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黄河连载·第一章 九曲怀珍 第一节3

按语:或许,黄河边的一块化石、一抔泥土、一粒北粟,便是我们的祖先,或许,我们的祖先入泥为草、化霞如绮、缕若清尘了,但我们的血管里仍有他们的体温、基因。本书第一章总述黄河的地脉、文脉、龙脉之后,以空间为序,用第二、三章详解了上游云端里的山水、风情、艺术,河套中的美景、乡韵、马背上的柔情;再用第四章透视中游惊天的晋陕峡谷,以及两岸的名景、名吃、名建筑;后用第五章讲述下游的“悬河”,以及沿岸的古都、古战役、古土地上的环保情怀。

1—1—3  滔浪飞落_看图王.jpg 

 

三、水力记忆

水是一部流动的历史,也是一种流动的记忆。

西高东低,是黄河流域的地势形态。唐代诗人王之涣才华异绝,一边击剑,一边吟诗,灵感一现,唇边就跳出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李白与之唱和,一边喝酒,一边吟诗,酒壶便泡出一句:“黄河落尽走东海。”自西,黄河通天;至东,黄河入海。其间,落差达4480米。自上古,黄河便如万匹野马,狂放不羁,河道怎么也拴不住脱缰的流水,水流飘忽不定,常决、常淤、常徙,两岸常现汪洋泽国之象。于是,大禹在新婚之际,便撇下美丽的涂山氏女,头戴斗笠,穿一袭长袍,从上古的虞朝宫出发,走近黄河,开始了他治水的履历。

治理黄河之水,大禹与前任有异,前任名鲧,是他父亲。鲧治水,以堵为要,用一种随意膨胀的物资,塞河流之溃口、息水下之管涌。但,溃口堵不了,管涌势更滔。当时,虞朝帝舜当政,对鲧很不满意,一气之下,杀了鲧,又派大禹去治水,以定九州。先秦古籍《山海经》便记载了这个故事。

虞朝的治水有点荒诞。鲧是一个传说。大禹是一个神话。大禹治水身携了三件宝:一曰河图;二曰避水剑;三曰开山斧。与鲧不同,大禹治水的原理是一个字:疏!所谓“高高下下,疏川导滞”。水往低处流,这种自然现象启发了大禹。

t01c412b574c58427e7.jpg

大禹治水


黄河上游甘肃永靖河段,大自然鬼斧神工,制造出了险峻雄奇的三峡,即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大禹来到炳灵峡,看到险象环生的水流。他判断,水下一定积着乱石。另外,大禹还琢磨着激流的由来,认为这是蛟龙在作怪。大禹意识中的蛟龙为恶多端,是泽野千里,兴风作浪之物,与后来传说中利万物,兴云雨的蛟龙相异。大禹挥剑砍岩石,岩石在水雾中冒出火花,两岸便有了万仞的绝壁,欲倾山势,鸟也没有站立之地,飞入了山后的原始森林。接着,大禹跳进激流中,挥剑斩除了蛟龙。一瞬间,险峰上染了一片一片的殷红,往下滴,滴了五千年,也没滴落,那是蛟龙的鲜血,喷到了石壁上。于是,这片石壁便叫大禹斩蛟崖了。斩除蛟龙后,激流放缓,汤汤而下,水面上便露出一石,状如骆驼,名骆驼石,说是大禹测量河水的深浅,凭借的就是这块骆驼石。至今,绝壁上还留有许多的斧痕,那是大禹的杰作,五千年的暴雨、洪水还有残骸,但毁不了大禹治水的证据。

大禹上岸后,便向下游方向走去,走了约三十里路,夜至木场村,寤寐无为,又辗转至转索屯村。索屯村水情严重,淹去了一半的土地。大禹停下脚步,开始治理索屯村的水患,夜以继日。大禹也不是铁打的,累了,便在黄河边的一块石上坐着休息。其石黛色,奇诡,时间一长,便有了两道青痕,那是大禹的臀部压出来的,故名禹王石。禹王石边,还有耒耜靠过的痕迹。耒耜,即犁,有齿,《耒耜经》有记载。可以想象,大禹治水还借助了耒耜。

大禹治水13年,在黄河边留下了长长的传说、足印,与遗迹,甘肃省朱圉、岷山、弱水、流沙、黑水、鸟鼠、西倾、合黎等地,都有大禹的脚窝。时过境迁,大禹的脚窝已经模糊,但不冰冷,因为今人祭祀大禹,双脚总是与他的脚窝相遇。山东宁阳堽城坝村北,一条大汶河横穿而过,南岸,坐落着一座禹王庙,始建于公元1475年,明朝人怀念大禹,今人仍然在神道、虹渚殿祭祀大禹,一炷炷香从明成化年间敬奉,还会燃到未来。

大禹治水是对土地的眷恋,居功至伟,赢取了天下诸侯的拥戴。于是,大禹即位,立夏代,建都阳城。但,大禹晚年不幸,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夕照下的帝宫内常有他的身影,虾着腰,弓着背,摇晃着下肢,慢慢地行走,夏民称之为禹步。

自大禹始,汉民族便有水官一职。水官解厄,身蕴风泽之气,体藏晨浩之精,与赐福的天官、赦罪的地官并称为三元。至秦汉,水官为吏,却有多种叫法,比如,大舟卿、都水司、都水监、都水台、都水使者、河堤谒者,均代朝廷专司水政。

黄河水流淌到东汉时,著名的水官王景便出现在了黄河两岸。早在西汉末年,绿林军、赤眉军、铜马军等群起而立,大汉天子难眠,哪还会治理黄河、汴河!于是,兵燹、水患一起逼向未央宫。至东汉初,水患还在肆虐,百姓背井离乡,尤其是永平年间,黄河决口,水患更成了洛阳城的心头大患。公元69年春,明帝刘庄遣王景治水,临行前,还给王景赠与了《禹贡图》《河渠书》《山海经》。

王景向汴渠走去,身后是一二十万的劳工。战国时期,魏惠王开凿了一条运河,名汴渠,以通黄河与淮河。但,黄河泛滥,汴渠漫流,淹没了沿岸的郡县。王景治水的方略是堰流法,即打通河流之中的堵塞物,设置侧向溢流堰,叫河流的水位沉落。于是,在河南荥阳至山东千乘500多公里的河段上,王景指挥劳工实施堰流法,建水门,开凿山阜,疏浚浅滩,裁弯取直,建筑堤防,河流便在规定的渠内漫步了,阳光下、大地上,有了牛耕、种植、荷莲的景象。公元72年,北匈奴又犯河西,明帝刘庄一边备战北伐,一边巡察国土上的水患,一路至无盐,见水患敛迹无踪,龙颜大悦,当即拜随行的王景为河堤谒者。

大禹治水.jpg

王景实施堰流法


河水的放荡与漫溢,因王景、大禹的治水而收敛,但,治水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河水性烈,隔几年,或几十年,还会泛滥、溃口,与改道,肆虐中原的沃野。

关于黄河的改道,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公元前602年,河水流入河南滑县西南,在宿胥口夺河东行,沿漯川流至滑县东北,在长寿津告别漯川,向北另寻新欢,与漳河联姻后,至河北沧县东北的章武注入大海,开始了出国旅行的前奏。

黄河改道远不止这一次。公元11年,河北临漳以西发生决口,黄河冲进漯川故道,经河南、山东,至禹城与漯川分离,北行至利津一带入海。公元1048年,黄河冲决,向北而行,至河北青县与卫河合流,到达天津注入渤海。公元1060年,黄河在南乐西度决口,南流,至无棣笃马河入渤海。公元1128年,南宋东京守将杜充与南下的金军激战,在滑州决堤,以御金兵,黄河由此向东南分流,入济水、泗水,再流入大海。公元1855年,河南兰考北岸铜瓦厢发生黄河决口,河水流向西北,直泻河南、山东与河北,远近的村落尽沉洪水,唯见屋脊、树梢在发抖,在哭泣。洪水没有止步,再折流东北,奔向大清河,注入渤海。之后,黄河还从清朝、民国的淮河、利津入过海。

历史上,黄河改道大多发生在下游,南抵江淮,北达天津,轴心为河南孟津。河道变迁,留下了25万平方公里的痕迹;古人开发水利,在7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更是留下了文明的印记,比如,先秦时期的沟洫系统,战国之初的智伯渠,战国末期的郑国渠,汉时的长安漕渠、六辅渠、龙首渠,隋朝的普济渠、茂农渠、永丰渠,唐代的“八水绕长安”,宋季的“引黄淤灌”,蒙元的三白渠、御史渠,明清的七星渠、美利渠、惠农渠、大清渠、沙河渠。尤其是历代朝廷开凿鸿沟、运河,连通黄河、淮河、海河、渭河、泾河、长江,串起江山,沟通朝野,滋润了古代文明,也滋润了朝廷、天子、后妃,与文武百官。

黄河雄浑,激荡,又桀骜,建库束水调水,驯服杀势,以发电、防凌、防洪、养殖、旅游、灌溉,便是一种历史的选择。目前,干流上已建有水电设施,比如,青海境内的龙羊峡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甘肃境内的大峡水电站、小峡水电站、乌金峡水电站、寺沟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工程,宁夏境内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内蒙古境内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与山西之间的龙口水利枢纽、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与陕西之间的天桥水电站、河南境内的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山西之间的三门峡水利枢纽。

水电设施也有两面性,文化历史遗址的淹没,自然航道的切断,生灵环境的篡改,便是负面影响。在缚河、截流之前,人类最应该做的是,对这条河流有穿肠、入心的体恤,上善若水的情怀。

作者田友国.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田旎_看图王.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