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或许,黄河边的一块化石、一抔泥土、一粒北粟,便是我们的祖先,或许,我们的祖先入泥为草、化霞如绮、缕若清尘了,但我们的血管里仍有他们的体温、基因。本书第一章总述黄河的地脉、文脉、龙脉之后,以空间为序,用第二、三章详解了上游云端里的山水、风情、艺术,河套中的美景、乡韵、马背上的柔情;再用第四章透视中游惊天的晋陕峡谷,以及两岸的名景、名吃、名建筑;后用第五章讲述下游的“悬河”,以及沿岸的古都、古战役、古土地上的环保情怀。
地质运动的神秘给人类催生了一条巨龙,名黄河。黄河从早更新世出发,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出发,吟唱着《诗经》,蒸腾着秦风、汉韵、唐歌、宋词、元曲、明著、清书,植瑞气,布祥光,播云雨,沾润东方大地,奔涌炎黄血脉,向着海洋的方向一往无前。黄河是中华儿女的生命之根,中华儿女走到天涯海角,都会守望黄河,都不会失散。黄河是中华女儿文化心灵的原乡,或独步逐闲云,或群心念明月,中华儿女都会投身于黄河的意象中,吮吸,补氧,产生一种豪迈的归属感。从源头到入海口,黄河书写了5464公里的历史,这不是生命的结束过程,是生命流动的长度。黄河的历史有体温,温暖了炎黄子孙。黄河的旅程是炎黄子孙成长的旅程,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进程。
第一节 通达的地脉
地球上跳动着一条条生命的动脉,比如长江、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姿态跌宕,云卷霞舒,唯有黄河若孤经,似绝句,在横卧中又弄出一个巨大的汉字“几”,天然,苍茫。黄河势滔,蜿蜒,注入渤海之际,还要回望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河套平原、青藏高原。79.5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纵横着水经川纬,居住着亿万生灵,山石、黄土、植物、动物、人类都用独特的语言表述着对黄河的敬重与依赖,而水力的记忆总会通向地脉的深处。
一、大河经纬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著《汉书·沟洫志》,曰: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四渎即长江、淮河、济水、黄河,都是独流入海的河流,而黄河居“四渎之宗”。可见,黄河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当然,今人仍然称黄河为母亲河。
约170万年前,黄河上源地区便是一篇清亮的童话。那里有一个著名的盆地,名约古宗列盆地,盆地里泊着100多个湖,气象多异,湖水渗出细流,如树的根须,又相约汇合在一起,坐听30公里以外的泉声,并翘首等待泉水的赴约。泉水滚滚,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西端的雅拉达泽雪山。紧接着,泉水从海拔4800米的高处赶过去,一波三折,与在那里等待的溪水合流,汇成了约0.5米深、约10米宽的河流,名玛曲,这便是黄河的正源。
关于黄河正源的判断,是历史前行的结果。
早在夏代,贤圣者大禹便从积石山处导引河水。战国时期出了一本地理著作,名《尚书·禹贡》,称大禹“导河积石”,意即黄河之源在青海循化县附近的积石山。历史总是有局限的,今人不能苛求先民。汉武帝出使西域,首开丝绸之路,并责成汉使“穷河源”,勘查报告驰马送往长安,汉武帝便有了“河出昆仑”之说。当然,这一说少了地理标识上的意义,多了政治色彩,与他拓疆西域的胸怀相关。公元609年,隋炀帝平定深藏于谷地的吐谷浑,并设置河源郡。公元635年,唐军征击吐谷浑,屯兵星宿川达柏海,承袭“导河积石”之说,望览河源。公元821年,唐廷派大理寺卿刘元鼎出使入蕃,途经河的上源区,发现巴颜喀拉山为河源。公元1280年,元朝正式勘查河源,便有了“二巨泽”之说,二巨泽即扎陵湖、鄂陵湖,还上溯到星宿海,绘出了黄河源区地图。清康熙、乾隆年间,探源数次,朝野上下产生了一个认识: 玛曲是河源。新中国建立后,黄委会多次查勘河源,确认黄河正源为玛曲, 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立了一座碑,上曰:黄河源。
九曲黄河是黄河的别称,《尚书》称黄河为九河。古时,九为至阳的虚数、极数,意即多。而且,黄河还有“九十九道湾”之说。弯多,曲折,向着渤海而千回百转,是黄河的形态。许多的弯曲中,有六大湾:河源至河口镇之间的上游,青海、四川、甘肃交界处有黄河第一湾,名唐克湾,因阿尼玛卿山而形成,弯曲180度;青海省玛沁、共和、兴海、贵德、同德县交界处有黄河第二湾,名唐乃亥湾,因共和湖及其山地而形成,弯曲180度;甘肃兰州附近有黄河第三湾,名兰州湾,由四个小湾构成,因川峡相间而形成,弯曲90度;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之间有黄河第四湾,名河套湾,因贺兰山、阴山、吕梁山而形成,弯曲180度,呈“几”字形,横跨10个纬度,湾之大居黄河之首,又名黄河最大湾。河口镇至桃花峪之间的中游,陕西潼关附近有黄河第五湾,名潼关湾,因华山而形成,弯曲90度。桃花峪至入海口之间的下游,河南省兰考东坝头有黄河第六湾,名兰考湾,因河水决口改道而形成,弯曲45度。九曲黄河之中,第一曲居青川甘交界的山势中,由唐克湾、唐乃亥湾相加,呈一个“S”形。正是在这里,黄河蓄势发力,酝酿激情,积聚了一泻千里的能量,长旅中才出现了壶口瀑布的壮美。
黄河雄浑,流淌在黄土地上,养育着1.07亿的黄种人。黄河之名,与其水色有关。早在约前21世纪初,夏代的泥沙便开始侵蚀这条河流。水土的流失愈演愈烈,至西汉,这条河流拖载的泥沙更多,公元前91年,司马迁在《史记》中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恶足以为固!”建初年间,班固在《汉书》中曰,“使黄河发带,泰山如厉”,开始使用黄河之名。至唐时,黄河之称谓便在朝廷与民间叫开了,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水系多姿,扇状、格子状、树枝状、羽毛状、辐射状、散流状,无一不有。黄河从发源到奔入渤海,沿途直接吸纳了众多的支流,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之上的支流就有220条。不过,黄河两岸的支流分布不对称,沿途疏密也不均。总体上说,左岸支流少于右岸;中游支流居多,上游次之,下游支流少。
白河长约270公里,水清无浊,居四川阿坝境内,自红原查勒肯出发,向北流进若尔盖县,再入黄河。红原县之北,有一片日干乔大沼泽,茫茫无际,与天相接。这里的草地是绿色的,也是红色的,长征中红军翻越雪山,过草地,播下革命的火种后,又到达若尔盖巴西。白河沿岸经幡飘动,每条小道都会通向一座寺庙。藏民穿着大襟、长袖、肥腰、长裙、长靴,吃着糌粑、肉肠,喝着马茶、青稞酒,其乐无穷。
与白河并称姊妹河的黑河,长456公里,水灰色,发源于岷山西麓洞亚恰,从红原县出发,向西北流入若尔盖县,奔向甘肃省玛曲县,至曲果果芒融入黄河。黑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者就有39条。黑河沿岸及支流间,多绝涧,多危崖,古人便于险绝之处傍凿山岩一条道,再架梁为阁,名栈道。所以,黑河7608公里的流域面积上,便有一些与天并齐的古栈道遗址。
自古,汾河名声不小。汾河长710公里,居山西省中部,如虎跳山地,似龙游盆地,若狮舞峡谷,是山西省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关于汾河的源头,一说是宁武县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一说是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但入口处是统一的,即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公元前 647年,晋国仓廪空虚,肠胃出现饥荒,便向秦国求助。秦穆公发动“泛舟之役”。当时,秦晋通婚,是亲家,晋国女婿秦穆公便派船只,向晋国运载粮食。于是,粮船沿渭水、黄河、汾河漕运,八百里路首尾相连,所谓“泛舟之役”。汾河两岸飘着酒香,汾酒入口绵、落口甜,令酒客回味了4000多年。公元561年—565年,北齐皇帝高湛执政期间爱喝汾酒,汾酒便从汾河出发,运往首都邺城,是为宫廷御酒。邺城早已入泥,废墟上是一片村庄。高湛酒色过度,英年早逝,但汾酒的成名与他有关。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山海经》曰:“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说的是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从1383米高的地方始发后,渭水经天水,入陕西,东流至潼关汇入黄河,行程818公里。渭河多支流,右岸主要有黑河、沣河、灞河;左岸主要有石川河、千河、泾河。泾河源自于宁夏泾源六盘山东麓,于陕西高陵与渭河相通。交汇处,渭河水浑,泾河水清,界限一清二楚。正如《诗经·邶风·谷风》所曰:“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从西汉始,泾河、渭河便是百舸争流的景象,粮船向着首都长安扬帆。
渭河横贯关中平原。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了关中之名。所谓关中,是相对东面的潼关、南面的武关、西面的大散关、北面的萧关而言的,居四关之内,长安城便是关中的心脏。四关,即四方的关隘,地势险要。另外,南面还横亘着一座秦岭,北面又是陕北高原,南北呼应,加了一道天然屏障,历来是战略之地,所谓“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首都选址于关中,倚着渭水,创建咸阳城。公元前202年,汉高帝在秦咸阳遗址上兴建都城,从长治久安之计,将咸阳城更名为长安城。《史记》曰:“汉长安,秦咸阳也。”
帝王建都于关中,大多是宫廷无恙,龙椅安全,但也有例外。
公元417年之夏,东晋军事家刘裕统军北伐后秦,在峣关激战后,剑指长安。刘裕指挥水军由黄河而渭河,溯水而上,至渭桥登陆,直逼长安,一举荡平了羌族贵族建立的后秦,也为他登上南朝刘宋的皇位添了底气。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