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江永有“三千文化”:即千古之谜-江永女书;千年古村-上甘棠;瑶族古都-千家峒。这些都是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
江永位于湖南永州市南部,属南岭山脉的山地丘陵区,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五岭中的都庞岭和萌渚岭环绕四周。由于地近桂林,喀斯特地貌形态明显,有湖南版的“桂林山水”之称。不仅气候温润,山水秀丽,而且物产丰富,民风纯朴。是一方观光旅游,投资兴业的宝地。上甘棠村就在这块宝地上成就了一个家族兴旺千年的神话。
一个村庄,一个家族,历时一千二百年,村庄的名字始终未改,居住的家族始终未变,这就是湖南省江永县的上甘棠古村。周姓家族自唐太和二年(公元827年)在此定居,历时千年,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全村现有居民400余户,人口1800多人,除王姓2户、龚姓3户、何姓1户、田姓1户为解放前后迁入外,其余均为周姓族人。这样的古村,不仅湖南,就是全国也为罕见,吸引了不少人前往探秘。
2022年1月26日,我们慕名探访上甘棠古村。村子群山拱卫,地势平坦,阡陌纵横,生机盎然。谢沐河从村中穿行而过,河的东边是千年古村,河的西边为近年建造的新村。村庄是那么的恬静迷人,那么的温馨醉人。入村时我们绕过新村,直接把车开到了古村南边的“月陂亭”。
月陂亭,是“甘棠八景”之一,汉时称石楼,宋时叫月波楼,明代改称山亭,清末才叫月陂亭。虽说是亭,其实是古人在沿河石壁上凿开一条小径,而形成的天然石亭。
古代“粤”与“越”通,广西及古谢沐县辖地,都是百越民族的活动地域,这条小径是通向两广地的古驿道,既便于过往行人停顿歇息,也成了村里文人吟诗作赋的好地方。一条光滑的石板古道承载着千年时光,与隔河相望的亭台楼阁相映成景。
古道内侧一块巨大的石壁长廊上,留存着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共27块碑刻,碑刻内容异常丰富,有歌功颂德的,有倡导教化的,有褒扬乡贤善举的,有劝人敬老孝亲的,有记载奇闻轶事的,有描述山川风貌的,等等。这是湖南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由一个家族在一千多年中镌刻下来的摩崖石刻,可见周氏家族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不懈坚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天祥手书“忠孝廉节”巨副碑刻。时任湖南提刑使的文天祥因平定广西恭城秦孟四起义(1273年)进驻永明(江永古时称永明),曾与文天祥为京城同僚的上甘棠人周德源回家探亲时拜访文天祥,请为题辞,文天祥即书“忠孝廉节”四字相赠。周家人视其为珍宝,一代代保存下来。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永明县令王伟士得知文天祥手书藏于上甘棠,出于敬慕,命人摩崖镌刻。据说,其他地方凡有文天祥“忠孝廉节”四字石刻者,都是在此临摹带去的。我们到达时,正好遇上两人在拓印这方碑刻。
与月陂亭一河之隔,成犄角之势的文昌阁,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文昌阁下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名曰“步瀛桥”,是湖南省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宋代古桥。步瀛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桥长27米、宽4.5米,跨度9.5米,拱净高5米,采用半圆型薄拱,造型小巧别致,是古驿道上的重要节点。
关于步瀛桥,当地还流传有“八仙过桥,予示吉祥”的故事。
据说石桥落成庆典时,八仙云游到此,虽然村里无人认识他们,但修桥本是积德行善之举,有乡邻光临,皆大欢喜,遂请客人登桥,以示敬意。
这八仙步至桥心,不料铁拐李一脚过重,把一座新桥踏破了半爿,他反而哈哈大笑地说:“这是天意!贵村地灵人杰,日后桥上每掉下一块石头,贵村就会出一个官员。” 说完,这八仙就不见了。众人如梦方醒,原来是八仙来踩仙,吉祥之兆啊!于是,这桥又被称为“度仙桥”。仙人的话果然灵验,这座桥从修建到现在已八百多年,从桥上掉上去的石头有102块,村上也出了七品以上文武官员102名。
故事听起来颇有神奇色彩,但也体现了上甘棠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甘棠村是湖南省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村落。据永明县志载,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在上甘棠设置谢沐县治,历经700余年,至隋文帝开皇9年(公元589年),撤谢沐县,县治才搬离上甘棠。
古时的谢沐县以谢沐二水汇合为谢沐河而得名。相传这两条水为雌雄二水。雄水发源于都庞岭雄川源,源于高山雨水;沐水为雌水,源于石灰岩地下水。雄雌二水汇合处,山环水抱,气场信息得天独厚,确是一方风水宝地。当地人介绍,由于雌雄二水交汇于此,村里人生双胞胎的概率非常高。
甘棠之名,源自《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据清道州《周氏宗谱》记载,上甘棠周氏族人为召公姬姓后裔。
召公名奭,周武王的弟弟,因他的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称召公,亦称邵公。"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死后,百姓感念其政德,“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称赞召公清廉爱民,像甘棠树一样高大正直。“甘棠遗爱”也演化成古今无数为官者向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崇高理想。召公后裔的周氏族人,取甘棠为村名也有追宗念祖之义。
上甘棠村保留有明、清建筑200多栋,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筑特色。整个村落依山傍水,座东向西,背靠屏峰山脉,前绕谢沐河水。河岸上,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板街贯通古村,街道两边是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宅,与主干道垂直布置的若干巷道,每个巷口建有一座门楼,周氏各个支系按门楼聚族而居。一栋栋风蚀残年的古宅府第,依然释放出浓浓的明韵清风。
村前大片良田,良田之外青山环抱。田园、山丘、炊烟、树木、花草、小鸟,和着千年古村的古风雅韵,构筑了一幅静谧、恬淡、淳朴、宜居的世外桃源风景。月陂亭明代石刻《甘棠八景诗》就为甘棠美景作了精彩的描绘:“ 独石时耕景色明,甘棠晓读旧书声。山亭隐士敲棋局,清涧渔翁坐钓亭。西岭晴云浓复淡,昂山毓秀翠还青。龟山夕照纱笼晚,芳寺晓钟对鹤鸣。”
上甘棠之美,既有天作之合,又有人工巧绘,两者浑然一体,塑造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古村形象。
在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是空气、水分和土地。古人在选择居住环境时,以攘外安内,养身立命为根本,非常讲究风水之法,并善于运用风水这只无形之手,来实现人力所不能及的目标,上甘棠古村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村落布局契合太极形态,以生命之源的谢沐河为中心线,将村庄划分阴阳两面,昂山为阴中之阳,文昌阁为阳中之阴,一幅完美的太极图赫然展示在人们面前。古村房宅背阴面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太极,看似迷离恍惚的原始状态,实则蕴含着巨大的物质潜能,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生不息,无穷无尽。如此神奇的风水布局,折射出周氏先祖超凡的学识和智慧。
在这美丽的古村中,我们沉醉于景色的古朴淡然,更沉醉于古村人的守根重源。
上甘棠村以汉文化为主,多种文化兼容。儒家思想占据主流,但又呈现儒、道、佛三教统一,汉、瑶文化统一的特点。村民以为周敦颐后代为荣,崇尚礼教,恪守儒道思想,遵守村规民约,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邻里和睦,长幼有序,扶弱助残,明礼守信,社会风气纯朴。他们一直沿用的“敬奉祖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敦睦族党、尊敬老成、严别男女、教训子弟、勤治基业、和息争讼、早完国课”十条祖训,成为后代子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
即使在今天,上甘棠人也自有一番别处少见的平和安然,仿佛在他们每一个人身后,都能看到一道炫丽千年的光影。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既学谋生,也学做人。耕可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可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上甘棠村是一个“耕读型”古村落,周氏族人秉承“读可荣身,耕可致富”的理念,种田读书成为主要的生活之路,“耕读为本”成为基本的生活态度,遵从孔孟,倡导道德教化,则构成了上甘棠人的灵魂核心。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田园逸乐成为一种文化理想,当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与古代士人的儒家人生观、价值观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其作用力就像清泉一样,永不枯竭。或许这就是上甘棠古村兴旺千年,长盛不衰的奥秘。
作者简介:汤令,笔名令子,资深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现已退休。退休后,被本网聘为专题部主任。青年时大量写诗歌,中年改写散文,近年主要写游记,作品见诸各地报刊和网站,以优美文笔吸引众多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