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湖畔的神秘
名湖大多与一个国家的生态、文化紧密相关。肯尼亚纳库鲁湖,是禽类鸟的天堂;日本琵琶湖,是京都诗歌之源;新西兰陶波湖,是火与冰相和的传奇;俄罗斯贝加尔湖,是透明度深约40.5米的明眸;匈牙利巴拉顿湖,是修道士礼拜、风琴家演奏的地方。
中国有个青海湖,是生态的,也是文化的。
青海湖
青海湖居祁连山东南部、青海省西北部,海拔3260米,湖面4400平方公里,为中国第一大咸水湖。远古时,青海湖没这么大,只是茫茫草原上的一口泉,泉眼总是盖着一块石,没多少人知道它。一天,有一位牧人路经这里,口渴,便搬开石盖,舀水喝。之后,这位牧人没将石盖还原,就骑着马,走向了白云深处,而泉水却直往上涌,很快淹了大片的草原,于是有了青海湖。当然,这是传说。从地质学角度看,青海湖是远古漫长的造山运动创造的。
一般来说,湖泊大多会缩小,甚至干涸。乌鲁米耶湖,曾为伊朗最大湖,近年来,急剧缩小,几近消失了;美国奥罗维尔湖也干瘦了,不再有以往的风采。青海湖却相反,360公里的周长还在加长,湖面也在扩大。
得天独厚的水源,是青海湖的幸福。周边是群山,冬雪的融化往低处流,渗入湖水之中,这是青海湖补水的路径之一。湖底隐居着岩层,泉水摇荡,源源不断往上喷涌,直接融入湖水之中。湖的南面、北面、东南面、西南面、西北面,散布着许多条河流,每年直接补给青海湖的水为13.35亿立方米,其主要河流就有40多条,比如,沙柳河、切吉河、哈尔盖河、乌哈阿兰河,尤其是布哈河,源自于祁连山支脉的阿木尼尼库山,行程约300公里,沿途汇合了几十条支流后,注入青海湖。当然,降水也是青海湖新鲜血液的补充。总之,降水、地下水、地表水,是青海湖水的源泉,每年共注入34.93亿立方米。
青海湖的天空很蓝,蓝得一无所有。青海湖的水也蓝,蓝成了鱼类的家。青海湖的缓流区,栖息着硬刺条鳅。每年3月,青海湖岸的河流开始逢春化冰,硬刺条鳅有了春的躁动,便结伴上溯、寻情,至洄流的沙底河段产卵、繁殖。
中国有五大名鱼,即兴凯湖的大白鱼、太湖的银鱼、松江的鲈鱼、泰山山涧细流中的赤鳞鱼、青海湖的裸鱼。裸鱼喜浅水,常游于湖边洄水区,也会在大石堆间流水较缓带现身,因为这些地方有小鱼、硅藻、水生昆虫,是裸鱼的佳肴。裸鱼生长缓慢,繁殖力也低,故而少见。每年5月底—7月底,裸鱼会上溯河流,至约1米深的卵石、石砾、细沙处,静静地待产,不会猴急,它有一个追求是优生优育,它得细微地感觉水温,水温在7℃—16℃之间,才能排卵。逆流而上,加之洄游产卵,要有强壮的体魄、发达的性腺,唯有5—7 岁的裸鱼才当仁不让。
青海湖的裸鱼
青海湖,又名仙海,仙,含有神话,与宗教经、义有关。一千多年前,藏民便在这一带游牧,哪里有丰茂的水草,便在哪里搭一座帐篷,作为暮归的地方,所谓逐水草而迁徙。但,不论怎么追逐水草,常常搬家,藏民总是绕着青海湖迁徙,从没偏离。老子曰:“上善若水。”青海湖水滋润万物,是善之源头。于是,这里有丰美的水草,也有美丽的传说,藏民离不开青海湖,青海湖也舍不得藏民,湖与人一体了,夜晚,睡在帐篷里,人的呼吸声很安详,与青海湖的心跳一样。
在这方土地上,藏民男女嫁娶,婴儿从生下来便有水草的气息、青海湖的灵气,老死后也葬在青海湖边,一辈子都与青海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藏民对青海湖有着宗教般的敬奉,以青海湖为神,祭拜了千百年,藏民称之祭海。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青海湖环湖地区的居民会如期跪拜圣湖,祈求人兴畜旺、风调雨顺、万物永续。同时,还在湖畔搭建圣坛,以供祭品,比如,哈达、绸缎、青稞、玉米、豌豆、蚕豆、小麦、糖果、白酒;搭建经堂,供僧人诵经,诵经一般至少为10天。当然,也有经幡飘扬。祭海,除宗教色彩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心理,居民向往安康、美好、宁静,也期待每个夜晚都会做个美梦,青海湖会赐予他们。
祭海已为习俗,一代代承祧,至今却有了创意。每一个帐篷,每一个村庄,都有一条小路,安静地通向木质栈道,栈道长999米,这数字有喻义,长长久久。栈道又通往湖畔的祭海台,那是百余名僧人念经的地方。法螺、法号奏起之际,《祈福经》《平安经》也开始诵起,经声发自心,始于肺腑,再从喉咙吟出来,低沉,动听,也清晰,绵绵不绝中,有山涧清泉的圆润之声,有沉钟鸣响的穿透力,有晨曦蒸腾的热气。经声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滩边、湖岸的牛、羊、鸬鹚、秋沙鸭、蓑羽鹤的心灵也震颤了。
冰草、嵩草、芨芨草、油菜花的心灵也在震颤,因为居民从帐篷、村庄走向小路,走向栈道,走向了祭海台。居民手捧着宝瓶,内盛五粮,以及蜜蜡、珊瑚、酥油、糌粑、杜鹃、檀香、玛瑙粉末,甚至还装有经幡。藏民站在祭海台上,把宝瓶投向青海湖,以祭海。宝瓶环保,与水相遇便会软化,内盛物便成了鱼、鸟的食物。
静谧、神秘,与浩淼,是青海湖的最美。湖边,七分悠扬、三分忧伤的牧歌,自横笛、竖琴与牧人的唇边跳出来。青海湖有一片金银滩,滩上是一片大草原,有小羊、月亮、帐房、皮鞭,更有一位好姑娘。于是,音乐家王洛宾张望过来,看那红太阳一般的粉红色笑脸,很想跟她去放羊,却一起骑上了马,奔驰在青海湖的原野上,爱得浓烈,简单,奔放。于是,王洛宾产生了灵感,创作了经典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缠绵,真挚,沾着夜露、染着草色,浸着霞光。王洛宾留念草原的温存、羞涩,与美,但没能与那位好姑娘成婚,是遗憾,也不遗憾,因为这首歌,金银滩、青海湖有了灵魂,而且,这首歌传世了。2007年10月24日, 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升空、绕月,便搭载了这首歌曲,其柔美的旋律,也绕了月球。
金银滩上还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名原子城。1958年6月,毛泽东以浓重的湖南口音,幽默地说:“原子弹就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领袖的一句话,金银滩便悄然成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代号为221。当时,世界上核军备竞赛激烈,新中国从断垣、残壁中站起来不久,就面临着核武器的威胁。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累死在镭学研究上。生前,她把长女嫁给了弗莱德里克·约里奥。离世后,女儿女婿站在了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前沿,而弗莱德里克·约里奥却用法语说过一句名言,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拥有原子弹。
于是,金银滩上诞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天空中升腾起了蘑菇云,世界为之一惊。1995年5月,221基地退役,221基地更名为原子城,世界也为之一惊。说金银滩是旅游胜地,除了自然的生态美,还有人文底蕴的厚重。
原子城有一座纪念园,纵向主轴,北有纪念碑园,南有纪念馆、纪念广场,南北由长1300米的“596”之路连接。“596”不是一组数字,是一个代号,1959年6月,苏联毁约,撤走专家,但中国人誓言造出争气弹,便以这个时间命名了。这样的空间叙述着以往的历史与辉煌。
原子城
有一尊夺目的雕塑,名《聚》。聚,有聚积、聚合之义,《管子·君臣上》曰:“发于众心之所聚。”以“聚”为主题的雕塑,为耐候性锈蚀钢,但有中国人的热度,有科学家的体温,也有核聚变的力度,是一件有生命、有激情、有信念的艺术作品。这尊雕塑高25米,背景是远山、蓝天、草原,作者为雕塑家王培波。
雕塑家杜宏宇的作品,以和为美,呈现在纪念馆的外墙,浮雕《自然能量》居中,既抽象,又有具象,自然界有许多能量,比如核能。画面中央为放射状的形象,喻核裂变;左下是江河滚滚;右上方是太阳光芒。水火、阴阳交织,自然、科技互融。还有一幅浮雕,名《和谐共生》,山川、水草、牛羊、奔马之类,在自然界各得所乐,又彼此为友。另有浮雕《奔向和平》,空中遨游的男女青年、一群飞翔的和平鸽,一起诠释着人类热爱生命、向往和平的主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