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是作者去年携家人赴藏的一次旅行,共写下了9篇文稿。每篇文稿只写一个重点,并进行了全景勾画。让读者从一个方面就能管窥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该游记文笔流畅,情发于心,情景交融。本网特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去年夏天半个多月的藏区行走,高原,阳光,草原,湖泊,寺庙,羊群,玛尼石……都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当然还有猎猎风中招展的各种各异的经幡。
藏族人虔诚地信奉着藏传佛教,希望时刻都能朗读经文,但是他们的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必须辛苦的劳动才能维持生计,于是他们就造就了风转经。
经幡就是印有经文的幡布经,希望通过风吹动着经幡,来代替他们的诵读,帮助心灵的升华。
成串挂拉在亭子或者松树间的彩旗,印满密密麻麻的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经幡在蓝天与白云间显的越发耀眼,在袅袅炊烟中被风吹拂。无论是远处的雪山还是近处的牛羊,它们都是大自然虔诚的信徒,但如果此时的你漫步而过,一定会发现,你心中的天堂在经幡的牵引下似乎已经出现在了这无边的高原只待发现。
在藏区,农居的家家户户都会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的某个良辰吉日的早上,太阳刚升起照到房顶的时候,在自家楼顶举行换插经幡、祭神、祈福的“托散”仪式。
插于每户人家的经幡,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藏历新年初一过后的某个良辰吉日。风马旗还有一项不易见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圆寂,家家户户须将房顶上的风马旗置放。
在3月开犁播种时,还会在耕牛角上挂上经幡以求丰收;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藏民则会在每次搭完帐篷后系挂经幡,祈求周围神灵的佑护;水边山林路口会插挂敬神的经幡,祈愿旅途平安,宗教场所更会张挂经幡礼佛;而天葬台、水葬台附近也会悬挂经幡,超度亡灵寄托哀思……
即使在盛夏,藏区很多地方也并没有大片的艳色。天蓝水净,山却仍然显得苍黄,细弱的植被也像这里的空气一样稀薄。氧气缺乏,让人不得不放缓自己的步子,焦躁的内心才得以稍稍平复。
同样是风景,为什么大部分这样的风光都让人觉得闲适、清新,但藏区总是自然而然就让人觉得纯净甚至神圣,哪怕举目四望一个人影都没有?抬头看着布满天空的密密经幡,才猛然发现,原来是因为它,这寂静风景中唯一一抹灵动的鲜艳色彩。
在藏区的各个地方,你都不会错过经幡的身影,以经咒图像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经幡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的散落在藏区大地上,留在我们的心间,留在我们翻过的每一个山口。他们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
经幡的名字和形式很多:经幡、隆达、风马旗、祈愿幡、祭马、禄马……在藏语里念做“隆达”,直译过来便是“风马”。
它有方形、角形、条形;材质有棉布、丝麻、彩纸;拴在绳索上、门楣上、经幢上、树枝上,仔细看时,除了白色或者鲜艳的颜色,很多经幡在每一面小旗上都印了红色或者黑色的经咒和图像,图像大多是一匹马,背驮象征福禄寿财兴旺的圆锥形火焰图案,呈行走姿态。
画面四角还有四只野兽:老虎,象征着木或风;狮子,象征土;鹏鸟,象征火;龙,象征水。
常见的经幡多由布制成,也有用麻纱、丝绸及土纸的。风马有方形、角形、条形等,通常为10-60厘米不等的长开或正方形。劲风吹拂时,成片成串的风马在蓝空、雪山及明湖的背景中漫天飞舞。
在藏区的不同地方,经幡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它是各个地方的藏民,为自己的家乡勾勒的文化印记。
在拉萨,经幡的图案和做工都严谨考究,圣城之相庄严而现。在几乎凝固成画的藏区山水间,连雄鹰飞翔也是静止了翅膀从天空滑翔而过,只有这经幡,在旷野的山风里呼啦啦地闪动摇曳,像是天与地永无停息地诵经交谈。
一路上,见到最多的还是插在石头垒成的民居屋顶的经幡树枝,和挂在河畔和山口的经幡绳索。
颜色都是固定的蓝白红绿黄,颜色的顺序也是固定的。最顶端是象征蓝天的蓝色,然后是象征白云的白色,之后是象征火焰的红色,象征水的绿色和象征大地的黄色。
也有人说,蓝色和绿色的经幡是辟邪的;白色的经幡是为祛除病魔、消除孽障的;红色的经幡祈祷六畜兴旺;黄色经幡能够祈求长寿和富裕。
经幡四角画的四兽图像,老虎栖息在森林中,老虎的形象象征着木或风;狮子居于山上,狮子的形象象征着土;鹏鸟飞翔在天空,双角喷发出火焰,这种形象象征着火;龙生活在大海中,鱼龙的形象象征着水。风无处不在,风即天。
只有藏区才有经幡,也只有在藏区,有风的地方就有经幡。但这个有着世界上最长史诗的民族倒也还没有浪漫到彩饰天地的地步,悬挂经幡不是佛教的本意,是对原始神灵崇拜的继承。
风吹经幡,天上的赞神、地上的年神与人类之间便有了交流。佛教主张大家修来世,经幡保佑的是众生今生此刻的平安吉祥。
和藏区一切有形或者无形的艺术一样,经幡的创作与传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驱使并为之服务的,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一种媒介物。一般认为风马源于一种原始祭祀文化,主要由对动物魂灵的崇拜而来。最初的经幡是直接将羊毛系挂在树枝草丛,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玛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头颅等物。
我一直觉得,经幡才是藏民族信仰精神的真正体现。对于猎奇的到访者,它是种似是而非的视觉背景和装饰,既没有佛殿的辉煌,也没有佛像佛塔的奇珍异宝,而且还不太可能买回去当旅游纪念品或者收藏品,只在无人烟的山峰河谷,人们才会注意到它,看它在单色调的背景下绚烂飘扬。
正像是在藏区能够随处见到各种形式的经幡,信仰精神也如此与藏民族的生活融为一体。
据说,在兵荒马乱的古代,居户的屋顶插挂经幡其实是军户的标识,如今,这些飘扬的经幡,已经是这个善良和平的民族最为虔敬的心境体现。
民谣中唱道:黄幡象征自然莲,红幡象征雨调和,青幡象征后裔长;红幡插在草坪上,如鹿角光耀眼;红幡插在屋顶上,如红火永兴旺……在藏族人心中,白色纯洁善良,红色兴旺刚猛,绿色阴柔平和,黄色仁慈博才,蓝色勇敢机智。
经幡是藏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寄许,对神灵的敬畏。
不过我更喜欢那个与佛祖有关的传说,说经幡的来历是因为佛祖在菩提树下翻读佛经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书页吹散,片片飘落各处,得到经文碎片的信众都得到了幸福,所以人们也就学着样把经文画在布片上悬挂在风中,祈求幸福平安。
猎猎迎风的经藩,它像是告诉天地,人的存在和到来。上面印着图案和经文,随风飘撒在草原和山谷,带着人们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对世界最虔诚美好的心愿。
作者简介:汤令,1967年生人,供职于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湖小学,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直以来的“文艺青年”,年轻时候起笔耕不辍,诗歌散文发表为多。近年来游记写得多,写游记的动力缘于孩子,我写文本老公蒋涛拍摄,都是带孩子走过的地方,游记作为一份挚爱的载体,留存给孩子。游记媒体发表的多,摄影作品也多次获得大奖,追随的粉丝大有人在,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的旅行口号是“带上最简单的行李和最最丰盈的心随时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