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或许,黄河边的一块化石、一抔泥土、一粒北粟,便是我们的祖先,或许,我们的祖先入泥为草、化霞如绮、缕若清尘了,但我们的血管里仍有他们的体温、基因。本书第一章总述黄河的地脉、文脉、龙脉之后,以空间为序,用第二、三章详解了上游云端里的山水、风情、艺术,河套中的美景、乡韵、马背上的柔情;再用第四章透视中游惊天的晋陕峡谷,以及两岸的名景、名吃、名建筑;后用第五章讲述下游的“悬河”,以及沿岸的古都、古战役、古土地上的环保情怀。
三、迤逦的塞外大漠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唐诗《使至塞上》的一组物貎,诗佛王维说的是塞外的广袤、壮丽、雄浑、苍凉。望不尽的戈壁上,一柱单烟腾空而起,向天劲拔,直入云间。远去的黄河上,一轮夕照由天而落,向晚静穆,圆醉波涛。
长河落日圆
张明敏,著名歌手。他用凝重、富有磁性的嗓音,曾演唱过一首经典歌曲《梦驼铃》,其声线上是归雁、残霞、黄沙长、驼铃声、海棠血,唱的却是沧桑、乡愁、岁月、思念,是望、飞、梦、向往。
内蒙古有三大沙漠,即库布齐沙漠、克什克滕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这些沙漠上有驼铃、孤烟,有长河、归雁,也有王维的诗、张明敏的歌。
鄂尔多斯高原脊线之北,卧着一片浩瀚的沙漠,其沙漠约145万公顷,沙丘最高达60米,古称普纳沙、库结沙,今名库布齐沙漠,列中国第七大沙漠。它居横跨内蒙古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伊克昭盟杭锦旗。旗,是内蒙古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今人更名库不齐,也是有道理的。在蒙古语中,库不齐有弓上的弦之义,因为这片沙漠之东、北、西三面都临黄河,黄河在这里弯若弓,而库布齐沙漠便如黄河边的一根弦了,故名库布齐沙漠,少了古名的会意,多了几分诗意。
远在商末周初,这一带便有了零星的村庄。那时,气候干冷,四季多风,沙源裸露不可避免。沙源与气候、地貌、地质的作用相关。这“一根弦”由黄河之“弓”弯抱,古代黄河的冲积物便成了沙源的可能;这一带背依如蛇狂舞的狼山,狼山前洪积物也成了沙源的可能;有狼山,有黄河,就地起沙也是可能的。除了自然成因,人为因素也是一方面,比如,居民砍伐森林、蹂躏植被与草原。
库布齐沙漠有一名景,形若月牙,曰银肯响沙。其景居黄河之边,如有外力作用,比如,人爬沙丘,或滑沙丘,沙漠便会独抒性灵,发出深厚的响音,如从远古而来,疑似天人感应。目前,中国只发现了内蒙古银肯响沙、甘肃敦煌响沙、宁夏沙坡头响沙,三者齐名。有趣的是,探究者做过试验,把这里的部分沙漠迁到别处,沙漠便哑然。这种自然现象很奇妙,也神秘,似谜。有人猜测,这里久晴少雨,沙漠在阳光的照射下蓄了静电,与人的行动一相遇,便会放电,响沙即放电的声音。也有人猜想,月牙形沙丘向阳坡似一面回音壁,另一面回音壁是隐形的,即阳光普照时,水汽蒸发致黄河水面上筑起了一道蒸汽墙,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
银肯响沙湾
另有一景是,飞沙扬砾中,却有起伏的绿,那是草、红沙、紫花、扬柴之类的植物,它们的根须发达、健壮,深深地扎在沙漠之下。植物中,有野兔安静地蹲着啃食,或卧着入眠。它们生性胆小,一遇响声,四肢立即会颤栗,或逃离,但听惯了银肯响沙,有时候,还蹿出来远望人与沙漠的互动,或坐在蓝天白云下休闲,有马致远笔墨里的元曲意趣。
内蒙古高原上,有一片克什克腾沙漠。早在上古时期,这片土地上便有东胡、契丹、乌桓、蒙古、鲜卑、汉等族的先民居住。除了多民族的融汇,还有冰臼与火山的结合、沙地与温泉的相伴、草原与石林的联姻,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却在这片土地上神奇地发生了。这就是克什克滕沙漠。
克什克腾沙漠
在蒙古语中,克什克滕有亲兵、卫队的意思。公元1211年,蒙军发动对金战争,挥师来到克什克滕一带,招募亲兵卫队,故得其名。公元1270年,元帝忽必烈一边在燕京筹建首都,一边选妃,一边下诏在克什克腾设应昌府,后升格为路。公元1652年,清顺治帝下诏,更克什克腾为旗。
春秋代序。无论怎样,克什克腾沙漠不止是自然的,更是政治的,军事的。元末,朱元璋相貌疑云,剑指大都燕京。元惠宗帝轻徭薄赋,为文也行,曾诏修辽、金、宋三史。戍权不行,虽足遍天下,他却不知如何应对明军的刀刃,心中只有一个字:逃。于是,他率一群后妃,逃往上都内蒙古正蓝旗,想在那里的宫室城郭里残喘。朱元璋不让他喘息,振臂一呼,麾下的大兵便压进了元上都。元惠帝一行又逃入克什克腾,后死在了这里,故后世称他为元顺帝,以嘲讽他顺应天意。
克什克腾沙漠、禾黍、残月、楼台、战垒、落马、金界壕、鲁王城见证过上述历史。
内蒙古还有一片大沙漠,名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列中国第三大沙漠,上接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下连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腾格里沙漠。而且,巴丹吉林沙漠景观独绝,形态奇特,以高、陡、险闻名于古今中外,沙峭、沙峰、沙壑、沙丘之类,起伏跌宕,蔚为壮观。说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最美的沙漠,一点不虚。
巴丹吉林沙漠风势狂暴,每年中到大风天气就有60多天,风蚀之下,沙土飞扬是常景,甚或出现流沙现象。然而,巴丹吉林沙漠上却耸立着一座世界最高的沙峰,名吉格鲁沙峰。约250万年前,非洲北部便有了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阳光最多,以辽阔著称,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沙漠几乎覆盖了非洲北境,其最高峰库西山相对高度约400米,而吉格鲁沙峰相对高度502米,两者差100米之多。
蒙语中,巴丹是人名,吉林表示数字60。所谓巴丹吉林,是巴丹发现了这片阔朗无边的沙漠中有60个湖泊。不过,后来有人渐渐发现了更多的湖泊。目前,巴丹吉林沙漠散布着约190个湖泊,全是天然的,水深6米以上,尤以拐子湖、古鲁乃湖为最。拐子湖居北,长约100公里,宽约6公里,东西走向。古鲁乃湖居西,长约180公里,宽约10公里,南北走向。大自然就是神奇,造两个这么大的湖盆,水一样清澈,走向却相异,一横,一纵,一北,一西,真是鬼迹。
另外,这里还有泉水,星星点点,水柱喷涌时,浪花翻滚若莲花。天然的泉池里,有蛙鸣,还有鱼虾游动。尤以音德日图泉为典例,其泉为群泉,有108泉。听经泉很奇,没人叫喊时,它十分安静,也不喷涌。一遇人的叫喊声,它便会应声而喷涌。叫喊声一止,它也会突然停止下来,所谓奇泉。磨盘泉很怪,一块形如磨盘的石头,其顶部泉眼无数,泉水长年往下流淌,瀑不大,温情脉脉的,甘怡凛冽,可饮用养颜、除病,可洗面美容、祛豆,所谓圣水。
史载,清帝有两大喜好,一曰从民间遴选美女入宫,一曰流放罪犯,巴丹吉林便是一个流放地。按说,流放大沙漠,等于囚禁了罪犯,囚徒也就等于死囚了。清帝意在惩击罪犯,剥夺罪犯的生命权,但清帝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只知这里有大沙漠,不知大沙漠之中还散落着许多的湖泊、泉水,客观上给了囚犯生命之源。而且,这里既有淡水,又有咸水,囚犯饮用不愁,还可下湖游泳,上岸后静看沙漠之美,何谓流放?何谓囚徒?
巴丹吉林沙漠的风中,飘着籽蒿、柠条、骆驼刺、芨芨草之类的植物气息,也飘着狼、鸭、鹰、雁、沙蜥、狐狸之类野生动物的气息,还飘着梨、葡萄、沙枣、沙葱、莎草、西瓜之类的蔬果味道。大沙漠是一个生物圈,其中的一个湖、一个沙窝、一个海子,也是一个生物圈,许多的生命在这里繁衍。
巴林吉丹庙
还有一座寺庙,名巴丹吉林庙。庙始建于公元1755年,当时,清军正征讨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而这座白墙、金顶、重檐的两层建筑却立在了沙山之中、两湖之间。庙内,有壁画、佛像、经书。与庙相呼应的,是一座白塔。塔与庙,都不高,却神圣,是当地牧民的心灵坐标。晨钟、暮鼓、香烟,给巴丹吉林沙漠添了几分神秘、肃穆,而湖水荡漾时,倒映的庙影便也荡漾起来……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