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1982年的“毛泽东热”

——记一次别开生面的党史教育活动

 198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重要年头。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斩钉截铁地回击了社会上那种“非毛化”的错误思潮,全党积极准备迎接中共十二大的召开,全国人民正在走向蓬勃向上的新起点。但是也有极少数人利用拨乱反正的时机 曲解“解放思想”的口号,采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手法,把党的失误极端夸大,妄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少数青年人发生思想动摇,有的诗人写了《我不相信》,鼓吹怀疑一切;有的小说家写青年人经过“文革”的迷茫遁入空门,从宗教中寻求解脱。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校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发起成立“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 意图通过研究60年来中外报告文学作品对中国共产党的书写,弘扬党的历史和毛泽东的光辉形象。研究会成立之后,在湖北籍作家黄钢的倡议下,拟在我校举办“纪念美国著名报告文学家斯诺学术研讨会”。斯诺对中国人民一贯怀着真挚的友谊,他的《西行漫记》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和毛泽东个人经历,特别是书写了长征的故事,使他成为第一个向西方报道中国共产党的美国作家,他的这部作品已经传遍世界。 为纪念中国人民这位老朋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北京大学率先举行了“纪念斯诺逝世10周年大会”。中国各界知名人士、国际友人和北京大学师生参加了纪念活动。我校将以斯诺的报告文学作品为中心,申请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长、老外交家王炳南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文批准:同意会议于1982228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学院举行。学校党政领导刘介愚、刘若曾、高原、杨平等全力支持,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很快批准。1982228日大会在我校大礼堂隆重举行。

未命名图片.jpg

  

大会开幕式盛况空前,修葺一新的我校大礼堂高悬“纪念中国人民的朋友、著名报告文学家埃德加·斯诺学术研讨会”横幅和斯诺画像。从美国来的斯诺夫人洛伊丝·惠勒女士在参加北京大学的斯诺纪念会后赶来武汉参加我们的研讨会。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省委副书记黎韦、副省长李夫全、省人大副主任胡金魁,著名作家黄钢、骆文、徐迟、碧野、曾卓、李蕤、李冰及我校领导刘介愚、刘若曾、杨平等在主席台就坐。不仅两千人的礼堂坐满我校师生,礼堂外的草场上也坐满了三千多校内外的学生。

图片2.jpg        

省委书记陈丕显、刘若曾院长和斯诺夫人进入会场


李夫全副省长主持大会开幕式,作家黄钢宣读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主任傅钟上将的书面致词。他说:“当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还处于漫漫长夜之时,斯诺就从黑暗里看到中国光明之所在,以真诚的同情心和强烈的正义感关切和支持中国革命。他写的《西行漫记》为中国革命争得了广泛而巨大的支持,也鼓舞了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各国人民。”他建议将“斯诺对报告文学创造性的实践”作为一门专门的学术成就,深入地进行研究。斯诺夫人洛伊丝在热烈的掌声中讲话,她首先对1972年,毛泽东、周恩来派出武汉的医疗组前往瑞士给病危的斯诺治疗,向武汉人民表示感谢。她说:斯诺的《西行漫记》,使中美两国人民跨越时空,进一步把两国连接在一起。我们在北京和武汉聚会,正是为了愿意把中美人民友好的目标推向前进。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斯诺夫人激动得泪光闪闪地走下讲台。

斯诺夫人接着向几千名师生放映了她制作的《斯诺眼中的中国》幻灯片。这些珍贵而生动的图片资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艰苦的战斗历程,斯诺夫人亲自为这些图片解说,她的富有激情而幽默的语言,引起会场十多次阵阵掌声,使会议达到热情而和谐的高潮。

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我发表了研究斯诺的论文《杰出的新闻记者斯诺和报告文学<西行漫记>》,论述了《西行漫记》在国际报告文学史上的地位,肯定了他的报告文学的历史文献价值。成为这次大会的主题论文。

图片3.jpg       

陈丕显书记会见斯诺夫人


中共湖北省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参加大会后,省委书记陈丕显31日电话指示省委文教部:“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中南分会、对外友协湖北分会、华中师范学院联合召开的纪念斯诺讨论会,开得很好。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武汉大学可向华师借录音带和录相给学生放,华师党委要给予支持。”此次会议得到全国媒体和地方媒体的广泛报道。人民日报以《我国首次斯诺研讨会在汉召开》为题发了消息,新华社对外还发了电讯英文稿。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用两个版面报道了会议盛况,省市电台均发了较详细的报道。香港《文汇报》于315日也作了报道,斯诺夫人对香港记者描述我校会场内挤满了人,会场外站了更多的人,透过扩音器来与她一同重温了这段历史,使她感动万分。此后,新华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纪念埃德加.斯诺》(刘力群主编)

这次研讨会是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经中央部门批准,我校举办的第一个开放型学术研讨会,倍受社会各界支持和关注。中央革命博物馆 主动来我校,将《埃德加.斯诺与中国》大型图片展在我校布展。我校党委副书记高原和武汉市委宣传部长辛甫为展览剪彩。展览时间近一月左右,先后接待全市两万名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展览以大量真实照片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斗争和辉煌业绩。许多同学看后流下热泪,他们纷纷留言称赞共产党、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一些同学说:我们看了展览,更加认识了共产党的伟大,了解了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一定要批判那些反对毛主席和否定共产党的错误言论,批判自由化思潮,坚定跟着党建设好新中国。校内图书馆仅有的20多本《西行漫记》被同学一借而空。华中农学院党委邀请我们去给学生讲《西行漫记》中所写的共产党革命故事。这段时间,武汉掀起了空前的“毛泽东热”,一扫前一段时间,少数人从“左”和右的方面否定党的领导的雾霾。为此,中共湖北省委文教部、省府文教办公室于1982329日专门发出《情况反映》简报:《华师运用斯诺的事迹 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图片4.jpg        

会场内听众专心致志听斯诺夫人演讲


简报充分肯定了我校以斯诺为教材,进行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成果。简报说:“通过这次活动,广大学生不仅对斯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中国革命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唤起了对党,对革命领袖更深厚的感情。很多学生深有感慨地说,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些人否定和攻击毛主席,我们又感到无力反驳,主要是我们不懂党的历史。看了幻灯片,好像上了一堂真实生动的党史课。外国记者斯诺如此热爱毛主席,我们对毛主席更要有感情。还有的学生表示,决心担当起先辈传下来的革命大业,努力实现毛主席、周总理的“四化”遗愿,做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华师党委宣传部和院学生会于316日,联合举办《伟大的报告文学家斯诺的道路》专题讲座,通过斯诺生平的介绍,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斯诺的道路就是追求真理的道路。中文系一位同学说:斯诺大学毕业剛满22岁就来到中国,在中国革命困难的年代,把‘红星’送到广大青年人的心上。我们也快大学毕业了,年龄也是20几岁,应该学习斯诺把自己的命运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外语系一位同学说:从斯诺身上我们学到了如何热爱祖国,如何认识时代,为了追求真理,他来到战火纷飞的中国,他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将激励我们为党的事业永远奋斗。很多同学认识到学习中国史,特别是学习中共党史的重要性,建议把《西行漫记》作为大学生的必读书籍。”(摘自中共湖北省委文教部主编《情况反映》第21期,1982329日)

 由北京率先开启的纪念斯诺活动在武汉开花结果,并继续发酵。《北京周报》(英文版)于19827月刊发长篇文章记述了“斯诺记忆中的中国”。并配发了1972年,毛主席和斯诺在天安门的照片,1963年周总理陪同斯诺游长城的照片。《时代的报告》杂志从1982年第一期至第五期连续刊发斯诺的部分作品;刊发了傅钟上将在华师研讨会的开幕词,以及武汉记者采访斯诺夫人在武汉活动的通讯报道。斯诺夫人路过香港时,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盛赞他在武汉学校的印象。19822月到3月,北京 ——武汉纪念斯诺的活动名副其实地成为“斯诺月”,也是形成“毛泽东热”的重要因素。北京和武汉两地的纪念活动,也影响到了美国的有识之士对斯诺的重新评价。19825月斯诺母校密苏里新闻学院负责人拉萨尔教授宣布为斯诺“平反”,建议追认他为新闻学博士,学校可以悬挂他的照相。拉赛尔先生并因为历史对斯诺造成了误解深表歉意。

1982年是斯诺逝世十周年,中国人民怀念这位老朋友是理所当然的。1970年斯诺最后一次访华,他向西方媒体公布了毛主席同他的重要谈话,由此开启了尼克松访华的大门。他在去世前为中美建交又做了新的贡献。今年全国第十三届人大期间,王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在会见中外记者会上满怀深情地怀念斯诺,称赞“他所展现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让人敬佩,他为增进中美人民的相互理解,倾注了毕生心血,中国人民至今仍然怀念斯诺”。斯诺跟中国共产党党和毛泽东30多年的友谊至今仍然是历史的一段佳话。

图片5.jpg 

本文作者(中)陪同斯诺夫人参观华师校园

2021.3.28.


1610693874476414.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尹均生,1936年生。1958年中文系毕业留校工作,曾任华师文学院教授,校出版社总编辑,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中华文化论坛》学术顾问,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5S国际友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9年获“湖北出版名人终身荣誉奖”。主要从事写作学、报告文学研究,著有《写作学概论》、《文苑萍踪》、《斯诺》评传、《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等18种学术著作。2012年获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首届“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奖”。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