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性”,你会想到什么?是难以启齿的尴尬,还是课本里被跳过的章节? 其实,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性”就与生命紧密相连。
它不只是生理差异的标签,更是人格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从染色体决定性别,到青春期的第二性征发育,再到后天形成的性别角色认知,性像一条隐秘的线索,贯穿我们的一生。 但长久以来,我们对性的认知总在两个极端摇摆:要么被视为“洪水猛兽”,藏在禁忌的阴影里;要么被简化成低俗的玩笑,失去了本该有的严肃性。
这种错位,让太多人在成长中走了弯路:因无知导致的非预期怀孕、对性别差异的偏见、甚至是对性暴力的漠视……
今天,我们换个方式聊聊“性”。
它可以是科学的-性学(Sexology),作为一门正经学问,从20世纪初就有学者用严谨方法研究人类性现象,那些勇敢的先驱者,为的就是帮我们摆脱偏见的束缚。
它可以是多元的-“全人的性”(Sexuality)告诉我们,性不只是生理特征,还包括性别认同、角色行为和性取向,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性存在。
它更应该是平等的-性权利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无论男女老幼、健康与否,都有权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安全、尊重的亲密关系。
回望传统,其实我们的文化里从不缺对性的正向认知。《孟子》说“食色性也”,把性与饮食并列为人类本能;《礼记》直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只是后来,这份坦然被层层枷锁困住了。
这是我们“性与两性关系”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接下来,我们会聊聊两性关系的核心内涵、性教育为什么重要,以及它该如何真正走进生活。 打破偏见,需要从了解开始。如果你也想和我们一起,用科学视角重新认识“性”,我们慢慢说给你听。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许会甲,湖北省婚姻家庭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