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行云流水写真意

——《赏柿》之赏析

t014327f32b80f41993.jpg 

                 

晨起,拉开窗帘,面对着沐浴深秋晨曦的金桂与红枫,自然地伸展了几下手脚,做了几下深呼吸,似乎感觉日月精华吸入肺腑,便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打开微信浏览,不期而至的“心灵鸡汤”或“开心果”让我开启新的一天。朋友圈里的文人雅士创作的律诗、绝句及冠以《沁园春》、《浪淘沙》、《满江红》等等词牌的诗词,让我大饱眼福。与文友神交,闻“汤”视“果”,有的会心一笑,有的点头称许,当然也有莞尔一笑的。而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老友汪庆一先生的新作题照诗《赏柿》,犹似清新的金风拥着窗前桂花的馨香与远山的柿子甜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顿觉神清气爽:

昨访毛家嘴,      

漫山柿子红。  

蓝天涤霜云,

碧海挂灯笼。

保果枝瘦身,

为情叶嫁风。

赏秋兴未尽,

笑我一痴翁。

 

便对《赏柿》定格,好一番欣赏、品尝、咀嚼、品味,从而引发无限的遐想与感慨,情不自禁地要为之给予“金手指双点赞”——

 

一、不落俗套自风雅

汪庆一先生的诗作,承继古风,讲求精工,化典妙用,却又不落俗套,不求虚名,自然,若行云流水,不得不令人钦佩。

不擅写诗赋词的我,却爱读诗赏词以养性修身。近年,因顶层倡导“文化自信”,我国传统诗词歌赋的创作又渐成风气,颇奉为时尚。我虽初通文脉,亦甚是欣喜,央视的《诗词大会》逢会必看,文友微信发来的发表或未发表的诗词歌赋,无论古体诗、近体诗,还是新诗,都要研读一番,可谓大受裨益。 清末进士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曰:诗,“五七言则体有古今,齐梁始兆,唐畅厥风,律诗崛起,谓之近体,其由旧者,则曰古风。”词,则起源于盛唐,鼎盛于两宋。故唐诗宋词成为我国“文化自信”的主要支撑之一。无论唐诗,还是宋词,都有严格的范式,最起码也有基本格式,除字数、句式与押韵的要求外,最考究的是对仗与平仄;古风不受此限,相对易作,不过也少不了对偶锦句,朗朗上口。优秀的古风流传千古,李白杜甫就创作了大量的古风成为经典,王维、白居易的五古亦脍炙人口。如王维的《⼭居秋暝》:“空⼭新⾬后,天⽓晚来秋。明⽉松间照,清泉⽯上流。⽵喧归浣⼥,莲动下渔⾈。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居易的《草》几乎妇孺皆诵:“离离原上草,⼀岁⼀枯荣。野⽕烧不尽,春风吹又⽣。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当今不乏附庸风雅之人,故作高深,似乎格律诗与标有词牌的长短句才是大雅之作,独领风骚。殊不知《诗经.风雅颂》之“风”为国风豳风;“雅”为大雅小雅。《诗经》影响《离骚》二者并称“风骚”,孕古风,成诗歌源流,这才是“雅作”“风骚”的由来。

微信图片_20221028173222.jpg


难以忘记自己年少执鞭三尺讲台时,敬慕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也时不时摇头晃脑地吟诵几首“偷”来的唐诗宋词卖弄一番,显摆显摆自己的“学问”。在一次学校出墙报时,便依样画葫芦“填”写了一首所谓的《清平乐》“词”、一首所谓《七律》“诗”,结果被一位只少跑我五十步的高中语文老师戏谑:“真可谓‘好诗’、‘好词’啊!不过,请教一下我们的‘大诗人’、‘大词家’——你这诗词中哪些是对偶句?平仄何以相拗的?”接下来冷嘲热讽,好一顿调侃。当时,我真恨不得钻进地缝……自此四处查找资料,发愤苦读,对诗词歌赋的范式与要求有所了解和认识。随着对诗词格律的领悟加深,即使偶得所谓“佳句”,也只能孤芳自赏,不敢在媒体发表,偶尔在文章或演讲稿中有所夹带,也不敢冠以什么“七律”、“五绝”及“沁园春”、“清平乐”之类的词牌了。

有次到某地一园区采访,看见某人物给该园区题的一首《七律》诗,被有关单位用红漆写在园区门前一块不足一米高的石头上。我感觉有点不伦不类又似乎大不敬,问其故,陪同采访的当地宣传部门的秀才说:您看看,这能称得上是《七律》吗?虽是七言八句,也还算押韵,可按七律诗要求,应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八句中有一对联句吗?平仄更是无从谈起,这就是毫无意境与韵味的顺口溜嘛,充其量算作一首打油诗……笔者不禁发问,那又何必展示出来?答曰:作者身份特殊,不展示不好交待,太高调也不合适,园区这样低调处理,算是用心良苦吧!而进得园区大门,巨大的照壁石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手迹《七律.长征》。见我似有所思,秀才说:您看毛主席这首《七律》,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对仗工整,平仄严谨,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出宏伟的气势,既有现实主义的形象思维,又凸显出浪漫主义情怀,其气势,古往今来的律诗无与伦比。两首《七律》天壤之别呀!我不禁脱口而出:是的,对毛主席的诗词才情与气势格调,我辈高山仰止啊!自此,笔者对格律诗更是敬畏有加,更不敢擅用律诗、绝句冠名了。

今天读到汪庆一先生的《赏柿》,不禁联想到当年那位秀才对两首《七律》的评价。汪先生虽未冠以“五律”甚至连“五古”也未标题来抬升格调,却颇具古风,别有韵味。平仄可以放宽,暂且不论,不妨欣赏必不可少的对偶句。先看其颔联“蓝天涤霜云,碧海挂灯笼。”可谓偶对天成——“蓝天”对“碧海”,“涤”对“挂”,“霜云”对“灯笼”,是标准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再看颈联“保果枝瘦身,为情叶嫁风。”对仗精妙——“保果”对“为情”,是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这里的“为情”不是介词结构的偏正词组,“为”字此处是动词,读第二声,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情”在此作“殉情”或“捍卫情感”之意,是动宾词组);“枝”对“叶”,名词对名词,“瘦身”对“嫁风”也是动宾对动宾。颔颈二联,可谓对仗工整,应是现时古体诗作之上乘。而诗作者不落俗套,不以古体诗或近体诗冠名,反因内敛而更显出风雅飘逸……

 

二、生动形象蕴深意

形象思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是优秀诗歌最凸显的艺术手法,无论古体诗、近体诗,还是现代诗歌,抑或国内外曾风靡一时的意识流、朦胧诗,概莫能外。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佳作”,那些故作高深艰涩怪癖或朦胧到不知所云的诗歌,如何传诵?何谈生命力?《赏柿》的作者汪庆一先生深谙此道,因而将这些艺术手法运用自如。

形象思维,是诗词歌赋给人的第一印象。一首优美的诗歌,透过文字映入读者眼帘进而印入脑海的,是如画的景物。诗歌作者只有运用形象思维,才能描绘、勾画出给人印象深刻的景象或意象。

人们公认的诗坛圣手毛泽东主席在总结写诗的规律时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诗言志,是托物言志,不是直抒胸臆。”这一规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诗人的创作过程即形象思维的过程;二是诗歌应采用多种形象化的手法,以创造生动感人的诗歌意境或艺术的境界。毛泽东主席很是欣赏叶剑英元帅的诗才,尤其对《七律.远望》赞不绝口:“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主席对叶帅这首诗中娴熟地用典、化典及运用借代、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极为欣赏,对“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这一联句的形象比喻与量身借代,更是称赞有加。

20113K216-0.jpg


《赏柿》的诗作者汪庆一先生,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浸润老一辈政治家兼诗人的艺术风格成长起来的,形象思维承古风,大开大合抒胸臆,可谓信手拈来。“昨访毛家嘴,漫山柿子红。蓝天涤霜云,碧海挂灯笼。”开笔点明时间地点——昨日踏访一个叫毛家嘴的山村;诗歌所咏之物——柿子,以此破题;蓝天,碧海,如灯笼的柿子,勾勒出优美的画面;作者用“霜云”而不是“白云”,不仅仅是对偶工整的需要,用“霜”更凸显了意象与意境,以此说明连薄薄的一丝丝的白云都没有,强调了“涤”的效果,还点明了深秋时节。一个动词“涤”字,让画意空灵,诗情生动——万里晴空,一碧如洗,不能不让读者联想到唐朝诗杰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一个动词“挂”字,与上句“涤”对用精妙,“涤”去“霜云”,“挂”上“灯笼”,动感十足;借柿子的颜色与形状,将之比喻为“灯笼”,惟妙惟肖,十分贴切。一组照片,有不同角度的全景式画面,也有一挂“灯笼”的特写镜头,所有照片的底幕都是碧洗蔚蓝的无垠天幕。照片烘托了诗歌的内涵,诗歌升华了照片的意韵。诗作者以形象思维,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拟物、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点染照片画面,使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照的艺术融合,让读者陶醉在无际的遐想中……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诗歌的灵魂。诗圣杜甫的《望岳》之所以传诵千古,乃因其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结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诗人并不满足登上山顶看岳一揽盛景的心情,而是以泰山高峻雄视一切的风姿和气势,表达出诗人的心胸与气魄,因此成为绝响!《赏柿》作者汪庆一先生,学先贤诗圣的手法,如行云流水用于即景生情的诗中,“保果枝瘦身,为情叶嫁风。”正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生花之笔。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是著名的“甜柿”之乡。罗田甜柿可不是“捡软的捏”,而是“吃硬不吃软”的。只要柿子“脸红”便可摘下,像吃苹果、梨子一样,吃鲜脆的,既口感好又有多重功能。当地有民谚:“柿子脸红,郎中脸青。”意思是:柿子是药、食、赏兼具一身的“天使”,食之能治多种疾病,是特殊的保健养生水果,柿子“脸红”(成熟)季节,很多疾病都没有了,乡间医生快要失业了,气得脸发紫……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军中有农林专家从罗田县剪下甜柿枝条送回去嫁接,便成了“日本甜柿”,卖价最贵时高达100多日元一个。好在日本教科书上有罗田这三棵母本树的照片及说明,证明了甜柿原产地在罗田县。罗田甜柿,即使移植、嫁接到外地,其外形、颜色虽无多大改变,而口感和营养物质的含量差别还是很大的,就其营养价值、保健功能而言,无出其右。罗田甜柿种植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此,罗田甜柿也就成为罗田县的“地理标志产品”,作者以此拍照赋诗,选材就有特色,托物言志,更令人回味——

《赏柿》作者汪庆一先生,生于甜柿之乡,长于甜柿之乡,工作于甜柿之乡,且大学是学林业专业的,对甜柿的生长习性再熟悉不过。为了保住高质量的柿果,果农要先行人工剪枝“瘦身”;春夏时节,枝是丰满的,果子吮吸了枝条的营养,渐渐地成熟,而枝条则慢慢地枯瘦。柿叶,春夏时节是绿油油的,然而,她却春衬柿花夏托果,到了秋天,将最后的营养全部输送给她相亲相爱的柿子,自己则由绿转黄变红,最后随秋风飘落而去……诗作者便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提炼成符合甜柿生长规律而又形象传神的“保果枝瘦身,为情叶嫁风”的佳句,何止蕴含着“舔犊母子情”、“绿叶衬红花”的情怀?叶“嫁”风,是因风而“嫁”,不是为风而“嫁”,是为了果的丰满成熟而甘愿自我牺牲!细细品味,能不让人联想“主动让贤”、“成全队友”、“培育后秀”的高风亮节?笔者想到了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柿》的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似乎由此化典而来。

《赏柿》诗作者汪庆一先生,曾担任过县林业局技术员、副局长、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当组织上要提拔重用时,他却以身体欠佳为由主动让贤,出任了平级的财政局党组书记。诗作者在基层党政重要岗位,既能赤诚相见扶新秀,又能甘当绿叶衬红花,不擅权,不恋栈,在岗位竞争激烈之时,却急流勇退,主动提前退居二线,赢得一片赞誉。人生的秋天,收获的季节,退下来后,诗作者重拾学生时代的爱好——摄影与写诗,多为诗配照,以此自娱,以此怡情,以此养生。“赏秋兴未尽,笑我一痴翁。”寄情于山水,陶醉于艺术,此乃作者的心声。读者由该赏秋景的“痴翁”,自然而然联想到唐代赏秋景的“痴翁”杜牧,他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表面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呈现的是一副动人的枫林秋色图,人们总是浅层的理解为对秋天的赞歌,但其实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对秋天的赞美,还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作者“人生秋后又逢春”的蓬勃生命力与上善价值观,从而受到鼓舞。愚以为:《赏柿》的作者——当代“痴翁”之诗风,颇有《山行》作者之“痴”风神韵。

《赏柿》作者汪庆一先生退休后,写了不少值得欣赏的诗歌,如《观亭》:一亭飞落凤城西,望断天涯雾影低。只恐众仙难下去,故将云彩画为梯。又如《赞桐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却又桐花遍地开。素裹银装腾白浪,疑为春雪九天来。还有《义水日出》:一轮旭日出东方,义水弯弯百里长。谁将胭脂撒浪里,满河秀水换红妆。这些诗歌,作者都展开形象思维,贴切描绘景物的特征,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借代、拟人、拟物、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传神,又巧妙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达真意。这些人人得见的景物,我等庸才常常不经意而一视而过,而汪庆一先生,以敏锐的视觉,灵敏的思维,将日常生活的素材,创作出如行云流水般的诗歌。尤其令人感佩的是,这些诗歌颇有水准,颇具风范,诗作者却从不不求虚名冠以什么格律、词牌,诗品如人品,一如既往。 

在品读、咀嚼《赏柿》的过程中,联系诗作者的诗品与人品,感觉犹胜享受“秋天三宝”带来的愉悦——枫林的爽目,甜柿的爽口,桂花的爽心,因为“挂”在蓝天、悬于碧海的“灯笼”——罗田甜柿,既爽目,又爽口,更爽心!

1664426557434654.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陶武成,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资深媒体人。1956年出生于湖北仙桃农家,务过农,做过工,教过书,从过警,扶过贫,多年从事新闻与农村经济研究工作,现已退休赋闲,偶尔码一下方块字以自娱。在媒体工作期间,曾受聘兼任《美中晚报》国内主编。先后在国内外媒体发表消息、长篇通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杂文逾200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其中撰写的论文《传播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和谐》及采编的报纸图文报道《天府风光惹人醉》,于2007年在成都市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上双双获一等奖第一名;撰写脚本并与湖北电视台合作拍摄的《三农困境突破口》三集电视专题片,获湖北省新闻一等奖,并申报“五个一工程奖”。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名家讲坛》栏目连续三年主讲“三农问题”,善取百家之长,敢开一家之言。2013年至今,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聘为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研究员,关于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的创新思路,众多基层干部和农民、农企从业人员认为接地气,可操作;也得到高层领导与权威专家的赞许。

 

 

 

 

 

汪庆一诗歌链接:

 

  

一亭飞落凤城西

望断天涯雾影低

只恐众仙难下去

故将云彩画为梯

微信图片_20221028173211.jpg 

 

赞桐花

人间四月芳芬尽,

却有桐花遍野开。

素裹银装腾白浪,

疑为春雪九天来。

 

 

日出东方

一轮旭日出东方,

义水弯弯百里长。

谁将胭脂撒浪里,

满河秀水换红妆。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