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井蛙偏要语于海

——兼致《芳草》投稿者

微信图片_20240906111026.jpg


 

看稿成了职业,于是就少了乐趣。偶尔过年尚有几份兴奋,天天过年就叫人受不了。编辑的双眼在稿堆中倦怠地跋涉,你什么时候叫他眼一亮、心一热,甚至高兴得大喊大叫呢?做了七年编辑,也算“老”字号的了,这种机会就像天上落陨石,怎么也没遇上几回。要么,人物故事情节细节要什么有什么,他好容易撞上一个像回事的构思,写得却比不上一篇及格的小学生作文。千千万万业余作者中岂能没有人才甚至天才,肯定有,只是你从文章中看不出来。当然,要是勉强一些,有不少作品是可以发表的,但是,你为什么要发出那些可发可不发勉强方能发的作品呢?来一篇叫我不得不发的、我不发别人要发的,行么?

许多作者的智慧、精力、渴望、茶和烟、大瓶墨水和大堆稿纸,全叫“平庸”这个东西消耗了。他们人云亦云,在某一篇引起反响的作品后做跟屁虫;他们勤奋地做无用功;他们接到退稿时首先怪罪编辑没有慧眼而不是分析自身作品的败处;个别聪明的甚至以为作家都是从“后门”里走出来的……

然而,本期发表的“刘红作品小辑”,老实告诉你,作者的名字此前只在一家内部刊物上出现过一次。他是湖北大冶县一个铁矿子弟中学的教师。他不认识编辑部任何编辑。他写了一篇反映学校生活的《红苹果•明信片》寄给我,我像所有寄给我的稿子那样一读,就“眼一亮”、“心一热”,于是送审。我写封简信给他,嘱“如有其他稿子一并寄来看看”。他又一篇接一篇寄来五六个中短篇。选出两篇送审,最后领导确定以“小辑”形式推出。二编室主任董宏猷这样评价《红苹果•明信片》:“写得不错!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有一种惊喜感。”朱子昂副主编在《日当正午》的稿笺上写道:“反复读两遍,感觉不错。一个初学写作者,有这样的起点,的确令人兴奋。发现和扶植文学新人,是我刊的一贯传统。过去的喻杉(《女大学生宿舍》获全国奖)、王振武(《最后一篓春茶》获全国奖),就是在我刊起步并获奖的。刘红的几篇作品,内容似不如喻、王扎实,但作者艺术感觉好,文字老练,有才气,有个好苗头;扶一扶,也许是个有发展前途的文学新人。”董宏猷对《日当正午》的看法是:“这个抗日时期的故事,写得冷静而沉甸,显出作者的才华,使人想到了格非、苏童等人的小说。”

微信图片_20240906111048.jpg




其实,刘红的两篇作品究竟有什么大不了的呢?《红苹果•明信片》,一个关于人的价值的故事,老掉牙的主题。张卫东,一个小小初中生,敏感而多疑、天真又可悲地竟然窥见了生活里被掩饰的一角。另一个初中生李萍,可爱而伶俐地成熟着,成熟得叫人不寒而栗。作者打破了一般“尊师爱生”之类的写法,冷峻地、有点儿叫人于心不忍地、然而又是真实地写出了纯净校园里不纯净的、却是不可阻挡地发生着的一个侧面。文学并非一定要告诉我们关于人生实际存在方式的准确信息——这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通过作家对生活经验有选择的直接描述,去认识人类存在的真谛。我读刘红这个短篇,在欣赏作者从字里行间闪现的机智和思想的同时,总有点鼻酸的感觉。我们自己,不就是像张卫东那样,怀着真诚的委屈和委屈的真诚,有时还有点残忍地,一步步长大的吗?另一篇《日当正午》,并不正面写抗日战争,而是借助这个背景,“点”出人性的“恶”的一面。是谁将一百几十具尸首“干鱼一样铺开在打谷场上”?不是日寇,或者说不完全是日寇,而是被日寇扶植的汉奸。其实,是谁杀的本无关紧要,要紧的是高天阳在雾中、梦中,他的父亲也同样在雾中、梦中。这对父子无意引出一村老小的悲剧。我欣赏这篇小说,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是作者冷静、准确的对人物的把握,质朴、个性色彩极浓的语言。刘红的作品,也许并不厚重,也缺乏思想穿透力,有些(没发表的)还有点轻飘飘的,但你能否认他写出的是一种“个性”的作品吗?对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个性的重要,犹如声带之于歌星、臂力之于铁匠、算术之于个体户。缺乏个性的作品,好比银行里缺现金,生意是做不红火的。

我说,唯一能使我“眼亮心跳”的,是你写出个性鲜明的作品。苏联作家普里什文说过,一个作家的成功取决于,一是对童年的态度;二是对乡土的感情、对母亲的崇拜;三是个性,也就是你自己独到的,自己的语言,就像大卫王的语言一样。而刘红,是有“个性”——“自己的语言”这宗在别处没有用处、写小说却不能缺乏的财富的。

井蛙由于“拘于虚”,是难以“语于海”的。这个比喻也许不恰当,因为胸有鸿图的初学写作者难道没有海阔天高的眼光:我说的是,如果我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即使受着环境的、学识的、经验的制约,发一声清凉丰满的、与众不同的蛙鸣,“语于海”也许有知音;海涛就让它怒吼吧,怒吼的海边,如果你突然听见一声蛙语,那就成了最美丽的音乐。

 

1991年元旦之夜

微信图片_20240906111223.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天,本名田贞见,1963年生,湖北长阳人,土家族。文创一级、正高二级。现任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国作协十届全委会委员、武汉作协副主席。曾任湖北省作协六、七届副主席。曾先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两次)、中国传记文学奖、湖北省青年文艺金凤奖、屈原文艺奖(两次)等。系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武汉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