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武汉玉雕大师何芳
玉雕对凤/何芳雕刻作品
何芳集四大名雕于一身,而且是雕刻行业中不多见的女性,与何芳老师的相识,缘于一次讲座,那天她讲述玉雕及她传承和发展的足迹,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当时的何芳老师,身穿一件黑色点缀白色星星点点的羊毛外套,披着的黄色卷发随意用发卡别在脑后,打扮虽然很平常,但仍然掩盖不住她独特的艺术气质,从她的讲述可以听出,她是一位荣耀满满的大师。讲桌上放着一个厚厚的黑皮本子,里面密密麻麻的记满了文字,但其实,她并没有照着本子读,而是声音轻雅,表情淡定地,真诚地讲述着她从事玉雕的往事。我当时想,这位何老师应该有六十岁了吧?确实,从她讲述的主题中得到了答案,她已经早过了花甲之年。70年参加工作,擅长中国四大名雕——象牙雕、木雕、石雕、玉雕,是一位从独立设计、独立创作、并善于发挥不同材质而创造,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卓有成效的艺术雕刻师。
台下的我聚精会神地看着她,从容淡定地讲着。她的嗓音不高,话筒的扩音并没有把她的声音扩到很大,但是她的每一句话,我都用心地聆听,丝毫不敢分神,真是眨眼的工夫都很快,唯恐漏掉一个字或者一句话,我就那么抬着头望着她在台上讲,也不知道是什么吸引着我,可能是何芳大师的人格魅力,也或者是她的艺术魅力,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感觉她的谈吐,她的每一个字里都透露出浓郁、厚重的艺术气息。
独特的匠心凝脂 谱写江城雕刻史话
玉雕是中国古老的雕刻类之一,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为礼仪用具和装饰佩戴,玉被当做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玉器给人以唯美、高雅的视觉享受。玉石是历经千百年地壳运动,变化沉积而成的,那么,雕琢打磨玉石,变成艺术品,来表达某种文化或寄托一种情感,或是赋予她神采,赋予她灵感,赋予她寓意,从内到外,在从外到内,该是凝聚多少智慧,才能达到一种品鉴悦心,悦目的效果。所以,何芳大师能聚四大名雕于一身,魅力更不一般。
何芳1951年出身于武汉。20世纪70年代学习象牙雕,1970年武汉市大理石象牙雕刻厂与武汉玉器厂合并后,随洪享铨师傅学习玉雕,后又学习木雕和石雕,尤其精通玉雕和牙雕,能自己独立设计并创作。因其掌握的雕刻种类广泛,汲取了玉雕、木雕、石雕艺术之所长,作品采用圆雕、浮雕、透雕手法,敢取敢舍,玲珑剔透,刚柔并存,善于刻画人物脸谱的精气神,能灵活运用并善于发掘不同材质特性不仅继承了师傅洪享铨的刀代笔,讲究刀位的北派技艺特点,对行刀的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和沉浮利钝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具有宫廷艺术的风格,还融合了南方现代派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南北兼收,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玉雕风格,繁而不乱,使武汉玉雕作品达到艺术高峰,是一位独立设计,独立创作并善于发挥不同材质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艺术传统卓有成效的艺术家。
据史料记载,近代以来武汉玉雕工艺发端于清咸丰年间的武昌“舒太兴”和“袁复兴”玉雕老字号,至民国初年,有汉口的“郑天福”,发展至20世纪40年代,在武汉玉雕作坊中尤以武昌“袁复兴”和汉口“郑天福”为盛。1949年以后,经过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被武汉市政府授予老艺人称号的“袁复兴”后人袁文山进入武汉市百花雕刻工艺厂玉雕组带徒传艺。自此,武汉玉雕技艺进入传承有序的时期,何芳是第三代传承人。
在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创作出不同规格的大小作品千余件。除传统题材艺术作品深受中外朋友的喜爱,青睐及收藏外,在90年代,还创作出先泥塑后铸模,不同规格的欧式风格的人体艺术作品畅销东南亚地区。201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国绝技传承人”荣誉称号,2016年,获评“第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过去,人们没有把工艺美术品视为艺术传统的主流,也没有从文化意义上评价工艺美术品的美术价值。虽然,一些高端艺术品也收进宫廷,为帝王将相所玩赏,但他们并未在意创造这些艺术品的作者,故榜上无名,不见美术史经传,包括一些帝王陵园,著名石窟的雕塑,壁画,帝王们所穿戴的刺绣制品,陶俑陶马,唐三彩,宋元明清瓷器,都创造了历史辉煌。
何芳尤其精通玉石雕刻,她运用玉石悠久的历史,利用玉石质地细腻,坚硬而温润,质如凝脂,碧绿苍翠而又色泽光洁,制作各种雕刻件。她原创的和田玉作品《双凤》,1985年荣获全国玉雕行业评比“金奖”。作品做工十分精巧细腻,有极高的艺术品味和文化内涵,深受中外朋友及收藏家的喜爱和青睐。
何芳在非遗展馆制作玉器
她的木雕,用风格淳朴的黄杨木,木质坚韧光洁,硬度适中,色彩庄重自然,有色如黄牙的美感,90年代原创的《藏族饲养员》、《渔、樵、耕、读》分别荣获全国五大专业评比“最佳优秀奖”。木雕原创作品——中国的四大美人:《昭君出塞》、《西施浣纱》、《贵妃出浴》、《貂蝉拜月》四件套,每件高度60公分,耗时4年。作品表现的天生丽质之媚态,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和赞美是再恰当不过。尤其对杨贵妃的刻画,人体造型超凡脱俗,的确是一件独特婉约,风姿优雅的大家作品。
原创的寿山石雕刻作品《鸡群》,宽30公分,高43公分,采用圆雕、透雕技法。鸡笼采用竹编镂空雕刻而成,因材施教,利用天然俏色,将鸡群刻画得活灵活现,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炉,给群众一种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被马来西亚一华侨以16万美元价值收藏。又一件寿山石雕刻原创作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作品采用了深雕、厚雕、高雕三种雕刻技术,荣获省行业“特等奖”,也被马来西亚以18万美元价值收藏。
大型绿松石作品《李时珍采药》、《盗灵芝》、《侍女》收藏于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何芳与黄金萍、舒明珠合作。
从她的讲述,我了解了玉雕艺术的加工与制作,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艺术就在身边,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艺术的境界源于执着,源于勤奋,源于不断创新。”正如何芳大师在文化部、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计划传统雕塑培训班上讲过,“雕刻家们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艺术的过程中,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劳动的快乐,由此可见手工艺创作体现了人是创造的主体,人也是造物的主人。”这也许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吧!
梦圆南方之行 成就玉雕人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她有今天傲娇的成绩,其实吃了不少苦,可以说她今天的幸福是“熬”出来的,是她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她的酸甜苦辣都在雕塑中。她说,她要感谢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给她新的机遇、新的生活,改写了她的人生。她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她的第一桶金,就是从深圳起步,也就是她到南方后,改变了命运,改写了人生。
90年代,她所在的企业破产了,改制,何芳由头顶无数光环的工人,曾经的“先进工作者”,“县级劳模”,“优秀设计师”,突然变成了一个下岗工人,看着家中嗷嗷待哺的双胞胎女儿和年迈的双亲,她感到很无助。但她坚信,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为孩子撑起一片小空间。她自己一直暗暗的为自己鼓劲,办法总比困难多。
她每天花几毛钱到报摊上买报纸,看报纸中缝的招聘信息。有一天,她在等公家车的间隙,忽然报纸缝隙中一则小小的招聘启事吸引了她,“招聘玉雕师傅,月薪面议,联系号码么么么”。她激动的抱着报纸,决定去试试。她回到家里,把两个孩子安排在亲戚家中住下,自己跑到火车站买了一张去往南方深圳的火车票。
何芳在雕刻猛犸牙作品
那时的深圳,刚刚改革开放,一切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发展,来创新,来建设。
她说,她的第一桶金是在深圳淘的,她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的享受者。她见证了改革开放带给深圳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或者说深圳的发展,翻开了她崭新的人生篇章,改写了她的人生。
她一直把报纸揣在怀里,按照报纸上的地址,她找到了企业的所在地,这是一家大型私企,她一路问寻,一路找到董事长的办公室。何芳与对方见面后,自我介绍,并直接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来意,对方平静地望着她,听她的自我介绍,吩咐办公室的员工给何芳倒水,待何芳喝完第一口水,平静下来后,董事长也表明了自己的招聘条件,厂里需要招聘技术精湛的工艺师,既能拿图纸设计,又能动手雕刻,到制成品,能拿出好的作品,出口到欧美国家。她问到了何芳的年龄、经历,何芳都一一如实相告,包括自己已婚,并带着两个双胞胎女儿,自己曾经在工厂里从事石雕,玉雕,象牙雕,是一家国营企业的技师、设计师,现在下岗了,何芳一股脑儿地讲述了在武汉曾经的一切,她认为,既然坐火车跑这么远来应聘,双方都要以诚相见,让双方相互了解。董事长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何芳心想,自己是不是太说多了,对方会不会嫌弃自己年龄大。一个中年妇女跑到这么远来应聘打工,未免高估自己,此时的何芳心里有点犯嘀咕,但是她很快又补充了一句,我可以先做一段时间的工作,您了解一下,如果,您认为我能胜任这份工作,达到您的要求,我就在这里做,如果您觉得不满意,就算了。
董事长和助理带领何芳参观样品间、工作间,并介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何芳看完后,更增加了信心,她认为她此前的工作和现在的工作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的环境更好,也许私企会更苛刻。
助理为何芳安排了一个独立的办公间,安排了工作,并拿出图纸,一个月之内完成。
何芳很快就进入工作状态,在仪器下,每天雕刻她的作品,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着,又进入了忘我的状态,甚至舍不得花时间上厕所,忘了喝水。
董事长每天会经过她的工作间来察看进度,偶尔点头笑一下,有时候只是在门口观察她的工作神态,何芳早已把各种杂念抛到九霄云外,就一心扑在雕刻上。她始终坚持,工作不能出任何差错,在预计的时间内做完。经过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加班加点的打磨、雕刻,提前十天左右就完成了作品。董事长看着眼前摆放的曾经是一块粗糙不起眼的石头,通过她的巧手,精雕细琢,以透亮、闪耀、灵动的艺术形象展示出来,连董事长都惊叹,“何芳,这是你一个人完成的吗?”“那还能造假?您不是看到我制作的吗?”何芳微微笑着说,此时的她,比刚来的时候底气足了些,因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董事长也认可了。
一天下午,董事长把何芳再次叫到办公室,他说,“何芳,通过近段时间的工作,还有你的作品,我公司决定录用你。”这么快决定录用,是何芳意想不到,按自己的预计,起码要试用一年吧,何芳有些喜出望外,面对董事长提出的薪酬,她内心此起彼伏。“何芳啊,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看你的技术确实不错,我们给你每个月1800元的工资,怎么样?”何芳听到此话,脑子里一下子“哇”的炸开了,此时恨不得找个没人的地方去大哭一场。她太高兴了,她太幸福了,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一个月能挣到这么多钱,太激动了。
让何芳没想到的是,自己在这里一干就是三年,她除了工作,下班后就到周边散步,熟悉周边的环境,她在琢磨着自己目前算是安置下来了,下一步就是要解决孩子们求学的问题,她独自一人在南方打工,两个孩子都在武汉,她想起每天匆匆忙忙抱着孩子挤公交车上班的日子,她想起两个可爱的女儿。丈夫去世后,女儿是她的寄托,是她的希望,是她生命的延续。南方不仅仅是气候温暖,高楼林立,到处呈现出新气象、新境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的潮流环绕着她,她的思想也变得前卫起来。这里工作节奏非常快,工作效率高,到处挂着“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标语,激励着南来北往的人们不断地在人生道路上奋进、开拓、前行。她觉得这里的工作环境,营商环境非常好,很快就适应了,她感叹,“改革开放真好,深圳真好,早点看到报纸,早点来,也许更好。”此时的她感到很幸运,遇上了一个好时代,走到了一个新境界,可以放飞自己的梦想,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只要自己肯吃苦,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她觉得生活是不愁的,一定要想办法把孩子们接过来。
于是,她找到董事长谈了自己的想法,把孩子们接到南方,找到一所学校读书,自己可以更安心地工作,董事长很爽快地答应了。她请假回武汉,把两个孩子接到南方并办理了入学手续。
就这样,她从一名大理石雕刻厂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南方一个国际公司的设计师。
何芳质疑:为什么家乡的雕刻产业就做不起来呢?南方玉雕厂却那样红火?她常常思考着一些问题,也关注到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营商政策。人家重视人才,不惜一切代价挖掘人才,留住人才,拓展市场,稳固市场,这就是新企业与老企业的差别。老话说,思路决定出路,人家的思路特别开阔,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动脑子,而我们内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规定是多少,国家找市场,企业靠国家等别人来找,而新企业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找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调整产品的生产方向和销售,一个是等,一个是找,主动与被动的差别何其大,何芳到深圳接触了南方企业的管理模式,明显感到内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老思路上,这种转变的缓慢进展,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通过对比,她发现自己拿着报纸奔赴南方是多么正确的一件事,她越发的坚定了立足南方的想法,通过各种办法,最终办理了调动,拿到了盖着红印章的证明。她看着这个红印章,是那么刺眼,刺的她心有些痛,从此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单位,与自己再没有一点关系了。厂子里有和她曾经共事的老朋友,厂子里有她的青春,厂子里有她的智慧,还有她成长的足迹,现在却要离开这个生活了三十年的地方,难道真的一去不复返吗?心里并没有向前想象中的那种轻松。这么大的一个厂子,说垮就垮了?丈夫已经离开人世了。她此行再次踏上去南方的火车,与以往的心情不一样,甚至有些恋恋不舍。到底舍不得什么?她也说不上来。也许这就是故土难离的情结吧!
何芳带着孩子们与新兴的城市一起成长,一起奋斗,一起收获。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何芳老师心中那份浓郁的家乡情结愈来愈重,她怀念与她一起肩并肩共同合作过的老同事,她牵挂着和她学习加班的同学,他们是不是放下手中的雕刻刀,另转行业?他们是不是苦于有着雕刻技术,没有一个供他们施展和发挥才能的平台?这一代人或许从此抛弃了这个行业,让我们的传统工艺从此失传?她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思念着她的故乡,还有故乡的亲人和朋友们。2005年,她辞去了南方的工作,毅然决然的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再次重头做起,自己创业,成立武汉圣卓雕刻有限公司,担起了家乡玉雕产业的发展和传承重任。
她为武昌莲溪寺义务修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墨玉观音,高度为1.2米,另外一件观音像《天地之间》雕刻完成,所需材料160公斤,为何芳大师捐赠,并历时3个月工时亲自雕刻,价值180万元。《湖北卫视》、《文化潮——木石缘》分别对何芳老师进行了采访与专题报道。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间老艺术家高超的艺术造诣,精益求精的态度,传承中华文化的强烈使命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博大胸襟。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任茂华,女,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市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管理哲学专业,中共党员,黄陂区第三届丶第四届政协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到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学习,曾任黄陂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协副主席,盘龙文化研究会会长,并担任《黄陂文艺》编委,《盘龙城》杂志执行主编;武汉市第六届丶第十一届签约作家,挂职作家,2007年到黄陂区蔡店乡挂职任乡长助理,并出版小说集《海阔天空》;2017年,到李集街任主任助理,并出版散文集《湖光山色》;曾在《中国财经报》、《芳草》、《长江日报》、《湖南文学》、《长江丛刊》、《江域财宛》等报纸杂志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100万余字。参与釆访并编撰巜商贾名流》、《黄陂好兄弟》、《天下陂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黄陂交通史话》《黄陂社区要览》、《黄陂旅游景点故事传说》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