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楚碑拓影里的抗战历史与父亲的寻拓之路(上)

1762696626949410.jpg

程远斌近照


人物名片:程远斌,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荆州地委党校,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兼任《湖北作家》主编。文学创作成果丰硕,著有长篇历史小说《荆楚枭雄陈友谅》《大汉皇帝陈友谅》(上、下集),诗歌散文集《天门山纪胜》,诗集《巴山楚水处处情》,理论著作《民族文化大州建设论》。

在文化收藏与研究领域,他深耕不辍。自1963年起致力于湖北陶瓷收藏,至今已坚守半个多世纪,现藏湖北陶瓷器物一万余件。他不仅系统性提出并完善“湖北陶瓷”概念,更全面查清其历史脉络与分布状况,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研究活动,持续提升湖北陶瓷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与行业地位。2013年,因其突出贡献,被武汉文化遗产协会授予“古代艺术品收藏家”称号。

 

 

引言:八秩烽火过,拓影照青史

图片1(32).jpg



2025年,距鄂西会战胜利、《复楚亭记》石碑矗立已逾82载,亦是抗战全面胜利80周年。恰此时,台湾隐蔽战线题材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剧中东海情报小组白色恐怖下暗递军情、以生命践行信仰的沉默坚守,唤醒了历史深处的忠魂微光。这份于无声处铸忠魂的坚守,与武陵山区拓片承载的烽火记忆遥相呼应,也让一段始于残碑、归于拓片的寻访往事,随时光脉络清晰浮现——

这段往事的缘起,是1996年恩施清江畔的意外相遇:一方思危残碑滚落,揭开了湖北抗战第一碑《复楚亭记》的寻访序幕。这方见证鄂西会战与省府西迁的石刻已毁于岁月,唯拓片能补全湮没史事。为寻此珍贵遗存,此后三载,父亲怀揣残碑摹本,踏遍恩施山野古院,从档案馆泛黄卷宗到金氏后人蓝布包裹,终寻得这纸劫后遗存——它曾被缝入棉被躲过文革,经修旧如旧修复,726字碑文完整重现:卢沟桥烽烟、石牌要塞白刃、土苗群众梭镖、湖北外抗寇、内安民的坚韧,抗战关键历程尽现方寸。而这份跨越三载的执着,恰与《沉默的荣耀》的精神内核同频共振。如今,武陵山风再拂恩施龙洞旧址,思危残碑的无声诉说,与剧中英雄坚守相映;父亲踏遍的九曲山路,恰似剧中史料研究者的考证轨迹。隐蔽战线以身许国的沉默坚守,与山野间以行存史的执着铭记,一脉相承诠释铭记千钧重量。

深究这纸泛黄拓片承载民族记忆的缘由,既因碑文汉字镌刻着危亡之际的不屈风骨,更因金氏两代人的生死守护、父亲的山野寻访,恰如剧中英雄的默默奉献与后世的历史追溯——“沉默是乱世以身殉道,铭记是盛世以行传魂,这份跨越八秩的精神共鸣,让忠魂至今滚烫鲜活,直抵人心。

 

第一章 石落清江畔:思危残碑叩启寻拓门

199632日,伴着一架载客27人的小型客机的轰鸣慢慢止息,与陪送履新的时任天门市委书记段远明、市委秘书长阮望二位共事多年的老友相继走下旋梯,父亲第一次踏上鄂西恩施这片土地。33日 让父亲了解恩施的一日游活动,由州委宣传部朱副部长全程陪同,而这位深耕土苗文化与抗战省会历史的活字典,正为一场意外的相遇埋下伏笔。

图片4(18).jpg




那日的行程循着历史的脉络铺展:清江河的碧波、后山湾叶挺囚居地的肃穆、五峰山宝塔的沧桑,再到龙洞旁蒋公馆、陈诚公馆的旧影,每一处景致都在朱副部长声情并茂的讲述中鲜活起来。尤其当话题触及复楚亭及《复楚亭记》碑时,他细致入微的解读让众人兴致愈浓,听完遗址介绍后仍觉意犹未尽,大家纷纷盼着能到现场一探究竟。

攀爬复楚亭遗址的山路间,朱副部长与段书记走在前方,父亲紧随其后。行至近前时,一块石头突然从山坡滚落,恰好停在他脚边。俯身拾起,这块约四斤重、八厘米厚的三角形石块上,思危二字赫然在目——刻工古朴精道,书法笔势飞动,父亲当即断定这是《复楚亭记》碑的残片。待朱副部长、段书记围拢细看,亦一致认同这一推测。捧着这块意外得来的残石,父亲惊喜不已:初临恩施便得此宝,看似与这片土地的缘分,恰是识宝者遇宝的奇妙注脚。

199634日,父亲如期赴巴东履职县委书记。工作间隙,他常埋首于旧文献堆里,泛黄的《恩施抗战史料简编》中一段记载让他心头一震:《复楚亭记》碑文竟由担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王东原撰文。夜深人静时,他总会从抽屉里取出那方思危残片摩挲——石面的刻痕在指尖下凹凸分明,像极了那段被岁月揉皱的抗战记忆。每一次触碰,都像在与五十年前的烽火对话:这方碑刻曾矗立在龙洞旁的复楚亭前,见证过湖北省府西迁路上,多少风雨兼程的艰难?思危二字背后,王东原的墨韵里,藏着怎样滚烫的抗敌决心?  

捧着残石的触感越清晰,父亲心里的牵挂就越浓烈。彼时复楚亭早已倾颓,原碑也毁于岁月洪流,这半块残石虽如星火般珍贵,却终究只是历史碎片——仅凭思危二字,难窥《复楚亭记》的文气风骨,更无法完整还原鄂西会战的烽火历程。他笃定:这方文、艺俱佳的碑刻,当年定有懂行的贤者拓印留存;唯有找到拓片,才能为这段湖北抗战历史补上连贯的证据链,让残石说话的价值真正落地。

 

第二章 山径觅珍影:三载曲折寻拓路

1996年秋开始,父亲的寻拓之路正式启程。他利用工作之余,走遍恩施的档案馆、文化馆,泛黄的卷宗里翻遍民国时期的文物登记册;登门拜访文史学者与年过八旬的老住户,在可能见过”“记不太清的模糊线索里打捞希望;甚至托人辗转武汉、宜昌的古籍市场,带着残碑拓片的摹本比对每一份旧拓。

每当听闻舞阳坝老教师家藏有民国碑拓六角亭旧书店曾收过类似物件的消息,他便立刻放下手头事动身,可多数时候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有一次冒雨赶往咸丰,翻山越岭找到线索中藏拓人,却发现对方保存的只是普通的墓志拓片,回程时裤脚沾满泥浆,父亲却只笑着说:多跑一趟,就少一个遗憾。

这样的寻访,一找就是三年。2000年初春,恩施州档案馆一位退休档案员提及:舞阳坝有位金老师,他父亲金如斋是民国时期的书画家,抗战时在育幼园教美术,或许藏有旧拓。父亲的心怦然一动,当即揣着残碑摹本,直奔金老师家。

初见金老师,提及《复楚亭记》拓片,他只说家里没有这类东西,不愿谈及。父亲没有灰心,此后常带着《恩施抗战史》、《陈诚回忆录》等史料登门,与金老师聊复楚亭的修建背景、谈碑文里外备战以当方张之寇的战时图景。一来二往,金老师终于松口:拓片确是家传之物,只是父辈遗物,不打算出售。

第三章 蓝布藏珍影:金氏两代人的守护

又过了三年,父亲与金老师已相当熟络,那是200393日上午,金老师终于将父亲领进里屋,从樟木箱里取出用蓝布层层包裹的物件。当解开第三层棉布时,泛黄的宣纸边缘露出来——正是《复楚亭记》拓片。金老师指尖轻触拓片破损处,将往事缓缓道来:

先父金如斋,是晚清至民国时期恩施有名的书画家。1940年湖北省第五儿童育幼园成立时,他就在育幼园里教美术;19459月,《复楚亭记》碑刚在龙洞旁立起,他便约上汉声诗社的好友高荷鲜,带着四张加厚宣纸、一瓶白芨水直奔现场。两人蹲在碑前拓了整整一下午,拓片晾干时,墨色里还带着山石的潮气。

自那以后,金如斋始终将拓片视作心头珍宝。平日里只当练字的碑帖独自揣摩,连亲友借阅都婉言拒绝。1952年秋,金如斋病重卧床,特意将金老师叫到床前,双手捧着拓片郑重交托:这是记录恩施抗战的老物件,比家里任何东西都金贵,务必妥善保管,不能弄丢了!此后金老师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管着拓片。

图片1(35).jpg



最惊险的考验,出现在文革时期。红卫兵抄家的消息传来,金老师急中生智,连夜把拓片裁成四小张,小心翼翼缝进棉被夹层——被面是常见的蓝布碎花。谁也不会想到,这床普通的棉被里藏着抗战文物。就靠着这不起眼的藏身之处,拓片侥幸躲过一劫,可五十多年的岁月侵蚀终究难挡:纸面被虫蛀得七零八落,复楚亭记四个字只剩大半,不少字迹模糊成墨团,边角甚至成了粉碎性破损,触目惊心。

当天,父亲以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买下拓片,捧着这叠脆弱的历史,父亲直奔恩施最有名的装裱店。他请师傅用修旧如旧的手法:先将拓片浸入温水轻轻展平,用竹镊子挑去虫蛀的碎纸,再找到同年代的宣纸补缀破损处,最后用蚕丝纸托裱加固。三个月后,修复后的拓片高258厘米、宽84厘米,父亲据此推算:原碑高约318厘米、宽104厘米,这般体量,湖北抗战第一碑的称号名副其实。

修复完成那日,父亲站在装裱店的窗前,看着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拓片上——“复楚亭记四个大字虽为补缀,却依旧透着当年的墨色沉厚。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拓片的生命,要在碑文的解读中真正复活;残碑与拓片的拼图,尚需在逐字逐句的研读里,拼出那段抗战历史的完整轮廓。

 

第四章 碑文证史,楚韵重光

怀着让拓片开口说话的热望,此后半年,父亲几乎将所有业余时光都倾注在碑文解读之上。

图片3(24).jpg



他把修复完整的拓片小心翼翼平展于书房长桌中央,案头放着狼毫小楷笔、放大镜,还有那本翻得页角卷翘、纸页泛黄的《恩施抗战史》——书页间夹满密密麻麻的纸条,记录着此前走访抗战遗址时搜集的零星史料。父亲常常俯身拓片,鼻尖几乎贴着纸面,逐字辨识被虫蛀得模糊的笔画:遇有残缺便用铅笔轻描轮廓反复比对,标点断句时必对照史料逐字斟酌,但凡有一字存疑,便郑重圈画,次日天不亮就揣着笔记本赶往档案馆,翻遍卷宗只为求证一字之差。726个字、17行竖排、4厘米见方的楷书,在父亲密密麻麻的批注与反复核对中,渐渐褪去岁月的厚重蒙尘,重新显露出筋骨分明、力透纸背的本真模样。

726字的碑文里,没有空泛的抒情,只有亲历者的滚烫叙事:开篇即述1938年武汉沦陷后,省府出武昌,过宜昌,至于恩施的颠沛;继而铺陈陈诚等军政要员外备战以当方张之寇,内布政以安俶扰之民的务实作为,还原战时湖北并行的真实图景;字里行间满是瀑白如练、涤荡胸襟的豪情,更藏着临胜弗骄、居安思危的深沉警醒。终以《楚书》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的古训收尾(详见附录)。

父亲指尖轻轻摩挲着拓片上与残碑严丝合缝的思危二字,触感在深浅不一的石痕与浓淡相简的墨痕间流转——时隔八秩春秋,一方残石、一纸拓片终在此刻重逢,那段散落在岁月里的抗战记忆,也终于拼出了完整的轮廓。而这轮廓里的每一个字、每一段叙事,都在无声叩问:这篇碑文为何而作?那座复楚亭又承载着怎样的烽火初心?(未完待续)

图片1(34).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砚之(笔名),研究生学历,现任职于某家三甲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