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推介·敬你一杯竹芯茶

t019386dd2e745d2c24.jpg


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我有幸与张援朝同桌,直至1966年6月小学毕业。

1964年9月,我们班升到五年级,教室搬到后操场西南角。山墙后是一条从牛王庙巷蠕动而来的臭水沟,沟中散发出的腐臭恶臭味时常爬过墙来弥漫教室;南墙外是一遍田畴,牛哞犬吠声常从十字型花窗中登堂入室,为我们的晨读伴唱。

班主任由四年级教语文的何老师担纲,四年级教算术的黄老师调五二班执鞭。学校知道我们班的刺头多,脑壳不好剃、盘子不好赶,特增配了一名辅导员徐老师。徐老师一脸寒冰,嘴角有颗痣,训人声色俱厉,让人不寒而栗;走路一阵风,风衣飘飞,如同古代将军的战袍大氅。在我们眼里,辅导员就是特派员,手握校长的尚方宝剑,执掌生死予夺大权。

那一年,成都中小学生中流行一种地方特色的山寨版“鹦语”。就是将一个汉字拼音的声母、韵母分别念成两个汉字。如“成都”念作“痴成得都”、“何老师”念作“哈何勒老丝师”。会说这种鹦语的同学,都觉得自己很“港”很洋盘(派)。这股风很快在班上流行,象姚乐天、罗来素、吴成林这样的班委,李弘这样的教师女儿都跟风趟水卷了进去,我自是积极的推销传播者。

我们成都,素来在跟风赶水方面不落人后:打麻雀一声号令,所有人揭竿而起,百家子竿竿滿城挥舞;流行感冒一起,市民人人带口罩或用手帕子、草纸捂住口鼻,熙熙人海只剩下了眼珠子;红卫兵运动蓬勃兴起,男女老少时尚黄军装;《红灯记》头晚上映,翌晨大街小巷都拖着独辫子……

鹦语一流行,习惯成自然。有同学在课堂回答提问时,直接用“哈何勒老丝师”称呼何老师,并用鹦语回答问题,调皮捣蛋演变成了犯上作乱。徐老师闻讯后立马出面弹压。

我被作为要犯拎到教师办公室。徐老师口衔两根钢夹子,两手整理头发,愣着我半天不说话,眼神极具威摄力。 “四川骡子学马叫,好好的汉话不说学鸟语!你信不信,我把你嘴巴缝起来?”说着举起钢夹子。我惊惧地后退两步,待她优雅地把钢夹子别上头发,才放下心来。“再胡言乱语,把你关进精神病医院!”我眼前立即浮现高墙电网、绷带绑定四肢、绵纱填塞嘴巴的情景。这我不信也不怕,怕的是她的杀手锏“请家长”。那样后果很严重,真的就是摊上大事了,少不了一顿“笋子熬肉”、“屁股上栽青菜”。好在她刀子嘴豆腐心,一通严历训斥警告后,便法外施恩宣布无罪开释。

 

国庆假期一结束,课堂座位进行了调整。我被调到最后一排,与品学兼优的张援朝同桌。最后一排,实际只有一张课桌两个人。我感到,这次座位调整,具有刺配沧州、充军伊犁的流放意味。我心中明白,这是老师的釜底抽薪的果断措施,把众鸟们隔离开,阻断上课时百鸟之间的渔樵唱酬。我和张援朝同桌,绝不是“一帮一、一对红”的强强搭档,而是积极份子与“管制份子”的关系。

未命名图片.jpg

左一为援朝近照


援朝家居市中心金河畔的耿家巷,常住母亲工作单位成都酒厂。厂中的酒香,氤氲半座城,熏醉百万人。

她从幼儿园开始就与我同班,人很熟悉,心很遥远,是班上让我最敬畏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中队长严德祥,是老师最信任的学生头儿,绰号“一本正经”,有顽皮同学背后称他为“特务头子”。如今来诠释解读这些绰号,都是滿满的正能量,含金量达99.99%。

对援朝的敬畏,源于她与生俱来的仪态气质。她举止端庄、不苟言笑,玫瑰带刺、不怒自威。如同花中君子白莲,濯清涟而不妖,婷清水芙蓉一尘不染,可远观不可近亵。又如不食人间烟火,法相庄严、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观音造像,众生除了顶礼膜拜,生不出一丝妄念。

援朝是少先队中队旗手委员。旗手这个职务,在我心中一直神圣,尽管它曾一度蒙尘染上杂色,带有贬意。在我们军队,有“人倒旗帜不倒,旗帜不倒阵地在”的誓言口号;在阅兵式上,军旗一马当先,引领虎贲雄师铁流滚滚。即便在军棋游戏中,军旗不倒,也永不言败。指数全班,旗手委员还非她莫属。初夏时节,她举着队旗,我们跟在身后,去狮子山野营;清明时节,我们跟在她旗帜后,步行去十二桥烈士陵园扫墓,“翻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举手敬队礼,献上鲜花表表心。想起当年风雨夜,山岗铁镣响叮叮,不是你们洒鲜血,哪有今天的好光景……”

她自幼爱整洁,几近洁癖。春秋常着的绿色方格布衣和浅紫色灯草(芯)绒外衣从不见一丝折绉。那时的灯草绒,在人们眼中属奢侈品,谣云“有钱人,大不同,身上穿的灯草绒。”一对齐肩麻花辫一丝不紊,辫梢用胶绳扎束,每天的胶绳颜色不同。我曾仔细观察过,紧束她辫梢的胶环,每天都是六圈。双六寓意六六大顺,她当时可能是无意之为,但现在巧合成了我们同学间的谶兆:66年毕业离散,66岁聚会重逢。

同桌第一天,她就打我个下马威。她用粉笔在桌上划出一条分界线,那是男女大防的柏林墙、三八线,不准越雷池一步。准确定义是她可随意越线,我只准规规矩矩、不准乱说乱动!我是“管制分子”嘛。她的毛笔可以躺在我墨盘中大吃大喝、酒足饭饱,而我却无权染指她的任何学习用具。一次上算术课时,我未经许可拿她的量角器,立即遭遇严打。她对我手背使劲抽打一巴掌,结果痛得她自己又是甩手又是吹气。那抽打声很响亮,令在黑板上出题的郑老师诧异地回头查看。此后,她改用米打尺严阵以待。这次严打的阴影,笼罩在我心上几十年,以致我们一齐去探望病中的吴成林同学和百花潭的同学聚会,无论是聊天还是聚餐,我都条件反射地躲开她火力范围。降龙十八掌,利害呀!

援朝虽貌似严厉,心地却十分柔软善良。隆冬一月,我手脚生冻疮,先红肿后开裂。她买来蚌壳油帮我擦抹。说来也怪,过去我年年生冻疮,从那以后再也未复发,哪怕是在零下十几度的太行山区、塞北关外站岗拉练,甚至在零下四十多度的黑龙江出差,均是如此。

坚冰一旦消融,边防线就渐渐变成友谊线。尽管她还不时用清水在桌上划线,但已形同虚设,可以进行双边贸易、互换有物了。炎夏的午眠课,是极难熬的时段。同学们伏在桌上装睡,女生有的看万花筒,有的口含麦管,一瓶青果水、山楂水或酸杏干水吸得滋滋有味;男生要么偷偷看连环图,要么扯把子翻墙逃出校园,偷渡谢运蓉同学家门前的“胡志明小道”,潜往大坟包、黄天凼、东门大河等处洗澡。

 

我在梁一鸣、罗来素等能工巧匠的帮助下,用三块镜片,为援朝制作过一个万花筒,为她度过无聊的午眠课提供了消谴品。

援朝也喜欢午眠时吮吸自制饮料打发时间。她用的是一个小巧的玻璃瓶,外面罩着她用五彩胶绳巧手编织的精美瓶罩,瓶中泡着几片酸杏干和山楂片。一天中午,我翻墙离校到宏济路的竹林盘中抽折了一把竹芯送给援朝。这些竹芯根部洁白晶莹、温润如玉,尖部鹅黄泛绿、欲绽未绽,极是可爱。听老人言,竹芯清热消火、祛暑止渴、滋润养颜,是消夏的极好饮品。援朝爱不释手,泡水喝后,问其味道,答:开头微苦微涩,回味渐香渐甜。随后告诫我,下不为例,今后不准再翻墙逃课,再用此法採撷来的竹芯,她一根也不要!

1.jpg


除蚌壳油物质福利外,她还给过我另一种珍贵的精神福利。酒厂经常放坝坝电影,她悄悄告知我放映信息,带我进厂门,提供板凳、竹筐、藤篓等坐具,然后飘然消失。我先后看了《英雄虎胆》、《红日》、《海鹰》、《奇袭》、《英雄儿女》等战争影片,滋养了我少年家国情怀,浓厚了军旅情结,影响到了我后来的人生轨迹。

若干年后,我回味这段同桌时光,感触良多:人生长途中,如在关健节点上遇对了一个人,可以受益无穷。少年时代遇上一个品学兼优的同桌,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或许就成为你迷茫童心的航标灯和摆渡船。

1970年夏天,我分配进了国防工厂106信箱,她却被安排上山下乡。这是一次命运的作弄和恶作剧。品学兼优的放逐,回头浪子吃香喝辣。我迷惑不解地请教杨裕清老师。“这事背景很复杂,我和你都帮不上她任何忙。你还是珍惜好机会,干好自己的工作、走好自己的路吧……”杨老师如是说。

1976年仲夏,我从部队首次回蓉探亲,去紫东楼街的向明巷拜望杨老师。她再次提及了援朝和另外几位同学。

“吴成林、罗来素,多好的底子呀!……真的是可惜了……”

“一物降一物呀,是张援朝让你心静下来,变得更加规矩、更加勤学上进了。她都下去多少年了,是会东还是哪里?不晓得现在调回来没有?该回来了,该回来了呀……”屋内昏黄的白炽灯光,透过院内的石榴树缝隙,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滿树殷红的榴花,宛如若明若灭的灯盏。在光影和灯盏掩映下,杨老师的眼中闪着泪光……

在老师的心中,学生都是永远的牵挂。无论你高飞还是低走,无论你远航还是搁浅,都从未离开老师的视线和心田。

2018年八月,我病愈出院,挚友钟剑麟偕我去青城后山康复疗养,下塌于一处清幽的山庄。水榭和阁楼之间,有慈竹数丛,婆娑多姿,苍翠欲滴。枝梢白中泛绿的鲜嫩竹芯,星星点点,锋芒毕露。我轩窗探身,轻抽数茎,炮制为茶,细细品味。一股清香、一股微涩中的回甘,裹挟着童梦卷土重来,眼前浮现出同桌的她……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岁月已是秋。

翌年初夏,同学聚会于东郊幸福梅林农家乐。我在竹林盘中精挑细选了十数枚竹芯,淘洗干净,泡入杯中,敬给援朝。援朝轻抿一口,两眼微闭,如醉如梦,沧桑的脸上漾起少女般明净纯真的笑容。援朝,你是回忆联想到什么,是竹筠的高风亮节、虚心谦恭、雨后春笋、胸有成竹,还是梦回童年、阿婆三五、豆蔻春风、那时花开

援朝似酒醉乍醒,悠悠说道:“这一口竹芯茶,喝得我云里雾里,仿佛一下子回到少年时代。上小学时的午休课,那时十分讨厌,今天格外想念。我真想重温那节午休课,在童年中一梦不醒…”

1577953691260387.jpg

作者近照

 

作者:潘成根,成都市人,1970年到红光电子管厂当工人,1973年1月参军,1979年毕业于石家庄陆军学院,1986年转业到四川某省直机关工作至退休。1980年前后在《解放军文艺》、《西南军事文学》、《河北文学》、河北电视台、河北电台等处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数篇。其长诗《永远十八岁》1985年获北京军区诗歌创作第二名。河北电台于1982年前后曾配乐朗诵播发潘成根散文《太行翠柏》,组诗《战士和大地》《五一颂歌》,长诗《蓝天畅想曲》、《长城咏叹曲》等作品。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