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古以来,中国没有海军战略。刘华清接任海军司令员后,胸怀全球,放眼世界,以两代领导人关于海军建设指导思想为蓝本,提出了划时代的中国海军战略,并以改革创新、舍我其谁的勇气,一以贯之抓而不放的执行力,海军建设终于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刘华清司令员也被世界誉为与马汉、戈尔什科夫齐名的当代海军战略家。今年1月14日,是刘华清将军逝世8周年纪念日,本网特连载著名军旅作家施昌学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刘华清:中国海军战略家》,以飨读者。
1980年,刘华清参观小鹰号航母
作者采访刘华清留影
第一章 “红色马汉”的蓝色图腾
“建设现代化海军,必须确立海军战略的指导地位!”
面对惊涛拍岸的改革大潮,刘华清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这一天是1983年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此时,他刚刚结束对南海舰队的视察。在舰队机关科以上军官大会上,刘华清说出了这么一段话:“海军建设要上去,就非下决心改革不可。如果再不下决心改革,我们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不管进行哪一方面的改革,都必须以海军战略方针和作战任务为依据。这就是‘积极防御,近海作战’。邓主席对此曾有明确指示。我们必须以这个战略方针和作战任务为指导原则,进行各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这是我们进行建设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海军战略”——这个中国海洋历史和海军建军史上被忽略太久的奠基石,这个攸关中华民族兴盛与国家富强的关键词,作为一个神圣的梦想,一个执着的追求,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烙印在刘华清的脑海里,成为他领引共和国海军现代化舰队新航程的指向罗盘。
1、震撼全球的蓝色冲击波
追寻和求解刘华清就职共和国第三任海军司令员不到半年,就公开主张以海军战略为改革指导原则的思维逻辑和驱力引擎,最为便捷的路径是重返历史时空,再现那些令人难忘的时代影像。
1982年是属于海洋的。在人类居住的这颗星球上,这一年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蓝色冲击波。
1982年4月3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130票赞成,4票反对,17票弃权获得通过。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开创了世界性的“沿海水域国土化”的新局面。用一句中国国民熟悉的语言形容,则可称之为一次海洋的“土地革命”和“土改运动”,被国际舆论赞誉为“海洋宪法”。
中国从这次“海洋圈地运动”中获得丰厚的报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我国的“蓝色国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几近陆地国土面积的1/3,并由此跻身世界A类海洋大国行列。
刘华清在第一时间研读了这部由联合国提供的中文本《海洋法公约》。此刻,作为共和国第三任海军司令员,他思考最多的问题是,这一国际公约的生效,将给我国海洋形势和海军建设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人民海军如何适应前所未有的海洋新形势,加强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怎样肩负起保卫300万平方公里海洋主权和权益的神圣责任,确保打赢明天乃至下个世纪的海上防卫战争?
明天的海战是什么样式?21世纪的战争又将是什么格局?两个月前刚刚落下战幕的一场现代立体海战,给刘华清提供了鲜活的标本案例。
历时74天的英阿马岛海战,其政治影响与军事价值,远远超出对马岛主权的争夺。在刘华清看来,马岛战争作为现代海上局部战争的一个缩影,是一场现代条件下的海空一体战。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战系统成为战争舞台的主角,改变了传统的海战模式。这场战争,给人的启示和警醒是多方面的。
身为共和国海军司令员,刘华清最为关注的还是他的异国同行与潜在对手,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海洋新思维与海军大战略。
大洋彼岸,美利坚合众国。1982年春天,国会山响起一位年轻“帅哥”为重建美国海军战略的雄辩证词:“我们必须握有确信无疑的海上优势。在今后的年月里,我们将遵循一条简单扼要的原则:建立海上优势!”
对于这位年仅38岁的少帅重振美国海军雄风的气魄与胆识,刘华清刮目相看。
美国海军传承的是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血脉。
一个民族的崛起,往往伴随着战略理性的高扬。美国从保守孤立的“门罗主义”,走向海外扩张的“帝国主义”,直至称霸全球的“超级强国”,其战略启蒙家与奠基人就是马汉。没有马汉和他创立的“海权论”,就没有美国的远洋海军,就没有20世纪独霸全球的美利坚合众国!
“建设一支包括15个航母战斗群的600艘舰艇的海军!”这就是“莱曼版”美国海军新战略的总目标。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海军部长,莱曼经过为期六年的精心打造,到1987年4月卸任时,他提出的包括15个航母战斗群的600艘舰艇的战略目标圆满实现,其海军实力达到二战以来历史最高水平。也正是在这一年,作为海军部长任上的压轴戏,约翰·莱曼主持制定了美国海军控制全球16个最具战略价值的海上咽喉航道的计划。以此为标志,美国海军正式完成了以“前沿部署”、“海上威慑”、“联合作战”为三大支柱的全球性海洋战略。
1982年12月21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72岁高龄的苏联海军元帅谢尔盖·戈尔什科夫再度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苏联政府以最高规格的礼遇,嘉勉这位功勋卓著的海军统帅。此时,林立在老帅身后的已不再是当年那支寒酸的“导弹化小型舰队”,而是一支威震全球的“远洋导弹核海军”!
对于年长自己六岁的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刘华清充满职业军人的敬意。戈尔什科夫执掌苏联海军帅印长达30载,成为名副其实的“苏联现代远洋海军之父”。正是在他的卓越领导下,苏联海军在短短20年内便从一支被视为陆军辅助力量的“黄水海军”,发展成为一支可以在世界各大洋上与美国海军正面抗衡的全球性海上力量。作为一位颇有建树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思想家,在《国家的海上威力》等著作中,戈尔什科夫第一次对苏联海上力量整体定位和发展战略作出科学而系统的论述。
然而,进入80年代,苏联不顾国民经济失衡而片面发展军备的恶果开始显现,入侵阿富汗又进一步加深了危机。在海洋军备竞赛上,“莱曼版”美国海军振兴战略再次将劣势抛给了苏联远洋舰队。面对严峻挑战,戈尔什科夫试图力挽狂澜——建造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但历史没有再给他机会。1985年12月,75岁的戈尔什科夫黯然去职,苏联海军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戈尔什科夫时代”宣告终结。
1982年,蓝色海洋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了;
1982年,蓝色海洋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世界海洋新格局与新秩序的建立,国际海洋军事新理论与海上作战新样式的形成,都向人类昭示:一个全新的世纪——海洋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
身处伟大变革转折关头,肩负振兴海军历史重任,刘华清挺立奔涌的潮头,雷鸣电闪般嵌入脑际的是大写意的“战略”二字:海军现代化改革与创新,需要战略大视野、战略大思维、战略大胸怀与战略大格局!
战略决定未来。战略的短视与匮乏是民族的大敌。检索人类社会发展史,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战略理性的升华,强国的落败往往源自于战略理性的衰弱。
有勇气终结时代历史的人,也是开创时代先河的人。
创立中国海军战略,历史选择了刘华清,刘华清开创了先河。
作者简介:施昌学,1957年1月出生,湖北人,1974年参军入伍,中共党员,海军大校,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