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古以来,中国没有海军战略。刘华清接任海军司令员后,胸怀全球,放眼世界,以两代领导人关于海军建设指导思想为蓝本,提出了划时代的中国海军战略,并以改革创新、舍我其谁的勇气,一以贯之抓而不放的执行力,海军建设终于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刘华清司令员也被世界誉为与马汉、戈尔什科夫齐名的当代海军战略家。今年1月14日,是刘华清将军逝世8周年纪念日,本网特连载著名军旅作家施昌学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刘华清:中国海军战略家》,以飨读者。
1982年12月19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刘华清会见并宴请海曼·乔治·里科弗。
里科弗,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国海军退役四星上将,在当代国际海军史上以“核潜艇之父”饮誉全球。
里科弗是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后,接待的首位美国海军退役高级将领。对于这样一位泰斗式的核潜艇专家来访,刘华清给予高规格礼遇。不仅陪同他会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而且在与其会谈时首次公开了中国核潜艇多项“秘密”。
不过,有一点是里科弗所未有料到的:比他年小16岁的中国海军司令刘华清,会打破他主导核潜艇发展32年的历史纪录。
从1961年受命组建舰艇研究院,到1998年退出军政高位,刘华清伴随中国核潜艇的发展,走过了36载艰难曲折的历程。在《刘华清回忆录》中,他是这样记述自己与中国核潜艇事业的机缘巧合的:
“1961年开始,我就参加和领导了核潜艇工程的研究发展工作。此后30多年,不论调到哪里,不论担任什么职务,我始终都参与了核潜艇工程;它的每一次成功和挫折,我都亲历其间。”
1、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核潜艇,作为现代高端战略武器进入中国领导人视野,是在1958年。这一年9月,核潜艇研制工程正式启动。
然而,面对中国研制核潜艇的战略决心,苏联“老大哥”拒绝提供任何援助。不仅如此,赫鲁晓夫还公然无视中国主权与民族尊严,要求在中国境内建立供苏联核潜艇使用的超长波台。
被深深激怒的毛泽东,发出雄狮般地惊天怒吼:“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1年6月7日,中央军委正式颁令成立舰艇研究院,番号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执行兵团级权限,由国防科委领导。随之,周恩来签署国务院令,任命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刘华清为第七研究院院长。
上任伊始,刘华清就亲临核潜艇研究室检查工作。后来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潜艇总工程师的黄旭华,这样描述“第一印象”中的刘华清:“他中等身材,着咖啡色皮夹克,操湖北口音,看起来很年轻。”
然而,令刘华清没有想到的是,居于舰艇研究院“神主牌”地位的核潜艇研制工程,刚刚起步便遭遇下马的厄运。
刘华清赞同核潜艇工程暂时下马,但不主张“拆庙赶和尚”。他认为,研制核潜艇是海防建设的百年大计,下马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有了条件就要重新上马。因此,摊子可以收,战线可以缩,经费可以压,但核心研究机构不能拆,骨干科研人才要保留。
刘华清的建议与设想,最终获得中央高层的认同与批准。1962年8月15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会议,批准舰艇研究院成立第15研究所,定员160人,继续从事核动力装置的理论研究和实验,为设计试制核潜艇做技术上的准备。会议同时决定,将原属二机部的原子反应堆研究室及从事相关研究的55名科研人员转隶舰艇研究院,统一归并第15研究所。
刘华清备感欣慰。尽管核潜艇工程暂时下马,但科研机构不仅没有被撤销,反而由研究室升格为研究所,科技骨干人才也最大限度得以保留。
1965年1月1日,根据中央决定,舰艇研究院正式并入第六机械工业部,刘华清被任命为六机部副部长兼舰艇研究院院长。他履任后主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重启核潜艇研制工程上马。
3月13日。由刘华清主持起草,经第二、六机械工业部党组联署的关于恢复核潜艇研制工程的专题报告,送达中央专委。
3月2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1次会议,批准核潜艇研制工程重新上马。
刘华清喜出望外。他立即主持召开舰艇研究院党委会议,并约见第15研究所所长夏桐,副总工程师黄旭华、彭士禄,总体设计师钱凌白等专家,研究起草核潜艇研制工程实施方案。
8月15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批准核潜艇研制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会议决定,核潜艇研制工程以六机部为主,与二机部共同负责,海军和一、四机部参加,成立核潜艇工程联合办公室,归属六机部,由刘华清负责领导。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一个众志成城的时代。很短时间内,核潜艇研制、实验、生产所涉及的科研机构、试验设备、装配车间、生产工厂,便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1966年8月。由聂荣臻元帅提名,刘华清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
1967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核潜艇工程改由国防科委领导,会同国防工办负责抓总,继续由刘华清具体主管。由此,核潜艇工程联合办公室也紧随刘华清从六机部转隶国防科委。
然而此刻,中华大地已陷入一场人为制造的动乱深渊。一大批领导干部和科技专家被打成“走资派”、“反动权威”,全国数以百计的核潜艇工程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陷入全面停滞的混乱局面。
刘华清忧心如焚。他不得不将核潜艇工程面临的危难险境向聂荣臻元帅如实报告。
被扣上“二月逆流”黑干将政治帽子的聂帅此刻处境异常艰难。然而,当听完刘华清关于核潜艇研制工程受阻的汇报后,聂帅拍案而起:“不要理他们!抓国防建设,何罪之有?就是戴手铐,核潜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立即召开核潜艇研制工程协调会。”聂帅一字一板叮嘱刘华清:“所有接到通知的厂长、书记,不论是否在接受批判和审查,都必须按时到会,任何人都不准以任何理由阻拦!”
6月25日,由刘华清主持的核潜艇工程协调会议在民族饭店召开。3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与核潜艇研制有关的科研生产单位的院长、所长、厂长、党委书记和工程技术负责人,不少是刚刚摘下“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的牌子,从批斗会现场直接赶来的。
6月28日下午。聂荣臻元帅一身戎装,在刘华清的陪同下神情凛然走进会场。
聂帅的讲话掷地有声:核潜艇研制是关系国家安危的战略工程,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是党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任何人不准以任何理由冲击研制生产单位,不准以任何借口停工停产,一切干扰延误这一任务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不能允许的!
讲到最后,聂帅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说:“党和人民是信任你们的!”
协调会开成了誓师会。当天,不少领导和专家就义无反顾地返回工作岗位。然而,来自研制一线的信息仍令人心焦:会议精神难以贯彻,研制工作阻力重重。
刘华清主持召开核潜艇工程联合办公室会议继续研讨对策。
“看来,不采取非常措施,很难扭转被动局面。”刘华清脑海里灵光一闪,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以中央军委名义,下发‘特别公函’。”
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之举。1967年上半年,国防科委为确保氢弹和导弹试验研制项目顺利进行,已先后两次呈请聂荣臻元帅签发“中央军委特别公函”出奇制胜。
然而,这无疑是一着险棋。就眼下恶劣的政治气候而言,以中央军委名义,向全国27个省市数以千计的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下发“特别公函”,不论对于始作俑者刘华清,还是拍板签发的聂荣臻,都将面临极大的政治风险,甚至有可能遭致无妄之灾。
“没有别的招了。”刘华清神色凛然,交待办公室主任陈佑铭:“你组织几个人把特别公函草稿拿出来,后面的工作我来做。”
一份烙印那个特殊年代政治色彩与文化墨迹的“特别公函”诞生了。8月30日早晨刚上班,刘华清就怀揣打印好的“中央军委特别公函”样稿,来到位于国防部的聂荣臻办公室。聂荣臻一声不吭,仔细审阅“特别公函”。沉默片刻,他拿起笔来,庄重地签上了“聂荣臻”三个大字。
不经军委常委会研究,不经主持军队工作的林彪首肯,身处逆境的聂荣臻,直接签发了这份面向全国的重要文件!
“在这件事情上,体现了聂帅大无畏的精神。”刘华清如是说。
“为什么这样大胆?”多年后,女儿聂力问父亲。聂帅想了想说:“豁出去了。”
“特别公函”在那动乱的岁月里,为核潜艇研制工程保住了一方“政治特区”。刘华清也因此更加触怒和冒犯了“文革”当红政治权贵,没过多久便遭撤职罢官,不明不白地撵回了海军。
不过,令他足以自慰的是,他的付出获得了报偿。此刻,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已在船厂开工建造;与此相配套的核动力陆上模拟堆试验基地,也已建成即将启堆试运行。
1969年6月9日。鉴于国内形势动荡不安,国务院采取权宜之策,宣布将国防工业各部分交总参、总后、海军、空军及有关兵种管理。造船工业所属六机部、第三研究院、第七研究院,一并划归海军领导。
海军随即成立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刘华清这个“像一件破旧的海魂衫挂在那里没人想收”的“黑线人物”,被“凉”了几个月之后,终于有了一个临时性的职务:海军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历史,就这样再一次在刘华清与核潜艇之间创造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机缘巧合。
值此核潜艇研制生产进入决战之际,作为造船工业与装备科研的一线组织者与协调人,刘华清忍辱负重全力投身于工作之中。
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77周岁诞辰。中国人民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动力鱼雷攻击型潜艇,缓缓移出船台,从容滑进大海的怀抱。
与此同时,人民海军第一支核潜艇艇员队,经过为期一年半的学习,全部考试合格,正式走上核潜艇战斗岗位;人民海军第一个核潜艇驻泊基地军港码头主体工程告捷,相关配套设施正加紧施工。
1971年4月,核潜艇设备安装调试完毕,进入首航准备。刘华清主持召开试验试航领导小组会议,贯彻落实周恩来总理指示精神,部署核潜艇首航试验的相关工作。
8月23日至9月6日,核潜艇系泊试验成功。随后,核潜艇试航试验按码头、水面、浅水、深水四个阶段有序展开,刘华清多次亲临现场参与组织、指挥和协调。经过长达两年多的试航试验,结果表明,核动力装置运行可靠,艇体稳性、操纵性良好,其他各系统也达到设计要求。
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抚今追昔,刘华清心潮难平。此刻,他不会想到,他与核潜艇的不解情缘,还将延续很久、很久……
作者简介:施昌学,1957年1月出生,湖北人,1974年参军入伍,中共党员,海军大校,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