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推介· 微记录的重量

——读戴新民《点到为止》五卷



微信图片_20201102212441.jpg


新世纪轰然兴起的微博文化,原本是人类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批判性地介入世界的努力或方式。与历史学家代表的国家意志的宏大叙事相区别,微博文化打造的是民间的小历史,记录的绝大多数都是个人经验,但也常常会从主流历史学家有意或者无意省略了的侧面,发现一些不应当被忽略的历史节点;从历史学家的剪接板上,拾回一些被废置了的,关于我们这个变革时代的草根记忆。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互联网为微博制造的幻觉,常常会让许多微博版主,误以为自己置身于独立的微博之中。虽然,在一些局部的数字虚拟空间里,的确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部分微博版主对自由的想象,但只要探究一下中国历史和现实就会发现,没有哪个微博不在主流话语权力的监管范围之内。微博版主并不是微博话语的最终掌控者,微博文化的最终宿命,要么是被“招安”进入主流,要么是在解构中颠覆自身。同样,微博文化在“量”上的繁荣,也是一种替代性的、遮蔽世界本真的、虚假的“伪意义”的繁荣,而正是这种“互联网的稗草”侵占和压缩了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微博作品的生存空间。

微信图片_20201102212416.jpg

创作中的戴新民


然而,每一个微博博主写作的目的和意义都是独特的。戴新民的微博写作,并非是为了在网上发声,也没有主动承担评判国家大事的使命感。他只是于大千世界纷纭难测,时而五彩斑斓,时而阴云密布的现实世界,避开工作的紧张,生活的烦扰,企望在自己心灵的桃花源里,阅读一页页大自然的静谧,细细地品味和体悟属于自己的一片春风,获得一份生命的闲适和宁静。我们不能说他没有理想或者失去信仰,准确一点说,他也许骨子里是有过使命感的,但现实离他的设想距离太远,他自感自己的能力承受不了那样的抱负,只好用最恬淡的写作为自己减压。所以他抱着平常的心态活着,记录着,希望让身边的历史,在微博中存活下去;他如实地记录着这个世界的变化,要看看这个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让后人能够从一个小人物的小微博中,看到我们这个大时代的动荡和焦虑。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纸质日记、网上博客或者微博,他觉得也是一种自我寻找、自我反思、自我定位、自我救赎的过程。

 

在几十年过往的岁月里,戴新民有写日记、上微博的习惯,从来没有被繁忙的俗务与尘累湮没,在他的行囊里,时时都装着一份生命的寻觅、一种探索的欲望。五卷本《点到为止》收录了戴新民微博激活后近十年的“寥寥数语”、有感而发及“照片为证”。

微信图片_20201102212430.jpg


此外,他还创作出版了17本《睁眼看世界》系列和二部《痕迹》散文集以及《武汉封城76天》。戴新民心里明白,微博只不过是一个开放而喧嚣的围观场所,每天都有“猛料”,隔三差五发出各个圈子的报道“娱乐”大众,所有严肃的问题均被精心划分为两端:一端给闷在体制里,动弹不得、言说不得;一端则经过筛选后扔到微博上去放大,供大众尽情观赏、消费甚至是批判,形同“娱乐”。所以在当下,有真知灼见的微博,最多也只是获得一定的“观赏性”——即围着一堆袖手的公众,看你叫嚣,看你跳,看客可能喝彩,心里觉得解恨。戴新民说:“写了几十年的日记,主要是个人生活与社交的流水账,博客、微博则是日记的补充,我的基本原则是:记录生活、记录身边、记录痕迹,但都只是点到为止。所谓点到为止,即说话时只是轻轻触及话题的边缘,而不必深入谈论,但是已经让对方明了意图,是比较含蓄的‘示意’。微博虽是碎片化写作,但同样会‘如履薄冰’,也同样会‘祸从口出’。一旦‘兴之所至’或‘意气用事’,删你没商量,封你也没有商量。因此,我一直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记录生活、记录身边、记录痕迹”,戴新民选择的是一种更适合于自己思考和表达的叙事文本——日记和微博。它是一种自我记录,自我阅读的话语文本,我们可以称之为“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叙事文本。这种叙事文本,以日常生活琐事为言说对象,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打捞与铺展,真实地记录作者视域之内的身边俗事和人事往来,并且拚弃了以往那种历史书写政治说教、道德训诫和灵魂塑造的意识形态话语图式。戴新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处于一个‘见证历史’的时代,作为社会的‘边缘人物’,也作为时代的‘一粒灰’或‘一阵风’,我所有的思考、评论、语言及文字,无足轻重,也不足挂齿。好在丰富的图片弥补了文字的枯燥、拙劣与平庸,也使我的记录具备了一定的史料价值——这是我“乐此不疲”的动力。”

《点到为止》写的是一些具体、琐碎的现实生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却演绎着很精彩的故事,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点到为止》中的故事和人物,都来自生活的第一现场,书中的一些主要元素是办公、会议、参观、旅游、会友、邂逅、重逢、朋友、亲人、记忆、遐想……几乎都是生活中最原始的记忆。微博中的记录大多来自个人的亲历体验,不时透露出一种覆没和逃离的情绪。戴新民写作的心理依据,来自对于客观的反省,来自于众生的心态,也算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吧。《点到为止》容纳了海量鲜活而赤裸裸的真实,表现了生活自身的戏剧性和多样性。因此特别“生活”、特别“文本”。戴新民以冷静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于是生活对于他,就不再是泥沙俱下的叙述“原料”,而是细化成了某种悠扬的曲式。

 

互联网上最普遍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多少人会认真的听;大多数微博都是网民的自娱自乐,犹如歌厅里的卡拉OK式的自助演唱,自己觉得HIGH就行了。对于戴新民来说,他并没有用言说向社会传达自己独特声音的企望,他不愿意用一些苍白无力的语言,像一个在荒野上喃喃自语的怪物一样,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喝彩。尽管如此,戴新民的微博却仍然没有放弃对真相的追问,真理的追寻;他仍然希望越过消费浮躁弥漫的迷雾,穿越人性的邃道,走出生命的困惑。戴新民的微博,没有关于物质诱惑的市侩文字,他关注的是生命对“形而上”精神世界中的诗意追寻。戴新民的文字表面冷静轻松,实则浸淫着无限的焦虑与无奈。马尔克斯那种“站在一个非常的高峰,充满同情地鸟瞰着纷纷攘攘的人类世界”的博大胸怀,福克纳关于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世界密切相连、历史的血在当代人的血脉中重复流淌的思想及其作品中一贯的“忧愁的无可奈何而又充满希望的主调”——这些哲学思想,给了戴新民以重新认识历史、评说人生的深刻启迪。古往今来,多少人因此而看淡了人生!而戴新民呢?是的,他也把人生看得很淡,他的《点到为止》中,不就流露出对于世事的那种以淡泊的胸襟去包容痛苦的处世哲学的礼赞之情吗?但是淡泊、宁静对于他决不意味着懦弱无能,而是深沉、坚韧的同义语,是超越了俗欲的人生信念。

微信图片_20201102212449.jpg

淡泊、宁静的戴新民


《点到为止》有一种强大的叙事张力,由于作者有一种捕捞和加工生活信息的能力,能够形成多样化的叙述视角和更具穿透力的想象方式,通过个体独特经验的呈现,让故事和细节背后所蕴藏的历史与人性的丰富性,获得应有的彰显。而且《点到为止》有着明确的的精神指向,能够让哲理的意旨,超越狭隘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日常生活”涵盖,在更为广阔,也更具象征意味的“荒原”上,展现人的原始生命力。当然,从深层的民族审美心理而言,《点到为止》反映的是作者和读者对生活事件共同的伦理情感反应和道德评价。一种重视人伦秩序的伦理化世界观和人文意识,使作者能够超越普通的善恶情感标准来穿透世事、品味人生,通过客观的叙事,彰显鲜明的是非评判立场,其思想上的升华正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的重要传统所使然。

“日常生活”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叙事空间,那里既有许多平庸而粗糙的生命蠕动的印痕,也有极其丰富,却被现象遮蔽的神秘、诡异的影子在晃动。戴新民笔下的“日常生活”,正是这样一个具体可感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异质的,充斥着复杂的隐喻。戴新民关注于生活在周围世界里世俗人物的庸常生活,将自己的微博与社会保持在一个共时性的位置上,从而使其作品对社会现实具有了更为直接的阐释功能。于是,当代历史学家极少问津的“庸常”现象得到了描绘,许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得到了真实地呈现。

 

《点到为止》的美学姿态是温和的、古朴的。戴新民所建构的纪实现场,来自原生态的生活实景,因此具有最真挚动人的原初本性,是一部弥漫着温暖色彩的纪实文本。在戴新民的语言世界里,简朴的文字与现实生活实现了直接对接,而且具有浓郁的人间烟火味,健康的、生态化的生活场景甚至取得了独立自足的存在地位。它既可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更重要的是,又可以摆脱某些拘囿,直接充当纪实本体性“言说”的主体。戴新民的《点到为止》虽然大多都只是寥寥数语,但还是有着“深藏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具有生活般的诗意色彩,也是湖北武汉文化发展史的一份民间记录。我想,这既与戴新民平和、温暖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有关,也与作品中具体场景、细节的运用并让其成为主体性的存在密不可分。

戴新民用微记录,小心审慎地记录着大时代。他从读高小时,就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少则几十字,多则几千字。去年,他将50多年的日记印刷成大32开的书籍共50多部,即一千多万字。坚持每天写日记,一天也不缺,这在中国,恐怕也是不多见的。仅这一点,也值得史学家认真研究,刮目相看。在向命运搏击的人生中,戴新民也事业有成。他当过报社职业记者,开办过印刷厂,后下海创办了中南社会查所,业务遍及湖北河南江苏,事业做得红红火火。再后来又创办了湖北来日方长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拍了30余部故事片,都在央视电影频道上映,有的电影还获过国家级奖励。

戴新民不仅是一位勤勉的作家、企业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他为人低调谦和,幽默风趣,赢得了很多文人墨客的信任和尊重。他有着巨大的包容心域,他与湖北武汉的文艺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许多作家诗人、书法家美术家和文化名人都是朋友。在湖北武汉文艺界,有很多山头,但不管是这山头还是那山头,在他面前,都是一马平川。这样一位宽厚宽阔的文化人,大家推选他担任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也是理所当然,实至名归的了。

面对洋洋百万余言的五卷本《点到为止》,面对当下中国的政治生态,这部巨著的张力和重量,这部巨著的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我只好《点到为止》。期待能读到戴新民先生更多的《点到为止》。

2020年10月12日

微信图片_20201102215210.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新民笔名斯民,王我。1951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县。1974年开始业余文学制作,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人民日报》《文艺报》等100余家报刋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600余篇(首)。出版各类文学著作20余部:诗集《美丽的阵痛》《颤抖的灵肉》《温柔的小溪》《心域高原》;散文集《泅渡》《文化阡陌》巜文化冷暖》;评论集《精神脐带》《咬文嚼诗》《与缪斯女神握手》《文学补丁》巜书中乾坤》《煮诗养心》《奔跑的江夏作家群》《彩墨丹青交响曲》;长篇小说《梁湖游击队》(改编电影《湖杀令》,央视播出)。部分作品入选各种选本或译介海外。曾获首届武汉中青年作家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广西《漓江》文学奖,湖北省第八届文艺评论奖,湖北省第十届文艺评论奖。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历任武汉市青年作家协会秘书长,省市青联委员,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局副局长,湖北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武汉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武汉作家》主编,武汉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武汉炎黄文学院院长等职。201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武汉市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