王腊波先生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这些成绩,与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分不开的。记得在十多年前,我曾和他交流探讨过著名诗人田禾的诗歌成就,当时我就田禾的乡土诗流露的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和忧国忧民情怀倍加赞誉,我觉察到王腊波先生也有敬佩赞赏之意。近几年来,王腊波先生在乡土诗创作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他的系列乡土诗作颇有探索意味。故土山光水色、鸟兽虫鱼在他的笔下古色古香,流淌着古典浪漫的韵致;“清贫辛酸劳苦”的父母亲,慈祥和蔼的祖母,“娇美”的中学女同学,“打羽毛球的女朋友”,这些故乡人物依然历历在目,滋润着王腊波先生的人生,构成他诗歌创作的财富和精神动力。

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是王腊波先生诗歌的爱民爱国情怀。这类题材不好把握,要写好需要非同一般的功底,王腊波先生却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他创作的《落笔新洲山水》(组诗)获得武汉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全市诗歌大赛一等奖就是铁证。他的《汶川,中国的太阳照着你》(组诗)在网上受到热捧,并因此主编了纪念汶川地震的诗集《震心》,荣任《中国网络诗歌史编》(上下册)副主编。作为一名正处级党员领导干部,王腊波先生热爱家乡、情系祖国的情愫,不断融入他的诗歌意境,为讴歌时代主旋律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王腊波先生既是颇有成就的诗人,又是公文写作专家,还在修志研究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在这种多元化的生活中过得有滋有味。前不久,我收到王腊波先生的修志论文集《区志编纂刍论》(方志出版社出版),这部论文集是他多年来修志的心得集萃,收录他在全国地方志刊物上发表和参加全国地方志专业会议的论文31篇,是他在逻辑思维方面的重要收获,奠定了他修志专家的地位。

微信图片_20220420073321.jpg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诸葛计先生在他论文出版之际赠送他一首诗:“廿年跋涉崎路赊,漫漫行来已成家。于今集萃又成卷,皆从实践再升华。”(见论文集书前页诸葛计先生手稿影印图),知名作家卢发生亦言:“真想不到一位神驰八极的诗人,一位形象思维如高天流云般洒脱飘逸的诗坛高手,何以面对史志编撰这样一种刻板的程式化的桎梏重重数字当道的烦絮不堪的案头工作?更想不到腊波先生居然能在这一领域里同样干得风生水起,不经意间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志编撰专家。”“逻辑思维的硕果《区志编纂刍论》与形象思维的结晶《一地阳光》,正好立体地交相辉映了他多彩的人生!”我瞠目结舌地读完了《区志编纂刍论》附录中“王腊波业务工作年谱”,厚厚25页,大事记形式记录着他参加工作20多年间的文字工作年谱,汇集了他的所有精神成果,觉得这个曾经熟悉的友人忽然变得“陌生”起来。在一刹那间,从我心中蓦然蹦出两个字:“钦佩”。王腊波先生算是一个著作等身的诗人、作家和地方志学者。

诗集《一地阳光》里的诗歌,总体上说属于婉约派,技巧更加纯熟,运用手法更得心应手,保持了他“干净朴实、清新优美”(管用和著名老作家评论王腊波先生的诗)的诗风,展示出充分的才情与多样的文采。他擅长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开拓意境,诗歌技巧日趋圆熟,构思奇巧,意象丰满而鲜明,近几年的诗歌语言还显得有些“慢条斯理”,其诗风由清新优美向婉约俊丽曼妙的趋势发展。   

  我对王腊波先生的诗歌创作充满了由衷的赞赏,坚信他的诗歌境界将会再上台阶。借用王腊波先生“一地阳光”这个词总结这篇文章,我用八个字概括他的诗歌创作:满怀诗心,遍地阳光。

微信图片_20220420073352.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蔡先进,笔名纳寒,自号淡朴斋主,武汉新洲人。第七届冰心散文理论奖获得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武汉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武汉作协第十一届签约作家,新洲区作协副主席、《问津文艺》编委。著有散文集《灵魂劲歌》、文学评论集《怀揣月光上路》和散文评论集《淡朴斋琐话》。

 

 

王腊波新洲之“新”13首)链接

1650192151866425.jpg

王腊波近照

 

我常常抬头看新洲的天空

太阳从团风那边升起

月亮是落在黄陂那边

有几朵白云挂在天上

不知是挂在新洲,还是挂在团风,还是挂在黄陂

北面的雨从麻城下来

南面的风从鄂州吹来

我看新洲的大地

三条河流,一条从红安而来

一条从麻城而来,一条从团风而来

南边的长江,江水从武汉而来

四条山冈,源自大别山

仓阳、长岭,连接红安、麻城

顾冈、楼寨,连接麻城、团风

我想到新洲名称也不是生来就有

新洲从黄冈析来

黄冈从隋朝设县而来

而隋朝黄冈的居民呢,他们从香炉山而来

从邾国国君而来

他们是我的祖先

现在,我是当然的先祖之后

我从父母而来

父母从母语而来

母语从中华文明而来

新洲啊,就是中华文明中的

一个小小的

——符号

 

新洲之“新”

我生活的这地方

叫新洲。

长江深水港,两湖,三河,四岗

这是多年的特征

但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描述

从哪儿开始描述

蓝天,或者大地

春天,或是秋天

新洲究竟是多么的新

 

从城镇到乡村,是楼房的变化

也是立体交通与通信的变化

那个滨临长江的“阳逻之心”,始终

像江水一样奔腾

始终潮涌着1500平方千米的土地

开放、进步与跨越

在阳光下,在月光下交响

在春天里,在秋天里拔节

我的新洲

何止气象万千

 

新洲究竟是多么的新

我看见很多鲜活的词语

在江畔,在湖滨,在河岸,在岗上

在蓝天和白云之下

郁郁葱葱地生长

长成名词。如长江中游黄金水道

建筑之乡,教育之乡,慈善之乡

长成动词。如推动高端产业加速聚集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长成形容词。如三香楚韵,传奇仓埠

阳逻国际港强势崛起,一港三城蓄势腾飞

新洲,我该用这些多重的词语描述你

我诗中抒情的新洲

今春已是风景一片

 

新洲究竟是多么的新

新到我用诗的语言去描述

新洲

你是一首蕴含新时代进步的诗

跨越,该是你富有诗意的景象

 

美好辞

我长年生活在新洲

不是偶然,它必然的部分

是我的啼哭

我是新洲月圆的那个事物

圆得多么俊美

微风,山冈,夕阳和大河

还有:牧歌,富足,宁静和寺院的钟声

我是新洲月缺的那个事物

缺得多么美好

邾国的一件青铜礼器还在呼吸

父亲的坟墓还在远方安静

远处是年迈的河浪,近处是年轻的河浪

我刚来的时候这里是高岸古柳

现在我的前面是流水潺湲

前面的路该是河水一样地走

刚走近树下的长椅,怕是停滞

回走半步,怕是回头

现在就上河堤上去吧

抬头看,月亮泡在举水河里

被沿河的秋虫说好,显得自信而白皙

新洲的夜晚也美好起来

 

新洲之水

这是多水之乡

三河:倒水,举水,沙河

平向流行

我把它们写成笔划

一河,就是一个长点

三点自北而南,自左而右

流向南端,南端

再划上一条粗线

从左到右,就是长江

长江之旁,还有两个大湖

一曰涨渡,一曰武湖

我把它们移位

艺术性地圈划

成江旁两个小点

这样,新洲之水

就成一个“兴”字

 

孔子住的屋子叫问津书院

孔子住的屋子在山坡上

他的屋子,就像他问津的典故一样老

山风从山上下来,又从问津河边返回

屋子的檐角翻转,被风吹得向上

 

问津河水还在流淌

去问津书院里烧香

几个人携带一沓白云进殿

 

孔子坐在白云上端

春秋并不远

大成殿内就是春秋

 

孔子不动声色,看尘世

殿内流云还是流云,殿外流水还是流水

 

  

耸在元末明初是高山,记在县志是历史,抬头望去,是今天和白云

用将军的剑,做千万棵松柏

 

用泥塑,做将军一个

活着是战争,死了是庙,祭祀的是故事

 

将军比民间高。登山,去山腰,可进将军庙,敬几柱香

袅袅的香烟,与山村的炊烟,在民间缭绕

 

  

空空洞洞。却比时间还深,比县志还大

盛了一个元末,盛了一个明朝,盛了一个清代,还有一个民国三十年

 

今天我来看你

给你带来映山红和朝阳

 

洞内汩出一股清泉,是将军的鲜血还在流淌

我尝了,有点甜,洞外一声又一声的鸟语

 

山下灯火辉煌,炊烟高过传说

月亮这扇窗,可以透视当年

 

我要去涨渡湖湿地

我要掬一捧浮着红叶的湖水

我只是弯腰,捡拾一根落水的羽毛

也许还会抓取微澜中的树影,捉一朵白云

你笑啥呢——你也来吧

 

我要伸手够取一只蝉壳

还要带回失落的鸟鸣

如果树下游过小鱼,我就抓了送你

你笑啥呢——你也来吧

 

游旧街花朝庙会记

三庙河水流淌到极端。

河街五里。

天空美好,油菜花香荡漾。

 

农历二月十五不远了。

当我从南宋淳熙年间赶来,一河金黄

漫堤而来。

 

庆福寺的钟声。慢走的人群。

熟悉的面孔,不熟悉的擦肩而过。

 

路遇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无诗。一张口,却是高声卖叫。

 

我是八百年前庆福寺的和尚。

褴褛飘然。

我满身的诳语

被泄在街上。一路走

一路被春风劫走。

 

汪集鸡汤˙

一小滴油,于罐内,在热气腾腾的罐面

黄亮。它的旁边,还有一滴

旁边的旁边,另有一滴,又有一滴

它们全部聚焦在

整个罐子的表面

一动不动

我动了动它

舀起一汤匙

表面的油没有了

但香却有了

 

我若无其事,走出汪集

把香带到了好远

 

在仓埠山庄民俗村

友人卢发生

接我到这小憩。

 

那些房子的飞檐

霉千张、油面、羊肉糊汤、豆丝

是民国的内容。

院子里的大茶壶雕塑

是倾倒的民国时光

 

一诗,二茶,三酒

醉半日,昏睡

梦见武湖沧浪滔滔。

 

恍惚身在小汉口

南望十里陈堰村,见万迪鹤

鲁迅和叶君健在。郭沫若在。

青布长衣。

而我,距离他们近百年。

注:万迪鹤:著名作家,仓埠陈堰村人。鲁迅和叶君健的好友,逝世时由郭沫若亲笔书写墓碑。

 

紫薇花

立夏过后,紫薇都市田园的花林

听一些美妙的声音

 

紫薇的、桂花的、荷花的……

卢发生讲他的《仓埠没有什么可牛的》

 

与卢发生分手时

看见一棵紫薇树,被风摇出一个嫩芽,远远喊了我一声

 

原是上海滩八大女明星中:胡蝶、阮玲玉齐名的叶秋心

喊我。在树上。

注:叶秋心:仓埠人。三十年代上海滩八大女明星之一,被称为“模范美人”。

 

花果山的桂香

山风中阵阵桂香

山坡上块块桂香

山村已成了桂香的海

 

桂香的海浪无限涌

涌到了项山村的那边

 

天色已不早

我和男生卢发生约好了

莫等我

我要等项山村的金桂

她还在桂香的海里沐浴

先前就讲好的

她和她的姐妹——

银桂、丹桂、月桂

谁先沐浴完出来

就等谁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