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古以来,中国没有海军战略。刘华清接任海军司令员后,胸怀全球,放眼世界,以两代领导人关于海军建设指导思想为蓝本,提出了划时代的中国海军战略,并以改革创新、舍我其谁的勇气,一以贯之抓而不放的执行力,海军建设终于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刘华清司令员也被世界誉为与马汉、戈尔什科夫齐名的当代海军战略家。今年1月14日,是刘华清将军逝世8周年纪念日,本网特连载著名军旅作家施昌学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刘华清:中国海军战略家》,以飨读者。
3、提防风浪骤起,睡觉也要睁大眼睛
刘华清很焦虑。
“3.14”赤瓜礁海战过后,这种焦虑感有增无减,可谓忧心如焚,寝食难安。
刘华清心里明白,南沙战端一开,越南军队对中国海军威胁最大的,既不是水面舰艇,也不是水下潜艇,更不是海军陆战队的两栖蛙人,而是夺取海上制空权的航空兵!
中国大陆距南沙1000多公里,军机长途奔袭到达作战空域,油料所剩无几,留空时间非常有限,形不成真正的战斗力。相反,越南本土距南沙不过200多公里,出动同等技术性能的军机作战,其有效滞空时间和实际载弹量,均大大超过中国战机,形成较强的空中优势。
失去制空权就保证不了制海权。南沙防御作战,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航空兵“腿短”问题。
赤瓜礁海战后,海内外媒介舆论对中国海军现状进行了大量分析评价。普遍认为,空中力量薄弱是中国海军的软肋。如果越南在南沙再次挑起事端,导致军事对抗升级,中国海军舰艇巡逻编队和设防岛礁,由于缺少航空兵空中掩护,将面临极大风险。
刘华清承认,面对越南随时可能发动的军事冒险行动,最快的应急措施就是出动海军航空兵。而在南沙防卫部署上,最令他忧虑的就是不容乐观的海军航空兵的落后现状:飞机作战半径短,导航设备差,机动能力大受限制,一句话:鞭长莫及啊!
刘华清十分清楚,受制于综合国力和航空科研工业能力,短时间内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海军航空兵远程作战对新型特种飞机装备的使用需求。不论是对于军队现代化整体而言,还是对于南沙斗争战略方向而言,这是远景规划问题。
远水解不了近渴。改变南沙防御制空权的“短腿”局面,必须采取“立竿见影”的应急对策和三五年内能够实现的行动规划。
“南沙空中防御力量建设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必须提上军委议事日程,早日定下决心!”刘华清向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全盘托出自己的设想。杨尚昆“也早有这方面的考虑”,非常赞成刘华清的意见和建议,指示他召集有关方面进行研究论证,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报军委常务会议讨论决策。
1988年3月29日下午,即赤瓜礁海战半个月后。刘华清召集航空工业部、海军、空军、国防科工委、总参装备部主要负责人,以及飞机研制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就如何使军事航空装备适应南沙斗争现实需要进行专题研究。
根据各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意见,会议形成两套方案:一是作为应急方案,以满足南沙海空巡逻护航作战需求为目标,利用现有技术,对现役歼击机进行改装,最大限度延长飞行半径和滞空作战时间;二是立即起动空中加油机工程,下决心在最短时间内把加油机研制成功,解决战机远程作战空中加油问题。
4月上旬,刘华清把形成的两套方案和自己的意见,向杨尚昆副主席和军委常务会议作了汇报。在谈及空中加油机工程时,刘华清说,这一项目,以前议过多次,一直没有搞成,现在不能再拖了。不论花多少钱,花多少时间,哪怕挤下别的项目,这个工程也要上。它不仅可以加强南沙斗争,而且可以解决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机动作战问题,战略意义极大。
杨尚昆和军委常务会议一致同意刘华清的意见和实施方案。
抓装备科研,刘华清是行家里手。连续几次协调会议开过之后,一套花钱少、见效快的应急改装方案进入实施阶段。虽然技术上有些难关,但经过科技专家协同努力,很快便一一攻克。
应急改装告捷。经过几个月试飞,证明完全可行,缓解了南沙军事斗争燃眉之急。喜讯传来,刘华清一颗悬着的焦虑之心,终于增添了些许底气,他可以踏踏实实主持协调空中加油机工程了。
1989年1月,空中加油机研制工程全面启动。刘华清马不停蹄,又主持展开另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西沙机场工程大会战。
西沙机场工程,萦绕刘华清脑际已然整整14个春秋。
1974年9月底。时任海军副参谋长的刘华清奉海军党委之命,率领海军司、政、后联合工作组赴西沙现场调研,解决执行驻防守备任务存在的各种问题。
这是西沙自卫还击战之后,海军派往西沙规格最高的工作组。10月6日,刘华清一行从榆林基地乘护卫舰抵达西沙永兴岛。
这是刘华清第一次登上永兴岛,也是收复永乐群岛后,海军乃至全军登岛考察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刘华清在西沙逗留17天,走遍了海军驻防岛屿和阵地,形成了西沙设防的整体思路与长远规划。他以少有的战略家眼光,综合分析国际和区域政治、军事、外交发展趋势,从经略南中国海整体高度深谋远虑,系统提出了捍卫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战略构想。
在刘华清的战略构想中,最具宏观思维与前瞻视野的,是把西沙与南沙紧密联系起来,着眼南沙斗争而规划西沙海防建设。为此,他大胆提出三项意见和建议:一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收复南沙被南越侵占岛礁,以绝后患;二是除在永兴岛建设大型舰船码头、开辟深水航道外,还必须修建机场,为海军航空兵远赴南沙巡逻作战提供前沿起降平台;三是从统一部队驻防、工程建设和作战指挥出发,西沙防卫任务应由广州军区整体移交海军负责。
而令刘华清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宏大的战略构想,日后会有幸由他自己主持运筹,圆满实现。
刘华清担任海军司令员之后,八年前形成的西沙——南沙防卫战略构想成为他经略南海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在五年多的任期内,他又先后两次亲赴西沙群岛考察调研,主导完成了永兴岛码头扩建等一大批国防工程项目建设,西沙各岛屿基础设施与防卫能力大为改观。
其实,关于西沙修建机场,邓小平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就有明确态度。刘华清虽有耳闻,却一直没有弄清来龙去脉。直到1987 年年底就任军委副秘书长之后,才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还原了历史现场。
“要经营南沙,西沙机场就一定要建!”这就是1974 年6 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常委会讨论西沙设防专题会议上,发出的斩钉截铁的誓言。
从原始会议记录中,刘华清清楚看出,邓小平“是把西沙设防、收复南沙、解放台湾,当作一个大问题和海军建设统一来考虑的”。然而,海军当时在西沙工程立项上,对机场工程与其他设防工程的处理考虑眼前急需多,着眼长远目标少,以至邓小平力主建设的西沙机场工程,就这样拖延下来。
1988年2月12日晚。刘华清向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赵紫阳汇报南沙问题时,建议尽快立项修建西沙机场。为引起赵对此事的足够重视,他旧事重提,直抒己见。
“小平同志在1974年就讲过,西沙机场一定要搞,那里位置重要,可以前伸到南沙,控制南沙。”刘华清说:“现在机遇来了,关键是拍板和落实。”
“3.14”赤瓜礁海战后,刘华清就西沙机场工程先后召集多次专题会议,从军委到总部,从海军到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高度一致。党中央、国务院很快批准中央军委建议,同意西沙机场建设工程。
1988年9月24日。海军在南海舰队召开西沙机场工程指挥部成立暨进岛施工动员誓师大会。至此,经过两个多月紧张筹备,海军工程指挥部组建工作和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就绪。
这是继南沙永暑礁建站和其他五个岛礁半永久性高脚屋建设竣工后,海军承担的又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临战性抢建工程。
西沙机场选址由刘华清亲自拍板。刘华清三次上岛实际考察后,将机场选址定为永兴岛。作为西沙陆地面积最大岛屿,永兴岛已经成为西沙群岛军事行政指挥中心,堪称西、南、中沙“首府”。这里港口码头已经建成,配套设施齐全,防卫体系严密,保障条件充分。而且永兴岛北距海南岛200多公里,南距永暑礁800多公里,西距越南400多公里,位置适中。在这里建设一个平时可以担负运输任务、战时能够履行战斗使命的大型机场,可使人民海军海空作战能力向南推进数百公里。
刘华清坚信,西沙机场选址永兴岛,“对防护西沙和支援南沙作战,无论从政治上、军事上,还是从经济上讲,都有大陆机场无法比拟的重要意义”。
修建岛礁机场,国内尚属首例,没有经验可资借鉴。受气象环境和地理条件限制影响,技术上面临重重难关。西沙远离大陆,气候异常恶劣,岛上施工环境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所有这些,都给工程建设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
为节省投资,减少海上运输量,缩短施工周期,在海军工程科研单位获取工艺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刘华清与海军主要领导几经论证研究,决定采用“就地取材”的施工新模式与新工艺。据权威专家估算,一个机场共需要沙石200万吨,如果从海南送到西沙,每吨耗资70元;若炸礁填海,就近采挖沙石,每吨不超过10元。而且就地炸礁取石,在满足机场建设用料所需的同时,还可扩大港湾面积,改善舰船停泊条件,可谓一举两得。
从1988年10月到1991年4月,永兴岛机场建设者们经过两年半拼搏奋战,终于在珊瑚礁上建起了南海诸岛第一个现代化机场。
1991年5月。永兴岛机场验收通航,海军航空兵转场进驻,担负起保卫西沙和南沙的神圣使命。
1974年10月,刘华清第一次登上永兴岛时,曾看到两块纪念碑:一块是1909年清朝政府水师提督李准巡视西沙勒石建立的纪念碑,碑面书刻的“巡察纪念”四个大字仍依稀可辨;一块是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特遣舰艇编队接收西沙、南沙树立的纪念碑,石碑一面铭刻“南海屏藩”四个大字,一面题书“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
刘华清伫立碑前,极目海天,嘱咐陪同的西沙巡防区领导:“等西沙设防工程建成后,再建一座纪念碑!”
潮涨潮落,光阴荏苒。转瞬间17年过去,海军指战员没有忘记老司令员的嘱托。就在西沙机场开航的喜庆日子里,一座高大的南海诸岛工程竣工纪念碑,巍然矗立在永兴岛军港码头上。它庄严昭告世界:迈向新世纪的中华民族,正踏着先辈的足迹,经略着属于自己的这片蓝色国土;志在保卫祖国神圣海洋的中国海军,正振翅鼓翼,在南中国海大展雄风!
从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建设,到永兴岛机场施工,持续四年时间里,刘华清记不清和海军领导谈过多少次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记不清打过多少次电话询问海况气象、兵力部署,也记不清看过多少集摄自工程现场的录相片。
回顾南沙斗争历程,让刘华清难以释怀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基层官兵。“最令人感动的,最值得赞颂的,还是那些战斗在第一线的可敬可爱的指战员。”在《刘华清回忆录》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
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和永兴岛机场,作为刘华清在海军司令员和军委领导岗位上始终关注的两件大事,终于大功告成。
逝者如斯,时移世异。“遥望南沙群岛,那里碧波帆影,风光如画,现在似乎风平浪静了。”走下政坛的刘华清依然心系南沙,情注海洋。新世纪来临的时候,他谆谆告诫新一代海防守卫者:
“人类社会的脾气比大海更难以揣摩,作为军人,尤其要时刻提防风浪骤起,睡觉时也应该睁大眼睛。”
经略南沙,捍卫海权——拳拳此心,耿耿此情,煌煌此志,老将军夙愿未了,忧怀难释啊!
作者简介:施昌学,1957年1月出生,湖北省监利县人,1974年参军入伍,中共党员,海军大校,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