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评弹·乡村振兴:须以问题导向寻路径(一)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那么,乡村振兴的核心与关键是什么?能否抓住要点一举打开突破口?怎样创新经营体系适应变化了的产业格局?谁是乡村振兴的经营主体?用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才能凝心聚能,让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按照预期目标推进?能否创造无愧于历史的新时代的辉煌?!为此,《当代名流》特别策划:从今天起,开辟《乡村振兴纵横谈》专栏,围绕乡村振兴这一话题,各位网友既可长篇大论争鸣,也可片言只语点评,发表真知灼见,我们期待“希望的田野百花齐放”。对卓有见地的文稿,将编辑《乡音锦言》文集出版发行。

本网近期将陆续推出陶武成先生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文章。陶武成先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特聘研究员,世纪之交曾主动请缨参与大别山扶贫攻坚,“解剖麻雀”,成为全国第一位具有大学和研究生学历的村官,第一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以来致力于实践、探索“三农”发展与乡村振兴。他的系列文章,善采百家之长,敢开一家之言,阐述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产业兴旺”必须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及其破解难题的思路与方式方法,可操作性强。当然,仅是一家之言,在此发表,以期引发“三农”专家、经济学家以及研究、关注“乡村振兴”的各界人士、热心网友积极参与讨论,为“乡村振兴”出高招,支实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和美家园。”

微信图片_20230715130500.jpg

 

 

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中央战略部署的美好愿景,令国人尤其是农民无不欢欣鼓舞,翘首以盼。

然而,在乡村振兴的滚滚热潮中,一些地方“穿新鞋走老路”,说起来激动,听起来感动,做起来难动,面对百姓时被动——有的地方好大喜功囫囵吞枣地搞所谓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散落在自然村的民房拆掉后集中建成“街道”,结果,城不城,乡不乡,农民无业可就,徒增农民的生活负担减少菜园和养殖业收入,最尴尬的是留守在村的老弱病残,下地劳作要走的路程比过去远几倍,携带农具用品更加困难了;有的地方不从实际出发,招商引资打造乡村文旅产业,邯郸学步同质竞争,轰轰烈烈一阵子便烟熄火熄了;有的地方,为了应付检查、考核,刷刷房,修修路,栽栽树,上百户人家的“美丽村庄”,连人影都看不到几个……即使想在“产业兴旺”上做点文章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以行政村为单位来制定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要么盲目的照抄照搬“一县一业,一村一品”这个“舶来品”模式;要么一个村少则三四个,多则七八个支柱产业。前者不符合中国国情,后者又画地为牢死守“小而全”“大而全”的思维定式。这两种思维方式与实施路径,完全有悖于守正创新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有悖于乡村振兴之产业兴旺的基本要求。

微信图片_20230715130447.jpg



无论十九大报告确定的“二十字总方针”,还是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五个振兴”,都是把“产业”放在首要位置,说明乡村振兴的核心与关键,无疑是“产业兴旺”。

那么,乡村产业何以兴旺?存在着哪些问题,症结何在?应该如何对症下药?如何找准路径导向避免盲目性?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到现在都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无所适从。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调研,梳理出一系列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八个大问号——

1、种植养殖什么,即选择什么产业?

2、怎么种植养殖,即农业技术怎样使用与推广?

3、用什么种植养殖,即资金从哪里来?

4、谁来种植养殖,即乡村振兴的经营主体究竟是谁?

5、卖给谁,即市场在哪里?

6、卖什么价,即价格体系何以构建,能否相对稳定持续?

7、如何抵御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何以避免?

这七大问题,不仅仅是农民的困惑,也是农村基层干部乃至上级头痛的问题。因此,上级职能部门及级书记该干什么?这一问题加起来是八大问号,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抑或政策执行者,都应该认真面对,遵循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理性分析,清晰梳理,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应本着“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与作风,按照路径导向思维,抓住核心,抓住实质,抓出实效,抓出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微信图片_20230715130519.jpg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一些所谓的“成功范例”,看得见,却摸不着,学不到,更是无法全面推广、复制,只能当“花瓶”点缀而已。到目前为止,“产业兴旺”面对的八大问题,鲜见三农专家、经济学家们在中国大地上写出“对症下药”、能够落地、易于操作、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论文、专著,或探索提炼出可以大面积推广、产生实际效益的模式。许多政策性文件,专家们的解读,让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时代是出题者,我们是答卷者”,本人不揣浅陋,就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这八个问题,依照乡村振兴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点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将分篇谈点粗浅体会与大致构想,抛砖引玉,以求教大方之家

微信图片_20230715124849 (1).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陶武成,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特聘研究员。1956年出生于湖北仙桃农家。1977年,在湖北国有中洲农场工作,先后在办公室从事地方志《中洲农场志》编簒、在政治处负责宣传等方面工作。1997年,主动请缨参与大别山扶贫攻坚,湖北省委经严格考察后,选送到罗田县凤山镇晒谷石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次年,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履职期间,提交“取消农业税”、“改革县级领导选拔制度”、“重视城乡二元社会桥头堡——中心乡镇的建设”、“三农建设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的七个问号必须拉直成感叹号”等议案,被多家主流媒体关注。2002年任中国改革杂志社湖北记者站站长。期间,与湖北电视台合作,撰写脚本并指导拍摄《三农困境突破口》三集电视专题片,获湖北省新闻一等奖。曾受聘兼任《美中晚报》国内主编。先后在国内外媒体发表长篇通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杂文逾200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其中撰写的论文《传播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和谐》及采编的报纸图文报道《天府风光惹人醉》,于2007年在成都市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上双双获一等奖第一名。2007年,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名家讲坛》栏目连续三年主讲“三农问题”。善取百家之长,敢开一家之言。2013年至今,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聘为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研究员,研究的主要方向:农业产业、健康产业、文旅产业。关于县域经济、重点小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的创新思路,具有独到见解。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