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景推介·东巴文: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在中国,或许任何一个朝代的中原先民都不想到,丽江这座位于西南边陲的偏僻小城会在日后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今天的丽江,是世界的丽江。据统计来此旅游的游客其国度已超过130个国家。

微信图片_20220806143723.jpg 

 

2022年至今,据丽江市文旅大数据监测统计,暑期来丽游客较往年有一定的减少,但与前几月相比增量较大,特别从7月份开始增量明显。7月份整个丽江市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277万余人。进入8月,每天的客流量已经达到22万人左右,丽江的旅游市场已逐步恢复到往年淡季的水平。

去过丽江的人都会发现,无论是游历知名的景点,还是打卡火热的网红街,总会在商店的招牌上、街边的墙壁上、公共设施上发现一种似文字又好似画儿的“图案”。

微信图片_20220806143827.jpg


而随着丽江南来北往的客渐渐增多,其富有特色的文化也渐渐冲破云贵高原的束缚散向了五湖四海,其中最为别致的,莫过于堪与汉字甲骨文相媲美的东巴文。

人类史前时代,很多文字之所以被孕育并非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是为了人与神的沟通,东巴文便是如此——纳西族人从信奉东巴教,其经文统称为东巴经,而讲解经文的祭司便是东巴祭司。东巴文不以民族全名而以宗教全名,由此可见东巴教在纳西族文化中所占据的特殊地位。当然东巴文的命名在学界也颇多观点,如纳西象形文字、纳西图画文字,但其流通程度均无法与约定俗成的“东巴文”相媲美。

以中原汉文化为中心,中华文化圈的“四夷”有文字者并不在少数,如两宋时期并存的辽、金、西夏诸国均有独立而完善的文字系统,辽国甚至还诞生了近似于拼音文字的契丹小字。那么,在众多东亚古文字中脱颖而出的东巴文又有何不同呢?

 

原因便在于,直到21世纪东巴文是一种依然有生命力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由图画文字演变而来,是人类文字史上最原始的阶段之一,而包括埃及圣书字、玛雅文、苏美尔文、中国甲骨文等“明星”在内的绝大多数象形文字或者灭亡、或者演变成其它类型的文字,其文本能流传至后世已属不易,就更不提及是否还在使用了。

大量学者认为东巴文是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这一说法虽为通论但尚有值得商榷之处:2006年中国官方将水族的水书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水书中除了仿汉字和宗教字符外不乏有象形文字,由此可以预测,人类文明中或许还存在不为学者所知的象形文字通过种种意外的路径而流传下来,等待着向桃花源外的“武陵人”们娓娓道来。

东巴文大致形成于唐朝时期原始东巴教的宗教活动中,其主要用途便是供东巴们抄写东巴经。据东巴经记载,纳西人与其他族人一道至天神处学习文字,其它族人将文字刻在兽皮上,而纳西人则将文字刻在木石上。回乡途中,其它族人因受不了饥饿而将兽皮煮熟食用,而纳西人则经受住了饥饿的考验将文字带回了凡间,这便是东巴文传说的起源。

从这个传说中可以探析出两点:一方面是东巴文的宗教用途大于生活用途,另一方面是东巴文记载的是人与神之间的交流,具有“秘密性”。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东巴对神的虔诚使得东巴文得以流传,同样这种神圣也阻碍了东巴文的流通,因为其使用与解读本身便是东巴们不可外传之秘。

 

东巴文实际上包括两种不同的文字体系。一种是日常所见的那种五颜六色的象形文字,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意为“木石标记”;另一种则是被称为“哥马特厄”的音节文字,意为“弟子的语言”。可以将哥巴文视为东巴文的进化与简化,其区别与辽契丹大字、契丹小字之间的区别亦颇为类似。随着文化的发展,东巴文最后还渐变出了一字一音的象形文字,只是用其书写的东巴经种类非常之少,远远称不上主流。

文化是丽江古城的灵魂。东巴文化则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纳西族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因其主要依存于纳西族宗教东巴教中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

由于东巴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一个世纪以来,先后有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挪威、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瑞士、波兰等国家的学者,前来收集、调查、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最早把纳西族东巴文化公诸于世的是法国人太伦·拉科佩伦,他把一本东巴象形文经书抄本收入所编的《西藏附近文字的起源》一书,于1894年在伦敦出版。1913年,法国学者巴克(BOCOT)教授,把自己收集到的纳西族东巴文及调查见闻编写成《LESMOSO》一书出版。

  

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代文化一样,东巴文化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 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意译为智者,是东巴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人。换言之,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

eb26373fa16410884feb79eb3d2d5f9.jpg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这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又一愧宝!

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的文字,现代汉字是它一脉相传的后裔,但甲骨文本身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同时甲骨文已经比较成熟,形体趋于简化、符号化,能完全记录语词,按语序成线性排列,离文字产生的年代已相当久远,要从甲骨文出发去追寻文字产生之初的面貌,往往会感到困难重重。

微信图片_20220806143842.jpg


而东巴文产生的时代较晚,不会早于距今1400年的唐初,形貌原始,且还在使用,能看到其鲜活自然的状态;还有一些老东巴健在,他们能读其音、析其形、述其义、讲其用,使我们能更准确细致地认识理解东巴文。这些正好可以填补甲骨文之前原始文字的空白,从材料、视角等方面给古文字研究以新的启示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东巴文。约30万人口的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已成为当今前往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东巴文被称之为目前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微信图片_20220806144018.jpg

东巴祭司


东巴经是古代纳西族东巴祭司用东巴文和格巴文书写的数以万计的东巴经书,这些经书是记录了古代纳西族先民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经济、天文、历法、地理、神话、宗教、哲学、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美术等内容的文化宝库。

  

东巴经是用东巴文字写成的经书,是东巴文化的核心和内涵。现存约四万册,分别收藏于中国丽江、昆明、南京、北京、台湾以及美、英、德、法等国有关的图书馆、博物馆。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东巴文化的过程中,也收集了相当数量的东巴经书,作为研究的资料。内容丰富,是研究纳西族古代哲学思想、宗教民俗、社会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其中一万册左右收藏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有两万册收藏在台湾、南京、北京、昆明、丽江、中甸等地。

除了在本土中国以外,国际上收藏东巴经书最多的是美国。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等共存有七千八百三十六册。由于东巴经是用原始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一般人不易释读,所以,东巴经一直被视之为“天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翻译东巴经典的这项工程。在东巴老先生的配合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的翻译工程,译稿已陆续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它的出版,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这神秘的东巴文化,也将对纳西东巴文化学的形成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东巴绘画分为木牌画、纸牌画、卷轴画三种,其中以卷轴最负盛名。“神路图”是东巴画中的代表作。

在众多的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学者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学者李霖灿和美国的学者洛克。原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先生,原来是从事绘画艺术的。当他来到纳西族居住的丽江玉龙大雪山,接触了纳西东巴文化后,便毅然放下画笔,学习和研究起东巴文化,写下了《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么些标音文字字典》、《么些研究论文集》等重要著作。

美国的学者洛克,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来到中国研究植物,他在纳西族地区居住了二十多年,收集了大量的东巴文化资料, 写出了许多研究东巴文化的著作,其中《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上、下册)已成为研究东巴文化的重要著作。洛克被称为西方研究东巴文化的鼻祖。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更是涌现出一大批青年学者,出现了研究纳西东巴文化的热潮,研究成果逐年递增,一个国际性的纳西东巴文化学正在形成。

微信图片_20220806143904.jpg

美国学者洛克在丽江一住27年


东巴文创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有1400个单字,至今仍为东巴(祭司)、研究者和艺术家所使用,被当今学者们认为比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和中国甲骨文字显得更为原始古朴,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这种古文字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纸上折射的象形文古国:纳西古王国”东巴文的基本特点,正如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所道:"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 东巴经"。这种经书用本地一种木本植物皮所制的厚棉纸(俗称东巴纸)订成册,书写工具有用锅烟灰拌胆汁制成的墨及自制的竹笔。东巴经分布于金沙江上游的纳西族西部方言区。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纳西族原始信仰的东巴教在民间逐渐式微,能够读写东巴文字的东巴已经越来越少,这种“活着的象形文字”的鲜活使用素材也正渐渐从我们的时代失落。为此,纳西族民间有在积极地组织学习东巴文字的课程,不让古老璀璨的文字化石遗失。

1658724791730680.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汤令,笔名令子,资深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现已退休。现为本网专题部主任。青年时大量写诗歌,中年改写散文,近年主要写游记,作品见诸各地报刊和网站,以优美文笔吸引众多粉丝。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