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南洋寻根》是作者早些年考察南洋时的所见所闻,这部五十多万字的游记散文立足于南洋,站在幽深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千百年来中华先祖在南洋的血根和历史文化在南洋的播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将即行消失的非常宝贵的中华根脉文化,点点滴滴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读之,让人回溯,让人审视,让人深思,让人于九庙恫哭之外而砥砺奋起……
马六甲古城堡
4、古城老街(上)
(1)
马六甲,一个神秘而又古老的名字,这座位于遥远南洋马来西亚的小城,为因其历史的悠远,而使我们这次远道的探访,变得有点扑溯迷离起来……
这是到达大马的第三天, 前两天, 我们几乎是马不停蹄, 接下来的一天,因白天的赶路,待我们到达马六甲城时,已经是傍晚的时分了。
难道晚上去游马六甲不成?我们疑惑着。
也许这正应着了悠悠历史的一种遥感,待我们确知是晚上游城时,颇有几分沮丧的我们,望了望天,看到此时的天空,已经着上了一袭炫色的夜衣,我们又看了看地,地上也同样罩着一层朦胧的色彩。
带着我们一行的杨导,望着大家,十分无奈地摇摇头说:“唉,真没法,你们看,为了多逛几个景点,我们把游览古城的黄金时刻给占了,么办呢?”
说完,他长长地停顿了一下,环视着我们,眼光闪过一丝诡谲的神采,拉长语调,接着轻声道:“不过,马六甲,它可是我们大马最古老的小城啰,你们如果要看‘古老’嘛,晚上可有晚上的风味呢,大家想想,这朦胧的夜色,它不是恰恰可以让你穿越时空的隧道,便于回溯,便于遐想,便于品味么?”
杨导的此话,给沮丧中的我们,算是注入了一点精神剂,也可算是他无奈之下的一种应急“职业智慧”吧,远道奔赴而来的大家,在摇头叹息之余,也只好循着杨导的“职业智慧”, 开始端祥眼前的周遭了。
此时的小城,月色迷朦,紫气氤氲,到处都是无边的静,没有了白日的嘈杂,也没有了摩肩接踵的人群,只有一座颓圯得不成样子的城堡,在古风幽幽中,诉说着那已经流逝久远的岁月。
这就是在大马和南洋远近闻名被称作圣保罗教堂的城堡?我疑惑着眼前的这座衰残得仅剩殿门山墙的建筑,城堡耶,教堂耶,孰是,孰非,一时真难以分辨。
难以分辫倒也罢了,但令我们啧啧称奇的是,它那颓圯得如同火焚过的外观,时至今日,怎么也掩藏不住残存于门拱殿柱和扶壁镂券间透露出的昔日神性跳跃以及殉道精神,我不知道这是天主的精神所在,还是西方建筑的艺术感染。
眼下的所谓城堡,就位于马六甲河口的升旗山上,它实际上只是一座古老的教堂残部,这座教堂,是由葡萄牙著名的天主教传教士圣方济各于1521年建造的。
据说,当年随着葡萄牙国的崛起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雄心勃勃的圣方济各,决心由遥远的欧洲远赴到亚洲的南洋布道,他登上了这座中国人时称的西山,见到山上满刺加国王拜里迷苏拉为中国皇帝明成祖赠送金龙文笺的勒石碑文后,曾感慨万千,立于西山的他,顺着滚滚而去的马六甲河水,一直眺望入了沧茫的大海,为斯时斯地的气势所动,于是,他决定把自己此身传播福音的圣殿,就建在这座浸润着山川水流精华的山岩之上。
(2)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这时间一晃,已是四百八十多个寒暑了,望着眼前这遗迹残存的模态,我想,真是春秋几何,国势变迁啊,这座当年圣方济各用作传播福音的、雄浑得可以的圣保罗教堂,留存了到如今,不知惨遭几多兵燹和人祸?
马六甲古建筑
好在当地的历史,曾有详细的记载:在圣方济各圣殿圣火点燃后的一百四十九年后,葡萄牙的国势衰微了,同是欧洲远道而来的荷兰人,用他们的无敌舰队,强行占领了当年马刺加王朝的马六甲城,他们看中了这座雄浑而又坚固的建筑,将这座为天主殉道的圣殿,变成了满布战争的城堡,让圣方济各所追求的天主精神,淹没在一缕缕的战争硝烟之中,就连1553年所建的圣方济各临时墓地,也未能幸免。
因当时的南洋盛传其死后肉身不朽,此事因而引起了荷兰人的怀疑,为验证其流传的真假,荷兰人随之挖掘了圣方济各的临时墓地。据传,掘墓的当日,荷兰人起出了圣方济各的遗体,看见其相貌果真栩栩如生,如刚下世一般。
于是,荷兰人大惊,就在那圣殿的旁边,挥刀斩断了圣的右手,因见其血流如注,怕惹怒了天主,才草草回葬。后来有殉教之人,确信此事,遂把他的遗体移葬到了印度的果亚,圣方济各从此就成为被后人朝拜的圣者了。
日历再翻过八十三年,因葡萄牙国的每况愈下,它促使荷兰人终于下了彻底废掉圣保罗教堂的决心,他们在附近建起了新的有荷兰标志的教堂以后,将原来那座曾被天主教称着“东亚圣徒”布道的圣殿,改成荷兰贵族的墓地了。
从这以后,一座座的贵族墓莹簇拥而来,逐步占领了教堂的院落,那大量刻着拉丁文和少量刻着葡萄牙文墓碑的坟墓,就伴随着日益衰朽的教堂,渡过了此后风风雨雨、愈益凄清的二百五十多年,一直到了如今。
那夜,在朦胧的月光笼罩下,置身于眼前的断壁残垣,我,甚至我的朋友们,都感到了一丝丝古老的时光,在倒流着,身边的一切,明显地,在慢慢退,慢慢退,慢慢地退到了一个无比悠远的漠糊之乡。
那里有巍峨的教堂,教堂前拱廊宽大,四边有花环,并饰以小像,两旁壁龛颀长的科斯林柱排列着,顶上竖线花纹衬托着天主的十字雕像,教堂内,无数的蜡烛燃点闪耀,各色的鲜花竟相盛开,深沉的钟声回荡传扬,纯洁的香烟馥郁的香气从圣堂门内喷出,好似海潮的旋涡……
“我以圣父圣子的名义……”一个声音,一个声音从逼仄的教堂玻璃花窗播撒而出,那是东亚圣徒圣方济各的福音在回荡。
——转瞬间,蜡烛灭了,鲜花萎了,钟声断了,香烟也慢慢散尽而去,残垣里,只剩下,一个声音,一个声音在慢慢归隐于古老的坟墓。
还是在这里,一切都还原了,还原成了月光下站立的、不知是什么时代塑出来的圣方济各神父孤独的塑像,还原成了残垣内:堆堆无声荷式或者葡式的古茔;拱门前:座座示威或者沉寂的巨炮;老墙内:窝窝击射或者烟灭的弹孔,以及当夜从遥遥远方传来的阵阵海潮声……
(3)
这种力量太神奇了,神奇得使我们一行离开后,几乎一路无话。
静默中,我想,圣保罗教堂的兴盛与衰败,它与葡萄牙国的命运攸关,是葡萄牙国的衰颓,让那个东方圣徒和他信仰以及传播的主体精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圣保罗教堂,离马六甲城中心其实不远,由于沉默,沉默得我们的车好像行了好一会儿,才进入了这个古市。
这又是一个夜色下新的所在:满眼里的,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境况;是似曾相识,又不敢认的群落,我们为沿途所见的惊奇而动感情了。
马六甲秋季的夜,是温暖的,温暖得几乎家家大门洞开,一群群的居民都聚在门前,他们围着电视机,有的聚精会神在看节目,有的在品评说笑,电视机的声音通常是打得很大很大,一些人群闲聊时所发出的声音,也是我们塾悉得不能再塾悉的那种语调。
此情此景,简直像极了中国内地小城的氛围。我们正比照间,惊讶接踵而来,原来细看那电视屏幕上的节目,竟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呢!
再往前面走,我们见到了一处更大的人堆,人堆中间的屏幕也十分巨大,那里人多得可以用人头攒动来形容,随着电视屏幕节目的转换,“哗”、“哗”,人堆中不时齐齐爆发出哄堂的笑声。我们敝眼一看,原来大屏幕上,是憨头憨脑的猪八戒正在捉媳妇呢,看来,这放的,又是中国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故事的光碟!
远在南洋,置身于古老的马六甲城,亲自目睹故乡的情景再现,这由不得你不动容。漫步在马六甲城的街道上,我们发现,这里几乎所有的店面,都有中文的标牌,只是它们都是繁体字的,这些店里的营业员,也都会说汉话,人民币在这里更是畅通无阻。
陪同我们的杨导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爱好者,他告诉我们说:“其实,大马的马六甲,与你们内地的小城,没有多大的区别,严格地讲,它比你们内地的小城,文化更传统,氛围更具民族特色,像极了没有经过1949年改造的旧中国小城。”
说到这里,杨导指了指满街的市民,接着道:“马六甲中国文化浓的根本原因有四:一是传统,也就是明朝大航海家郑和留给马六甲的遗风。这里人人崇拜郑和,处处都有他的踪影,时时都可以领略他当年的雄风。
“二是血统,也就是马六甲的华侨和中国血统的马来西亚籍人,占到了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这些中国人,是华夏的子孙,他们继承了祖国的传统,甚至比祖国内地对中华文化的感情更亲,风尚更浓。
“三是文化,也就是在马六甲华人社会中,迄今仍保留着浓郁的中国风俗,如平时的焚香祭祖,春节时居民披红布、贴春联、穿新衣、拜新年、挂宫灯、放鞭炮,清明节上坟扫墓,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还有日常的筷子用餐,婚礼时新郎穿长杉马褂,斜背缎带,头戴瓜皮小帽,新娘着凤冠霞帔,坐花轿这些,都显示出了浓郁的中华文化。
“四是国力,也就是华侨的母国必须强大,你看,郑和下西洋,不是象征着中国明朝的强大吗?如今,你们在马六甲城街上所见,不正好说明中华在蒸蒸日上吗?
“我们南洋的华侨最怕祖国的折腾,我们天天盼啦,盼着祖国真正强大起来,大家也可以挺直腰杆子做人了。”杨导的一席话,引起了我们一行深深的震动,是啊,祖国昔日那种盛唐强明的气象,汉武康熙魄略,在中华逐日强大的今天,不知是否指日可待?
(4)
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们这夜的晚餐,也比平日迟了许多,为了适合我们的口味,杨导把我们一行带到了一条华人街,这条街长约400多米,路宽仅能供两辆汽车擦身而过,街旁多为两层的楼房,这些房屋房梁颇高,并有骑楼,其屋多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向着大街的房屋门楣上,不少都还嵌有诸如“同发”、“丰顺”、“丰捷” 等字,毫无疑问,这肯定是华人祖先遗留下来的当年店号了。
马六甲大街上的郑和庙
看起来,这里更像一个典型袖珍华人的小镇,抬头一看,道教贞观、佛教庙宇随处可见,关公、大伯公、妈祖、观音娘娘也并行不悖,他们一起管理着该处华人的精神世界。
在进街不远处,我们看见了一家被称为“三宝井豆浆水”的小店,冲着“三宝”二字,我们进入店内,与店主陈先生简单聊了一下,陈先生非常健谈,也许是他见我们关注“三宝” 二字,又听说我们是家乡文化型的客人缘故吧,就特别主动向我们讲解起来。
他道:“你们来自郑和的故乡,而我这个店叫‘三宝’,‘三宝’ 嘛,就是纪念三宝太监郑和到马六甲,这里含有饮水思源的意思。”
他说到这里,望着大家,情感兴奋起来,并提高嗓门道:“郑和伟大啦!你们想想,他多次下西洋,那时中国强盛喽,就以我们这里为例,如果没有郑和开辟马六甲航线,没有他带来的贸易繁荣,哪有我们的今天?”
陈先生还说了南洋人对中国成语“流连忘返”的考证,他说,“郑和在马六甲非常喜欢吃榴莲,他每次吃过榴莲后,就必然造访一次马六甲,因此,这一成语,就诞生在马六甲了。这个,不是我说的,在马六甲,这可是家喻户晓的事啊。”
他说完后,转身对着店内供着的郑和神位,随口背出了一篇南洋华侨撰写的赞颂郑和的碑文。我听那碑文的最后几句,似乎特别能表达南洋华人游子的情感,陈先生在背到那几句时,似乎也特别地动了感情。
因那几句对我的情感冲击颇大,印象也特深,所以后来记得也牢。那几句是:“……五百年来邦交弗替,故吾侨来此谋生者,如过江之鲫。生于斯,食于斯,长于斯,瓜瓞绵绵数以百万计,推渊原委,非郑公功德之赐而云何。” 我们由此也找到了南洋华人对郑和情感深浓的注脚。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刘锋,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社会科学协会、自然科学协会会员,已出版《北纬绿斑——长江流域的七彩名区》等专著20多部,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戏剧学院研究员与客座教授,在《人民日报》《中华散文》等30多家报刊发表历史文化散文250多万字,撰写和编导的多部故事片和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主编出版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工程《中华长江文化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