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诗人耕夫的“个人化”多重写作现象
耕夫近照
人物名片:耕夫,原名,张耕夫,湖北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0余万字,曾获《诗刊》、博鳌论坛诗歌奖等各类诗歌奖20余项;作品入选《2013年中国诗歌年鉴》《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诗歌卷》《湖北新诗百年诗选》等。出版诗集《耕夫诗选·1993年版》,小说集《三叶草》,散文集《乡村背影》等;《乌林人物》笔记体小说获中国首届昭明文学奖小说头奖;部分作品被介绍到港澳台及海外。近年来专攻“五行诗”,被称为“耕夫体”。现任某国家级科技杂志主编。
在当代中国,诗歌个人化写作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风尚。所谓个人化写作,就是诗人通过对个体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体察与描述,结合传统文化心理的透视,甚至对个人身体和欲望的探求,从而表现出对个体精神走向的密切关注。一句话,就是用一种独特的个体审美取向,专注于个人的灵魂独悟和私人体验。这类诗歌较多地以感悟性的生存景观及感性言说掩盖其生存表象背后的那种生存之痛。著名评论家陈超认为:诗人从个体身份和立场出发,独立介入文化语境,承担起人类命运和文学的诉求,弘扬个人话语的权力,并且拒绝普通化的写作实践,同时与一些时代重大题材相疏离,从而突出个人的声音和语感,风格和差异。
诗人耕夫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他把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事物通过独特的声音表达出来,但并不急于作出自我判断,而是在事物表象的背后,用诗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他从未考虑哪些是诗性的,哪些是日常的口语,因为他觉得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找到丢失的声音和自我。他创立了一种“五行诗”形式,并以“耕夫体”五行构建现代诗歌写作体系,提出现代新禅诗创作理念,通过赋予“禅意”的“五行诗”来观照天下,解读人生。他把个人情怀延伸到人类普遍生活中来,并用具有直觉性特征的意象来表达其对个体生命和周遭世界的感觉,寄予诗人对自我价值和历史文化的思考,同时呈现其丰富细腻、虚实相生、朦胧多极的诗歌特性。我尤其欣赏这首《向水而生的事物》:
喜欢一切向水而生的事物,比如水稻,芦苇,花木
比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这些事物最大的特点
就是热爱水,信任水,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水
我五行缺金,金即水,缺水的生命必须有水供养
所以我渴望水的滋养,就像禾苗渴望雨露的滋润
在这首五行诗里,耕夫选取了“水”的意象,水是生命之源,是洗涤自然生命的纯净之物。他渴望“水的滋养”和“雨露的滋润”,他把“水稻”“芦苇”“莲”都融入他的“水”里,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水稻”让他活着,“芦苇”给他安全感,而“莲”是让他自己活得干净。这种“向水而生”的个体生命观不正是我们所有人的终极向往吗?在这个有些“淤泥”的世界,要么出污泥而不染,要么陷入泥潭,就看每个生命的自我选择了。而诗人耕夫选择了“渴望”,表达了对生活的些许忧虑和恐惧,从而上升到一种哲学高度。从整体来看,这首诗的意向正是自然语境的基本流向,一方面通过对“水”与自然的关系,阐释了水是自然的血液,“滋养”大地的丰茂;另一方面,通过人对“水”的渴望,阐释了个体生命的需求,“滋润”生命的成熟,体现了耕夫式的悲悯和追索。
30多年前,我和耕夫生活在一代文豪苏东坡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黄州。黄州是一个生长诗意的城市,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情,也有“人生如梦”的感叹,更有“一樽还酹江月”的情怀。耕夫生长在那里,在苏东坡的“一蓑烟雨”里,在杜牧的“郡斋独酌”中,苦心经营着属于自己的诗歌世界。他是一个天生的自然歌者,有一双参透大自然的眼睛,他早期的诗歌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包括山水田园、树和花草、乡愁与淡淡忧伤等。无论是借物起兴,还是借景生情,他始终坚持把许多主体的再造形象相互融合,也就是说,他强调的是诗歌语言的虚实性,把物境、情境和意境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他诗歌的朦胧多极,达到他所期待的“韵外之韵”。而今天的耕夫已经从一个自然的歌者逐渐变成了一个安静的生命思考者,他把诗歌引向了哲学的范畴。他想在自然和世俗社会之间建立一种诗意的联系,建立一种自然与个体生命的联系,或许还有一些禅意。其实这同样是他诗歌生命的延伸,是更深层次的生命体察,是他个人自然观和生命观的一次飞跃。看他的《宿命·拼命》:
人到晚年,生活的两个基本点是:糊涂点,洒脱点
人贵自知之明,不再掏心掏肺交往、无拘无束说话
可以忽略白发和皱纹,但不可以忽略良善慈悲之心
可以忽略勤俭和敦厚,但不可以忽略正义公益之举
人生分两半,一半归上帝,宿命;一半归自己,拼命
这首五行诗,含蓄地呈现了诗人耕夫不同时期的生活阅历,晚年要“糊涂点,洒脱点”,年轻时却“掏心掏肺交往、无拘无束说话”,因为“忽略白发和皱纹,不可以忽略良善慈悲之心”,同时也体会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一半归上帝,宿命;一半归自己,拼命”,因此,他的生命时间在变化,他的世俗感悟也五彩纷呈,然而,当我仔细研读他的作品之后,我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都是通过真诚和真实地表现世界,反抗和反思地认识世界,达到一种诗情和感悟的自觉。在否定、肯定、再否定之中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既有生命的表达,又有个人的眷恋,这种矛盾冲突也同时决定了他的自我不断处于裂变和生成状态。在这里,耕夫的诗歌借鉴了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叙事、悖论等,使他的诗更具有现代意识与活力。尤其是他用叙事的手法表现了对时间的迷恋。譬如他的《秋风辞》:
草色枯,秋容倦,寒风起,清溪瘦,风动桂花落,满身都是秋
茶烟起,坐禅石,倚松眠,跋空山,一幅山水画,泼墨在眼前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再相逢;该来自然来,该走留不住
在书中释怀,渡人间三尺烟火;在茶里煮诗,品岁月悠长况味
秋水无痕。深渊下是深渊,而一切深渊,终将堕入时光的深渊
从这首五行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存在于“秋水无痕”中,存在于耕夫内心碰撞的激情中。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回忆的场景和思考,在“枯、倦、寒、瘦”中体会“风动桂花落”,在“起、坐、眠、空”里看“泼墨在眼前”,在“迷失”和“相逢”中发现生命的交错。在这里,“坐”“眠”“空”的“三尺烟火”被“来”和“去”所打破,他在渴望以“煮诗”来“释怀”自己,从而达到“品岁月悠长”的精神再生。最后一句,耕夫提出了一个时间命题:“一切深渊,终将堕入时光的深渊”,在他的人生中,他“释怀”和“堕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解析诗人作品,就要对作品中出现的每一个词语反复研读,悉心推敲,力图挖掘词句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而耕夫这首诗的构成要素就是围绕一个“秋”的核心组织起来,我以为不是“秋水无痕”,而是“痕”在心头,从而呈现出个人心理时间的张力和反论。这首诗正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动态平衡整体,在对立的冲突中求得时间的和谐与完美。因此,这首五行诗,既是他生命的感悟,也是他对时间的追问。
著名学者乐黛云认为,文学应该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铸造人类新的精神境界。她强调文学要以“情”为出发点,“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如果能与古人在不同时空看同一轮月亮,产生超越时空的沟通和共鸣,忘却了现世的“物欲”而达到了某些意义上的永恒,这就是文学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提升。我认为耕夫的诗歌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他的诗歌强调个体精神的构建,力争达到一种自然与生命的和谐与自觉。看这首《月照江城》:
爱孤独。爱酒。爱不爱女色,视情而定
今夜,江城朗月高照,故乡有没有月亮
我不知道,可我心里有充盈的清风月色
夜如酒杯,落下满天繁星,举杯邀月,一念
醇香,一滴醉人,一生为情所困、所伤
在这里,耕夫用“酒”和“月色”来表达他的生命状态。一种游子的乡愁油然而生。江城“朗月”和故乡的“清风月色”,在“酒”的“醇香”里相遇,因此,“爱孤独”的诗人,在“一滴酒”里沉醉,从而 “一生为情所困、所伤”。那么耕夫“困”在哪里?“伤”在何处?“爱不爱女色”,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在望“故乡月亮”了。这首诗体现了耕夫一贯的特点,即:从细节入手,对物像和场景进行相互嫁接和修正,体现他的矛盾心理,也体现了我们周遭世界和人类生存的复杂性,突出了生命意识在人的内心深处的顽强和坚韧。看似是写一次偶然的怀想,但却让“一滴醉人”的“酒”上升成一种文化经验,也就是说,此时的“酒”已经超越了酒的功能,而是成为天、地、人相互交融的一种纽带,从而达到个体精神的升华,而在艺术上,也从一种感官视觉到达一种心灵感应的境界,这也是耕夫书写乡愁的意义所在。
再读一首耕夫的五行爱情诗《爱之痛》:
梅花开在冰雪天,寒冬的痛可以用刺骨来形容
而刺骨只是身体的痛,不一定是灵魂深处的痛
我相信,我爱你所透析出来的痛才是真正的痛
所有痛的日子,被生活沉淀,凝成了岁月之花
在这日渐薄凉的尘世,除了爱你,我无事可做
诗人通过对爱的追求、迷恋到爱的反思,无一不体现在诗歌书写当中,而爱情诗更能体现个人化写作的特色。因为是唯一的,所以才是动人心魄的。博尔豪斯把对爱的追求说成是:“干渴和对干渴的恐惧使日子长得难以忍受”。我不知道耕夫是否也有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这种渴望的“恐惧”,才使他在有限的叙述当中表达了没有限度的爱和激情。 在这首《爱之痛》中,耕夫把对人的怀疑和对爱的怀疑很自然地糅合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而这种怀疑的最终结果便是归结于对自我的怀疑。在这里,耕夫突出了“爱”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在这日渐薄凉的尘世,除了爱你,我无事可做”,同时也赋予了被爱之人以自由和纯情,“所有痛的日子,被生活沉淀,凝成了岁月之花”,“爱”是这样的不可或缺,不可分离,与他的生命、生命过程乃至生命的意义聚汇在一起。而这种神秘常常隐藏在生命的最深处,使他感受到“爱之痛”孕育的原始力量。在这里,耕夫试图保持着一些冷静,我却看出他的慌乱和失衡。或许她是耕夫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一直影响着他的生活、理想和未来。然而,在今天,他只能从生活大幕的缝隙间看到爱情细碎的光芒,他的这种独白就意味着爱其实就是一种“痛”了。“痛”使他们不得不相互远离,诗人耕夫注定要在这种“爱”与“痛”的相互搏击中,抵达其生命的彼岸。
诗歌评论家王光明认为,诗歌和诗歌语言永远不可能是直线的。不同格调的诗歌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语言体系。然而,一个诗人的心理情结却可能寻找同一种语言体系。耕夫的五行诗把“意象”和“感觉”作为诗歌的本质来武装诗歌,体现了他诗歌本身融感觉于叙事的特点,他对生活语言进行了再创造和再提炼,看似平凡,实则凡中见奇,并把他的思想、语言、情怀、哲思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在创作的道路上,耕夫四十余年如一日,抱朴如石,笔耕不辍,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勤奋而执着的诗人,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的写作过程一改原先的激情描述,通过沉思、提炼,强调对事物的微观感受,从而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哲理意识。耕夫没有按照当代很多诗人那样去寻觅语言的奥秘,他平实而自在的叙述构建了他对平常生活的直接思考,这样反而形成了语言的意外,并且通过简单语言的探索,为写作者和读者提供了一些经验性的路径与方法,而这些语言也使诗人在思考中触摸到比自然和生命更为复杂的世界。同时,他创新了“五行诗”,思考更加严谨,语言更加凝炼,逐渐成为了他个人诗歌的标识。尤其是他从自然审美延伸到个体生命审美,使他的诗具有了启示功能,这也许就是乐黛云先生所主张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吧。
当代诗歌创作从日常性、超现实、个人化、生命观,以及与哲学相关的前沿性思考等,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互动阶段,这些也给所有写诗的人以一种全新的考验。因此,出现碎片化写作、神秘写作、个人化写作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写作就不足为奇了。而诗歌正好成为一些诗人浮躁内心的出口,这便要求诗人们重新思考如何从生命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摆脱内心的懦弱和无助,将语言和精神从普遍的污染状态中捡拾出来,加以洗涤,或者用想象而不是联想来创新语言和精神。因为创造具有想象性的诗歌景观,就是为诗人自己创造一个特有的个体生命。
耕夫五行诗(双语诗)选译链接:
作者/耕 夫(武汉) 译者/李 磊(广州)
Apocalypse of Life(verses with 5 lines)
Written By Gengfu (Wuhan)
Trans. By Lilei (Guangzhou)
朝阳书院
寺院空寂。朝阳寺山门打开,迎来日出东山
我闭关,读一本关于闭关的书,是挺好的修行
唐时的飞花令,飞过春。宋时的烟云渡,渡过秋
还有明清的晓风残月,都成了岁月的过客
佛祖的故事高高挂起,菩萨的门紧紧关闭
At the Zhaoyang Academy
Quiet and empty, the Gate of Temple opening to the sun
In the East Mountain, the sun is rising on
Secluding myself, I read a cloistered book
So wonderful is the spiritual practice
In Tang Dynasty, the Game of Flying Flowers flying o’er the spring
And smoke and cloud crossing the Song Times, through the autumn
In Ming and Qing, floating the lingering moon and the morning breeze
All people are passengers of years
The Story of Buddha keeps divine in height
The Gate of Temple is closing so tight
仰望星空
昨天晚上,我仰望星空,欣欣然突发奇想
大地与天空互为倒影: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
对一只鸟儿而言,飞高一寸,天空就会低矮一分
天空之上的辽阔,比大地之上的辽阔更辽阔
失眠是黑夜盛开之花,照亮与星星谈心的灵魂
Looking Up in the Starry Sky
Looking up in starry sky, I got an inspiration last night
The earth and the sky each other inverted reflecting
A star in the sky, a man in the earth
A bird flying an inch higher, the sky is lower
And the sky is vast, wider than the vast of the earth
At dark night, suffering from sleeplessness like a flower bloomed
Talking with stars and lighting up to the soul
用后半生去爱你
你醒着是一盏灯,你睡着了也是一盏灯
在你的灯光的照射下,我一次次陷入深睡眠
又一次次失眠。亲爱的,我喜欢你的这种折磨
甜蜜的,痛楚的,伤感的,以及爱莫能助的
灵魂留在前半生,我决定用后半生去爱你
To Love You with the Rest of My Life
You’re a lamp when awake, while a lamp when asleep
In your brightness, again and again I’m sunk in sleep so deep
But now suffered from sleeplessness strong
Honey, l love your torture
So sweet, painful, sick at heart and hopeless long
In the first half of my life, my soul was left
With the rest of my life, l love you best
乡愁的滋味
每一片雪花,像一枚银针
扎在风雪夜归人的身上
不怎么疼,但是钻心的痒
那是乡愁的感觉,在异乡
堆个雪人仿佛回一次故乡
The Taste of Homesickness
Every piece of snowflake, as a sliver needle
Prickling me when I returned home at night in snow
It doesn’t hurt much, but it tickles terrible
That’s the taste of homesickness, you know
In the foreign land, building a snowman
As if we came back to hometown in sorrow
思念空空如也
如今越来越害怕回头,我用尽一生
去回忆,那些搁浅在亲情里的故事
是沉睡在地下的亲人们留下的遗产
而心是空的,一种空空如也的空
借一缕缭绕的轻烟,抵达清明
Missing Is So Empty
Now afraid to turn back more and more
I spend whole my life, deeply to recall
The stories of family affection remained in heart
And the loved ones buried in the ground
And the heritage they left to me
But my heart is filled with nothing
So empty is my missing
With a wreathed smoke soft and light
Encircling the days of tomb-sweeping
故乡盘着我的根
家乡的河流,漫不经心地流
它甘愿在低处,坚持从善如流
把对面的山峰倒置给我们看
我从山峰的倒影里,看到了
故乡的影子,那里盘着我的根
My Roots Are Enwinding My Hometown
The river in my hometown, carelessly to flow
Adhering to the good and keeping alive to bow
With the opposite mountains upside down showed to us
From the reflection of the peak, I can find
书评作者、诗译者简介:李磊,男,湖北黄冈人。现任广东某大学外语外贸学院院长、教授。曾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等。现任广东省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学位办硕博论文评审专家、广东省外语评价协会副会长等职。出版文学评论专著《投影与独白》,出版翻译诗集《Only the Cloud Knows 》, 出版个人诗集《剑与花——李磊的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